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双园之恋
南北双园之恋
妩 媚
北京的秋天,来得特别清,来得静,早晚很冷,一夜之间这个城市老少,年轻人都戴上了帽子,网球帽、鸭舌帽,船形帽、无檐软帽、大檐帽,满街都是各种各样的帽子。北方的风有些刺骨,稍不注意,就会着凉头疼。秋天的北京,你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样的天气最适合郊游、赏景。
秋天的北京我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地坛公园,妈妈去世后我曾经无数次翻看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文中写到他的妈妈特别特别希望他好,当他拿到文学大奖的时候他的妈妈已经去世两年了,他的难过,他内心不为人知的痛我感同身受,当有了成绩你想与你最爱的,最爱你的人分享的时候她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你想说的,你所后悔年轻时候说过的那些伤人心的牢骚话,再也没有人愿意听了;再也没有人愿意等你晚归,一遍遍跟你说晚睡伤身的道理。
也许人生就是一场不期而遇,冥冥之中有些缘分会在不经意中到来,所有的相遇就是久别重逢,我与地坛的缘分应该就是不期而遇。中秋过后一个上午,我一个人在这个寂寞的园子里走着,不知怎么的,对于这个园子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园子不大,很安静,清新的空气夹杂着花香和草木的芬芳。跟天坛一样,地坛也是皇家祭祀场所,但不知为何,地坛给人的感觉更加接地气。天坛里面,更多的是从世界各地来仰慕的游客。而地坛外地游人很少,在这儿偶尔遇到的都是周围的老百姓,在那里静静的下棋,听曲,逗鸟。这儿没有金碧辉煌,雄伟肃穆的楼台亭阁,更多的是古树,大部分古树的树龄已经超过300年,侧柏、国槐、榆树、银杏都有。那些苍黑的古树,叶子正由绿变黄,尚未完全变黄,那浓淡相宜,黄绿相间的叶子,在光和影的折射下有股说不上的沧桑。你来或不来,它们都静静在那儿,默默地看着人间喜怒哀乐。我在园中找了一个不被人打扰的角落,煦暖的阳光从斑驳的树影下洒落在我的书上和脸上,时光就这么不紧不慢,不悲不喜的往前过着,我一边看着《我和地坛》,一边回想着与妈妈相处种种快乐和不快乐的事。周围与成群的野鸽子,也许是人喂养惯了,它们不怕人,总喜欢在你身边蹭来蹭去,发出咕咕的声音。有几只鸽子好奇地打量着我,和我在南方看到家鸽不一样,它们瘦小、脖子很长,眼睛红红的,呆萌可爱。中秋刚过,园子里大簇大簇的月季花依旧开的很艳,月季是北京的市花,跟江苏的品种不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花儿跟人一样,有自己合适的土壤和生长环境。月季喜温暖和阳光,耐寒耐旱,北京的土壤和气候正合适,月季花从初春开到深秋开了一季又一季,花朵大而鲜艳,未开的花苞有拳头般大小,盛开的花儿像银盘般饱满圆润的年轻女子,杨贵妃类型的美女,有的枝头盛开着三四朵碗口大小的月季,宛如几个光彩照人,满面春色的妩媚女子争相斗艳。
园子里不经意间有桂花的香气袭来,空气里飘散着恬淡香甜的味道,一呼一吸间,沁人心脾,一片片银杏随风吹落在我的身上,我捡起一片落叶,哦,乡愁,就是故乡的一片银杏叶。家乡美丽的秋色,深深地铭刻在我心里,我心里如皋小城最美的地方就是我家老屋附近的水绘园和东大街。老屋所在的武庙巷离东大街、水绘园只有500多米,巷子里的大宅子,曾经住的都是立过战功的武官。小城的秋天是多雨湿润的,烟雨朦胧中,穿行在苔藓斑驳的幽深小巷,总是有一些恍惚,飘忽在情怀里,总盼望着能邂逅戴望舒笔下那位娉婷婀娜,结着愁怨的丁香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走在这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念念不忘,必有回想,在小巷我偶遇到一位国色天香、穿着绿军装英姿飒爽的女兵,她的美照亮了我少女时代,她艳若桃李,冰清玉洁的模样我记忆犹新。
