当前位置:首页 > 寻迹北宋如皋 > 正文内容

《寻迹罗浮山》作者:隐溪闲叟

陈蓓蓓2周前 (04-10)寻迹北宋如皋2448

寻迹罗浮山

作者:隐溪闲叟

 

af020386a83d2c34a71e15318d92250.jpg咸和初(326-334年),司徒王导召葛洪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令。赴任途经广州,刺史邓岳表示愿供其原料在罗浮山炼丹,葛洪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葛洪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后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由此史界均认广东省博罗县境罗浮山为道教圣地,此山又名东樵山,山形峭拔,气象雄奇。

《苏轼文集》2268题罗浮:“绍圣元年(1094年)九月26日,东坡翁迁于惠州,艤舟泊头镇。明晨肩与十五里,至罗浮山,入延祥宝积寺,礼天竺瑞像,饮梁僧景泰禅师卓锡泉,品其味,出江水上远甚。东三里至长寿观。又东北三里,至冲虚观。观有葛稚川(葛洪)丹灶。次之,诸仙者朝斗坛。观坛上所获铜龙六、鱼一。坛北有洞,曰朱明,榛莽不可入。水出洞中,锵鸣如琴筑。水中皆蔓蒲,生石上。道士邓守安字道玄,有道者也。访之,适出。坐遗屣轩,望麻姑峰。方饮酒,进士许毅来游,呼与饮。既醉,还宿宝积中阁。夜大风,山烧壮甚,有声。晨粥已,还舟,憇花光寺。从游者,幼子过,巡检史珏,宝积长老齐德,延祥长老绍冲,冲虚道士陈熙明。山中可游而未暇者,明福宫、石楼、黄龙洞,期以明年三月复来”。此文将惠州罗浮山加入北宋人物,让山内各景象定格于北宋那个时点,特有画面感。1744249128965.png

淳熙中,杨诚斋使广过丰湖,赋诗云:“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汝颖及罗浮。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实泰州不仅有西湖也有罗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卷三·青州条下载:“长洲泽,又叫罗浮山”。但一般长洲泽是指泰州及如皋海安地区在魏晋时的之称,《泰州志》也引用【《后汉书.郡国志》具列广陵所领11县中有东阳县而无海陵县,并在东阳条下注:“故属临淮,有长洲泽,吴王濞太仓在此”】来注释长洲泽。很明显长洲泽是指大片湿地,由众多湖泊相连,湖中有山,视为罗浮。经查《泰州志》亦记载古迹‘罗浮山:州治西北五里,高一丈,周七十八步,在薮泽中,不为洪水所没,遥望如罗浮然,因以为名’。《泰州志》亦记载了古海陵八景有‘西湖春雨’,遗迹有‘小西湖’。奇巧的是《泰州志》还记载卓锡泉“在州治北三里开化院中,唐宝历间(825-827年),王屋禅师自蜀来,住锡于此。临化思蜀水饮,令徒以锡杖卓后园中,须臾,水遂溢,云此泉与郡之蜀冈相通。一统志谓即七星井之一也”。

1744249175675.jpg泰州学者徐杰东采用地域排除法,反证孙膑隐居的罗浮山位于泰州某地。本地历代道教名人辈出,无疑会供奉葛洪牌位,故山中之庙亦称葛真庙,用此来证,实属不妥。但笔者亦认为汉时泰州及附近一带即有罗浮山。汉朝枚乘所著《七发》载有:“弭节伍子之山”即是泰州有罗浮山确切记载,此句可译为‘广陵江海之涛停于伍子山前’,《七发》之文是枚乘用文字记录江口之处广陵潮,通过描述江涛汹涌展示自然力量的壮观景象,以振奋国主不再颓废。那伍子之山,为何又称为罗浮呢?清代学者牟庭相在《古史辨》中提出孙武和伍子胥是同一人的观点,他认为孙武的真实姓名是伍员,是伍氏的后代,在齐国改姓孙,故孙子与伍子发生了混淆。但史界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孙武和伍子胥是共同辅佐吴王阖闾的同僚。笔者以传记所载孙武隐居吴国罗浮山著《孙子兵法》加上《七发》中记述广陵江海湾之北岸的伍子山印证孙武原名伍员这一关键线索,无疑印证泰州存在罗浮山。

