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系列访谈录:70位读书人的故事(2)书中之行者——访南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程然
书中之行者——访南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程然
灼灼桃花迎风而笑的季节,湉湉泮水之畔,巍巍学宫之东,因一次特殊的姻缘,笔者一行得以前往如皋师范拜访程然先生。
如果说“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中一个部分,生活之中除了教书育人之外就是读书,以读书为乐”是程然老师真实生活的写照。那么“读书人”则理所当然地成了程然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买书、借书、读书,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而程然的“乐”自在其中。
程然说,真心爱读书的人,不会觉得读书是件苦差事,读书到了一定的境界便成了“悠然”。“无书不可读”,人文、历史、哲学、社会性、语言学等等都是程然涉猎的范围。只要谈到“书”程老师便一下成了口若悬河、神情亢奋的孩子,可见“以书为悦”此言不虚。
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的西方文学著作是程然青年时代读书的起点,西方文学几乎成了那个时期程然读书的全部,对人性的揭示和认识是程然喜爱并忠于西方文学的理由,也因此改变了他此后对待很多事物的看法。对于当代年轻人的读书观,程然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读书方式和书籍来源的选择越来越丰富,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众多文学形式都可以进入年轻人的视野,但文学终究存在优秀、一般与伪劣的差别,年轻人应该加以辨别,将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读书”、“教书”、“写书”三者是程然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有机统一,他用实际诠释了这三者在自己人生中的意义。
谈到从读书到著书的历程,他说,“读书”最初为了“教书”,欲要授人一杯水自身必先具备一桶水。在读书中发现问题,问题伴随读书的深入逐渐形成想法,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研究,“写书”便由此开始。有了积累,有了思考,有了研究,著书立传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下笔如有神。
四月春来,是芳菲的盛会亦是读书的季节。思忖之后,程然为如皋的读者推荐了两本读物,一是雨果著作《巴黎圣母院》,对人物的塑造、对情节的把握、对人性的剖析之细腻精准是程然力推这本书的重要原因。另一本则是《中国哲学简史》,程然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实现经济复兴、政治复兴,更要实现文化复兴,而中国哲学则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浓缩,《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阅读。
古人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而程然先生却将读书转化为了执念,将执念转化为了悠然,也就此成就了这样一位实实在在的“读书人”。书中也许没有颜如玉,书中也许没有黄金屋,读书的过程也许苦若行僧之修行,但正如修行的苦与甜只有行者自知一般,“读书”能给予世人的快乐也只有实实在在的“书中行者”才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