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白蒲掠影——“印象白蒲”主题征文
古镇白蒲掠影
——“印象白蒲”主题征文
冒建国
提起白蒲,熟悉他的人一定会与闻名遐迩的白蒲茶干、白蒲黄酒等享誉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相提并论。我与白蒲真正相识相知,还得缘于我们石庄镇准备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镇政府周逸旋宣委及文化站张卫华站长,带领我们负责编写石庄历史文化的人员,去白蒲镇参观学习、请教和探讨他们当初是如何申报省历史文化名镇的。
当时接待我们的是曾任白蒲镇副书记现在已经退休并全面负责白蒲历史文化研究的杨春和先生。他退休后十几年来几乎一心扑在镇历史文化研究上,可以说尽责尽力,确保了白蒲省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圆满成功。
从杨春和先生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详细介绍白蒲的古今中外历史及名胜,介绍如何从软硬件上收集整理各项古籍资料,编类分项分册,如何寻找与白蒲相关的历史记录和与白蒲相关的已经发表在书报杂志上的文章,按照申报资料要求汇编成册。其次介绍白蒲各届镇政府主要领导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如何做好硬件的准备工作——把白蒲未拆迁的老街及其他古建筑,按照以修旧如旧的标准,进行大幅度修缮,并报上级规划局批准进行红线保护,使一大批古旧房屋得到有效延续。
我们随着杨春和先生去白蒲老街现场参观,他告诉我们当时保护镇区范围内的“两街十巷”约5.18公里有近千户人家,镇政府专门用古色古香的围墙和大门,把他们保护起来,不再进行人为破坏,也便于管理。
在白蒲有一“市大街”最为有名。白蒲的大街早在唐宋时就已逐浙形成,延至明清年代更具规模。据《白蒲镇志》记载:“正街”,民国初期白蒲镇曾一度改为“白蒲市”,故大街又称为“市街”,并传承至今。市大街西傍通扬运河,东与秀才巷平行,南北走向三华余里,街宽四米,街道中心用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花岗岩麻石板铺设,石板表面刻有吉祥图纹,既防滑又美观。两侧以碗口大小乱石铺就,形成很有规则的整体街道。
沿街两侧有明、清,黑白分明、线条流畅、结构严谨、画龙雕凤、重檐翘角;鳞次栉比的商店,彰显秦砖汉瓦的古朴风格。店面房与生活生产用房相连,俗称连家店或前店后坊,集经商、居家、生产于一体。也有较大的商家建有两层小木楼,上层临街开窗,可观街赏景,亦有作为家居、餐厅、货仓之用。不少店面还建有过街天棚,用以防雨遮阳。各店铺门面均建有活动木板门,晨开晚烊。店内柜台呈“一”字型或“L”型摆置,柜外留有空间称为店堂,备有坐凳可供顾客休息。店主为表示诚信,招徕顾客,常在柜台顶头竖以店号招牌、或曰:“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等广告字样。亦有店主不惜成本,邀请名书法家书写招牌并贴金箔,俗称“金字招牌”。
古街商家主要有杨氏衣店、药店、葆春堂中药店、裕源昌老字号杂货店、方永大老字号茶叶店、蒋恒兴日用百货店等百余家商店。此外还有酒坊、糖坊、染坊、豆腐坊等手工和茶馆、书场等,尤其是名闻大江南北的白蒲茶干、黄酒、潮糕、蟹包鱼腐、姜丝肉等长寿食品就在这条古街左右衍生、发展数百年,其制作技艺现已批准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
市大街也是古镇政治、文化、民俗活动地。全镇凡有重大活动、告示、戏剧、电影、海报、广告等都在大街上张贴。每逢重大节日、习俗活动、商家各户均张灯结彩,灯火通明,龙灯海狮舞,高跷旱船,沿街表演,所到之处,店家献茶敬烟、喜糖喜果、传统民族风情热闹非凡。
随着沧桑巨变,时代变迁,虽然少量商户移去另地发展,但古街市传统建筑群仍保存至今,宋街遗风犹存,为白蒲的子孙后代留住了乡情、乡愁,留住了不可再生的历史古街美景。
我们参观白蒲老街之后,觉得白蒲历史文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享誉海内外的白蒲“三香斋茶干”。
白蒲茶干,古名菽乳干。始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编纂的《白蒲镇志》(南京图书馆收藏)曾对白蒲茶干颇多赞美:“蒲镇菽乳干为绝品,通称茶干,言可佐饮也,四远知名……固有不传之称,亦于镇中水土合宜,尝分铺崇川,所作终不及此地味美”。
清康熙丙子年(公元1696年),浙江湖州有一家姓屠的来到白蒲,在北街开了一爿店号为“三香斋”的茶干店,人们称该店为“屠三斋”。这爿店所制茶干工艺精细、色味俱佳,很有特色,因此美名四扬,被誉为白蒲一绝。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本地官员将白蒲“三香斋”茶干进贡。乾隆尝后甚悦,亲笔书写“只此一家”的条幅,以示褒扬。屠氏得此御笔,即制成金字招牌,流传至今。
领掠白蒲镇的历史文化名镇留下的古代建筑群,犹如在欣赏一幅幅美丽的古画;在欣赏白蒲的人文历史诗篇;在欣赏白蒲人的智慧与创新。走在白蒲市街那麻石板铺成的老街上,人们脚步与石板发出的足音,似乎在向我们叙述着那几百年的沧桑而又辉煌的历史。光阴的故事在天地间日日轮回,世事的沧桑在时空里频频隐归,风雨人生历经沧桑,弹指一挥间铅华已洗尽,沧海已桑田。名副其实的白蒲省历史文化名镇美誉流年不负,惟愿白蒲更辉煌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岁月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