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茶事云云

季健3年前 (2022-04-19)散文随笔3653

茶事云云

黄赟

近几年,国潮渐成主流。身着锦绣华服出街已不算少见,钟鼓琴瑟悦耳也是时下国人热衷的消遣。古人雅行,逐渐成为我们周遭的日常,这是当今生活美学的依依东望。我们与这个社会一起怀旧了起来,而这一切,似乎都缘起于茶盏间的乾坤浮沉。

饮茶,是每一个生活美学家的共性。茶品或有区分、器皿或有不同、心境或有差别,但当沸水翻涌升腾起茶香的时候,每一个爱茶人似乎都能心意相连、相忘江湖。

历经岁月积淀,必备齐茶事礼器,净手汤器、闻香品茗,仪式感十足;年轻雅趣之人,往往无问西东,玻璃茶壶置于茶炉之上,看着水中灵草飘摇,似是在看一场高雅的舞会;众生如你我,或许只能匆匆放几片叶于保温杯中,拧上盖子开始一天的忙碌,顾不得欣赏茶姿,只在闲暇之余抿上一口,浅笑一声幸得有茶。

中国人的DNA里恐怕真有一组名为“茶”的序列,我们对于茶的钟爱无与伦比。

早在文明的童年,茶已然成为之重要的构成。“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专精农耕药理的神农氏受人爱戴,淳朴的华夏先祖用“茶”直接让他完成由人到神的蜕变,这或许是他们所能想象最高的礼遇。

到了商周秦汉,茶已具上品之尊,登堂入室。“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不曾想过,茶曾以如此雅致的姿态参与过那场王朝更迭的故事,似一名沉默不语的见证者,静看沧海桑田。

时至唐宋,所谓“茶”者,已成中华文化的具象,为人津津乐道。古人论茶事者无虑数十家,若鸿渐之经,君谟之录,可谓尽善。至此,茶的意义已然超脱凡俗,不只解渴之需、礼尚之用,更是一种学问、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茶史,恰似五千年的中华史!

行文至此,静坐品茶。回首浅看,寥寥数百字而已,似乎讲完了千年茶事,却又像是一言未出。所谓“茶”者,人在草木之间,看似简单,实则承载太多。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静坐屋舍中,外头沥沥雨声,荡涤烟尘;里头绵绵茶味,洗尽凡俗。春雨春茶,都有自己的本分,一为净物,一为净心。从培育到采摘,从销售到泡饮,我们自以为成就了茶,冥冥中也得到了茶的反哺。

一壶一天地,一盏一乾坤。茶事云云,写不尽的,都在这清幽的茶色中,且饮无妨。

话茶,不过开始,来日方长。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19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笑谈盐米茶

笑谈盐米茶

笑谈盐米茶渔樵耕夫   谢通古代大儒孟老夫子说:“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嘛,人类要延续嘛。我国民间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吃的是盐和米,说的是情与理。”一些西方国家迎接客人的时候,就是请刚刚见面的客人,象征性地尝一点盐巴...

冬日残荷

冬日残荷

冬日残荷陈燕盛夏是人们的赏荷时节, 因为这是荷花的鼎盛时期。一塘碧波,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其间,宛若凌波仙子。 风儿吹过, 那翩翩舞姿或妩媚, 或风情万种,袅娜婆娑,无不揽尽人间风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空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尽...

致桥上的一棵小树

致桥上的一棵小树

致桥上的一棵小树宋继高 去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我来到启东吕四港,这里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四次到访的地方。下午三点多钟,完成工作之后,正要登车返回,忽然发现,我停车的桥头,生长了一棵小树,我连忙赶过去看看,树很弱小,几根根须顽强的扎...

乡村二月春游乐

乡村二月春游乐

乡村二月春游乐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三年级(4)班陈光瑞“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城市里的春天才星星点点,而乡村里的春天却已欣欣向荣,一派繁华。这次的春游,我推荐大家跟着我去乡村玩一玩。乡村春...

木蔷花开

木蔷花开

木蔷花开如皋市实验小学  邹健美 又到了木蔷花朵开放的时候,想起某个好久不见的老朋友,记忆跟着感觉慢慢变得鲜活,爬满了墙头,飘香了村口。“人间四月芳菲尽”,当春天被一场花的暴风雨席卷而过之后,一切都趋于平静,该长叶子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