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谈天说地 > 正文内容

一篮子书香 ——读季健新作《阅读的力量》

admin4年前 (2021-09-29)谈天说地3172

季健兄约我为他的新作《阅读的力量》写个读后感,我是不胜荣幸之至,同时也不胜惶恐之至,老眼已昏花了,手脚也滞钝了,能不能完成这份书面作业呢?

季健子也,能写作,能摄影,能篆刻,能唱歌。著作《笔尖下的流年》《岁月留痕》《岁月流影》《岁月流声》《岁月留印》,早就一本又一本问世,他的这个“岁月”系列我是仰慕久矣而未见倩影,但他作为电台播音员的一条好嗓子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记忆里。

季健能人也肯动脑筋,会出点子,社会活动能力,又善于组织活动,所以在他接手市作家协会20年来,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重整《春泥》,下乡采风,组织讲座,请进来走出去,特别是《我是朗读者》更搞得久久为功,“声”入人心,深得广泛好评。其麾下不断有会员作品在外地发表,不断有会员加入省、市作协,《江苏作家》杂志上不时听到如皋作协的声音,季健作为一把手居首功。较之我主持作协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是不胜惭愧,而对季兄则不胜钦佩矣!

这一次季健邀我为他写点文字我以为他是一时胡涂。省级专家、国级学者写个书评能提高书的档次、提升书的品位,我这个乡土老冬烘写出几个“狗脚瓣”有什么用呢?

一本15万字的书,拿在手里怎么会是沉甸甸的呢?

《阅读的力量》这本书是季健作为融媒体记者三年来留下的一串坚实的足迹。虽说如皋作为拥有25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积淀深厚,读书人多,但仅仅三年采访70位读书人,年龄差异大,行业覆盖广,记者的职业敏感和笔尖的勤奋是不言而喻的。可贵的是季健的笔为70位经历不同,个性各异的读书人量身定制的这束微型报告文学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向上奋进的精神,而且深刻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生活,而没有后者强大的保障,前面的一切恐怕都是一厢情愿的向往。

《阅读的力量》也是如皋市作家协会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一次巡礼,是季健作为市作协主席给如皋人民的一次汇报季健的汇报不是空说大道理,而是运用70个活案例,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来说话,汇报这些年来如皋市作协出了哪些人,写了些什么作品,一句话,为如皋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什么贡献。如果说书中季健写的70位作家每人都是一枚成果,那么这本书就是季健扛了一篮子成果摆在全市142万人民面前,请党和人民检阅和验收这份光彩鲜亮的文化金秋。

如果放眼远方《阅读的力量》还是文化工作者的资料宝库。季健做了一件大好事,老话说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他把如皋各行各业的业余作者的资料一网打尽。70个如皋人在“作家”这顶大帽子下,丰富多彩地生活着、工作着,创作着各有各的成长故事,各有各的业务专长,各有各的作品成果……如皋的史学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日后打开《阅读的力量》就能找到需要的人物传记,疏理一下就是珍贵的数据资料,文艺活动的轨迹、发展脉络,而省却多少跑腿下基层的工夫。季兄,你就等着来自这些同志的感谢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中学时在图书馆墙壁上看到的这两则经典名言,如今重温一下就不禁领悟到《阅读的力量》作者的苦心孤诣了。相信随着《阅读的力量》一书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面前徐徐展开,翻飞的书香会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洗礼灵魂,净化“三观”,提升信仰……

 

 

作者为江苏省如皋中学退休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陈根生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1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走,共赴乡野孩子的“农耕文化”运动会  ——新姚小学特色劳动课程行动之三

走,共赴乡野孩子的“农耕文化”运动会 ——新姚小学特色劳动课程行动之三

走,共赴乡野孩子的“农耕文化”运动会——新姚小学特色劳动课程行动之三 结合乡村资源,新姚小学把劳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打造“新时代耕读文化”特色课程。“劳动最光荣、运动最健康、阅读最幸福”的课程理念,帮助学生在真动手、真创造、真...

《番号镇海军(二)》 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二)》 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二)作者:隐溪闲叟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而杨行密与朱温因清口之战成为死敌。杨行密、李克用、李茂贞等亦不认梁为正朔,仍沿用唐朝天祐年号。由此拉开五代十国序幕。欧史(欧阳...

《番号镇海军(三)》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三)》作者:隐溪闲叟

番号镇海军(三)隐溪闲叟 后唐建朝之后,杨吴徐氏与吴越钱氏继续同时使用镇海军番号。偏居江南,心存慈念的君主当政,双方均休兵养息,滋养苍生。亦或是因为钱镠与徐温都曾通过贩盐起身,早期因业务关系相识相知。《钱氏宗谱》载:“时皋邑之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