和地坛公园一样,水绘园也是人文气息很浓厚的园子,不同的是地坛公园让人缅怀亲情,有些沉重悲凉;水绘园是充满温情和烟火气的园子,让人忆起的更多是才才子佳人琴瑟相和、浓情蜜意的好时光。在筹建水绘园时候才子冒辟疆考虑到佳人董小宛的思乡情结(董是苏州人),水绘园虽是徽派建筑孤本,但其周围环境融入古苏州元素。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深秋园子深处,深草,青苔石板路落了厚厚一层银杏叶,还有形状各异的太湖石堆起的假山。我喜欢幽静,常常沿着水明楼前的洗钵池,一路捡形色多样的银杏叶,准备风干收藏,菊花开了,一朵朵菊花五颜六色地开在令人赏识的诗词里,刻在心里的诗情画意。不少游客在这秋水河旁支起画架,静坐在这秋天的美景里,用手中的彩笔,来描绘眼前的美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回想当年才子佳人新婚生活是那么柔美和安逸,或泼墨挥毫,或吟诗作对;或携手赏花看景,如花美眷,浓情蜜意,羡煞众人。也许真应了“情深不寿”,九年后倒影如绘的水绘园,"眼是水波横,眉是山峰聚” 洗钵池波光粼粼秋水中再也不见到花容月貌的董小宛弹奏古琴的身影。
水绘园最吸引我的有两处,一是水明楼里的董小宛的画像,小宛的美美在仪态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画像中的董小宛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颇为神似,也是典雅清秀,蕙质兰心的苏州女子,很耐看,越看越好看,更让人百看不厌。二是水绘园附近的各式各样的“董菜”馆和零食小吃。董肉、董糖、桂花酒酿是我的最爱。董肉是董菜中鼎鼎大名之作,其肉色泽似虎皮,质地酥烂,醇香味美,周围配上爆炒的豌豆苗或绿色蔬菜,让人食欲大开。“董糖”,是董小宛制作的零食小吃的代表作,也是如皋传统著名特产,小宛常常把饴糖酿造成甘露,加入腌制过的金桂、梅花、玫瑰、香菊等花汁溶化在露液中,加入甘露的如皋桂花酒酿有股特殊的香甜,这种美味你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到的。所谓乡愁,说到底就是你的味蕾思念家乡的美食了。
中秋过后水绘园周围桂花都开了,一簇簇,一树树地盛开,散发的幽香沁人心脾,堆起层层秋意。一路闻着花香向前,水明楼前的桂花开的格外饱满,枝头上一簇簇娇小金黄的花朵,露水的清新夹杂着桂花的馨香,深吸一口,通体舒畅。我似乎看到董小宛的红酥手,在桂花树下精心挑选一粒粒的饱满圆润的桂花,加入饴糖酿造成桂花蜜,用做银耳汤、酒酿等甜点。女人一旦痴爱一个男人,心里会想着念着男人的喜好。一瓢一饮,一丝一缕都记在心上。再美的爱情,再浪漫的情感,才子佳人生活在一起,总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烟火气的现实生活,搞定一个男人,首先得搞定他的胃。冒辟疆生在如皋富裕大户人家,家里厨师有数十人,什么样的山珍海味他都品尝过,味蕾、胃口早就养刁了。董小宛天资聪颖,又好学、善学,她仔细考证食谱,偶遇名厨奇异的烹饪方法,就虚心求教,江南女子特有的细腻和悟性让小宛成长为厨艺高超的家厨,她所烹制的菜肴不仅注重香、味等内在质量,也重视成菜的外观和颜色,一些极普通的素菜,在她的精心选料和搭配下,不论是蒲藕芦蕨,还是枸蒿蓉菊,都能“芳旨盈席”,深得冒辟疆喜欢和赏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晚年落寞的冒郎坐在书桌前挥笔写着《影梅庵忆语》,回忆着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书中他盛赞董小宛的厨艺:“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麋鹿之味。”火肉就是火腿。由于制作得法巧妙,吃起来既保健,又别有风味。哦,成熟男人想念他心爱的女人,既想念她的花容月貌和满腹才情,更想念她身上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