那罗浮山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七发》的记述中,找到大体位置。‘弭节伍子之山’后接着‘通厉骨母之场,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似雷行。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庉庉,声如雷鼓。发怒庢沓,清升踰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文中所言的背击北岸即是文中的‘赤岸’,赤岸从文献分析来看,即是横于如皋北部的扬泰冈地。《嘉靖如皋县志》记述:“赤岸在县东北跨南延亘计六七十里,脉接蜀冈,土高色赤,故名”“葛家溪在县西北赤岸乡,西通泰州泰兴,东入运河”。直至清代,如皋县均保留赤岸乡地名。而《辞海》将蜀冈解释为,先民的聚居点,属淮夷部落的一支,称其地为“干”,取水畔、岸边之意。《读史方舆纪要》将蜀冈定点为:扬州西北四里,绵亘四十里,西接仪征、六合界,东北抵茱萸湾,隔江与金陵相对。相传地脉通蜀。由此可以推得伍子之山约在赤岸西首。《乾隆如皋县志》<建置志>曾载:“北接蜀冈延亘之雄”即是此意。历史天目山曾属海安镇地域,如皋海安也曾有民谚:“海安西头有个洞,要上四川就往里Gōng”【邓元乡阚宝祥(1941年出生)口述】。由此推得天目山有可能就是汉时伍子山,即孙子隐居的罗浮山。1744249231487.png

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此山原在约在今泰兴与如皋交界之处。因为根据《七发》记述,过了伍子之山,仍为丘陵,海潮会短暂漫过此地。情形与今之钱塘潮很相似。由此可见古时泰州确有长洲泽,就在当今如皋、泰兴、姜堰这一带。而伍子之山,则在某个时点,可能如石庄磨诃山一般下沉,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成为谜一般的存在。

1744249327313.png公众号《人文泰州》李由之先生,近期撰文<为什么说孙武不可能隐居于泰州>指出:“而阖闾子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讨灭江北的邗国(今扬州)”。认为孙武隐居泰州罗浮山时间对不上号。其实公元关486年夫差已据邗城建都,并开挖完邗沟,以北上讨齐,争霸中原。而阖闾之朝虽在江南吴地建都,因有强大的水军,吴国对江北邗地早已控制。所以作为边缘之地,隐居是比较合适的。如皋市江安镇胜利居的西燕庄【有文献误称烟庄】自明初以来一直是孙氏集居之地,存有《广陵孙氏家乘》古谱。也许冥冥之中注定,孙氏后世族人回归到祖先孙武隐居之地与传说相伴相守。

image.png

作者简介:周青,笔名:隐溪闲叟。如皋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喜研究历史文化,拾闲人生乐趣。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1001.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周青作品《番号镇海军(五)》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相关文章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一文豪苏轼过如皋作者:隐溪闲叟《胡瑗》(中国文史出版社)载有苏轼《谒安定胡先生墓》一文。但编者将“元丰己巳”标为疑为有误,提出“是耶,非耶?待更考”。笔者一直在寻找“首用‘安定胡先生’五字表述先儒胡瑗的人是谁”,由此得...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二西湖梦寻到如皋作者:隐溪闲叟西湖作为杭州的著名景点,闻名于当世。众人不知的是,北宋时北地的西湖更胜一筹。上网搜索得,古代我国各地共有西湖36处,其中浙江9处,广东、湖南、四川各4处,福建、江西各3处,河北2处,广西、...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四西溪的前世今生作者:隐溪闲叟 泰州历史上曾是淮盐重要生产基地,今泰州国税局收藏了一方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少府监铸就的“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朱记”铜印(简称“税印”,下同),为北宋时期泰州地区茶、盐...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五苏轼与山芋糁粥作者:隐溪闲叟甘薯在江苏叫山芋,四川叫红苕,福建、浙江叫番薯,安徽叫白芋,河南叫红薯,山东叫地瓜,北京叫白薯。而唯有长寿之乡如皋,有早晚餐食用山芋糁粥的传统,这种食用粗粮的习惯也成为如皋人长寿的重要因素...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 ——安定先生得名记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六安定先生得名记作者:隐溪闲叟北宋期间的如皋,扶江接海,名人荟萃,更诞生一代大儒胡瑗。笔者结合地理考证对安定乡在北宋时到底是不是如皋县西乡名称展开研究。从明清设定的安定乡来分析,其范围是否包括如皋县南十里‘胡安定先生墓...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八——胡瑗女婿王伯起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八——胡瑗女婿王伯起

《寻迹北宋如皋》系列之八胡瑗女婿王伯起作者:隐溪闲叟 北宋名儒胡瑗,分类施教的教育界泰斗。其出生于如皋,必然有如皋泰州地区名士的社会关系。本文主要从其女婿及亲家公入手,探寻一些信息。笔者《景德禅院的故事》推证胡瑗、范仲淹、滕子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