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5)人间最美是读书——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余慧
人间最美是读书——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余慧
与余慧同事二十多年。她给我的印象是个内向且不多言的人,甚至害怕与别人打交道。
然而,媒体工作却需要经常跟别人打交道,而且是很多很多的人,形形色色的人。余慧曾经一度担心自己会人格分裂。
外出采访,她必须主动跟别人聊;而离开工作环境,她又会变成人群中最不爱说话的那个。20多年的新闻从业生涯,让她有机会认识不同的人、见识不同的人生。工作之余,读书、写作、旅行,是余慧看世界的主要方式。
“读书于我而言,不为某种目的,没有功利色彩,这样的阅读,似乎显得有些无用。但生命中还有风花雪月,还有一些看似无用的美好。不为学习工作,也不为谋生过日子,在阅读中享受心灵的宁静,这不正是我一生追求的一种‘无用的美好’?”
聊起读书这个话题,余慧文思泉涌,妙语连珠。
学生时代,余慧每天沉浸在书本里,为了一次次考试而埋头苦读;工作了,考职称、晋级,又抱回一大摞的专业书,昏天黑日地看;结婚了,有孩子了,新手妈妈毫无经验,只能求助于书本,育儿宝典看了一本又一本。
如今,人到中年,一切都安定下来,余慧不再为学业、晋级、育儿而操劳,那些书早已被束之高阁。
书架上被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看似无用的书。说它们“无用”,是因为与学业、工作、谋生无关,姑且称之为闲书吧。受兴趣影响,余慧的阅读范畴并不宽,所读的书无外乎文学、文艺、旅游、人物传记、杂记、古典文学知识;杂志类有订阅了20多年的《美文》,时尚类杂志《瑞丽》,还有《中国国家地理》《三联生活周刊》《读者》等。阅读的图书类别除了纸质书,还有电子书、有声读物。当然,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她还是首选纸质阅读。
余慧说:“读书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并无太大关联。但是,亲子共读,却是我和孩子相处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亲子共读,是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最美好的时光。”
一起读一本好书,畅游书海、交流心得,心灵和思想的碰撞,让母子二人在书的世界里感受无穷的快乐。《追风筝的人》《麦田守望者》《小屁孩日记》等都是他们曾经共读的好书。其中《小屁孩日记》从小学一直读到现在,仍然爱不释手。
这本书以小屁孩格雷的语气,以日记体的形式,展示了一个顽皮、淘气甚至有些问题的、但又十分可爱、快乐的小男孩的世界。毫无疑问,格雷的身上有着自己孩子的影子,顽劣但充满创造力、淘气又富于想象力,虽然有些小问题,但谁能说这不正是孩子应该拥有的童年呢。这是一本中英文对照版的书,母子二人边读边笑,边笑边学,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呢。
是啊,共读一本书,其实也是陪伴孩子共走一段路,希望和孩子在阅读的路上继续远行。
人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过程。呱呱坠地的婴儿、懵懂迷茫的少年、意气风发的青年、成熟稳重的中年,这其间,经历着成长的烦恼、经历着破茧成蝶的蜕变。如今,余慧已人到中年,如一坛陈年的女儿红,愈发绵长醇厚,散发着岁月的芬芳。
打开尘封的盖子,斟一壶往事酿成的美酒,与岁月干杯。
余慧的阅读也少了目的性、指向性,更加贴合自己的内心。读书完全根据个人兴趣来,从不会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去强迫自己阅读。因为真正的阅读,就跟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是身体的需求,是自然的、放松的、愉悦的,因而也是美好的。
余慧家里有书房,也有宽大的书柜。但是她好像很少正襟危坐在书房煞有介事地读书。所以,在她家中,客厅、书房、卧室,沙发、茶几、枕边,都会看到书。特别是在卧室,她有一个宽敞的白色梳妆台,当时就是看中了它的实用性,梳妆台、书桌两用。于是,日复一日,那些原本待在书柜里的书,便被她一点一点地挪到了这里,以至于家人忍无可忍扬言要将它们处理掉,也均被她以读书人的事儿为由化解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为稻粱谋,为家事累。风花雪月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但无论如何,每晚临睡前,余慧都要留点时间给自己,看一看《美文》,让心灵保持敏感与细腻;翻一翻《中国国家地理》,让心灵去远行;读一读《三联生活周刊》,知晓当下焦点热点,看待问题、对待世界的角度会变得不一样;还有订阅了好多年的《瑞丽》,了解流行趋势让自己不那么落伍,懂得美并欣赏美;重读《平凡的世界》,再度热泪盈眶。
审视当下,我们缺失的正是书中主人公那种逆境中仍不放弃追求的执着……
余慧说:“我想,有好书陪伴在枕边,可以安眠,亦可安心。或许于工作和生活而言,它们不见得有多少物质的用处。而当你打开书本,静心阅读时,便无意间成就了那些‘无用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