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 > 正文内容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0)——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郝晓华

季健3年前 (2022-04-28)《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3765

只为快乐而读书

——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郝晓华

 

喜欢读书是郝晓华从小养成的习惯。他读完小学三年级,基本就能自己看书了。课余偷偷地看连环画书,俗称“小人书”。若遇到不认识的字,他的一个办法是联系上下文和画中的情景,“猜字”,另一个办法是“读半边”。有些字被他蒙对了,有些则读的是“白”字。这也留下了他不经意写错别字,读白字的后遗症。

小时候,郝晓华还不知道有一本《新华字典》。第一次看到它是在一个同学家的小饭桌上。当时他很好奇,拿起来翻了翻,发现上面有认得的许多字,也有不认识的。便好奇的问:“这是什么?”同学告诉他说:“这是《新华字典》,是用来查字的。不会写,不会读的字,都可以用它来查”。“你哪有的?”“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这叫四角号码字典。”郝晓华更好奇了,就问他怎么查,于是同学便耐心地教他。可他只学会了用偏旁部首,加笔划查字,却没有学会用四角号码查字,到现在也不会。郝晓华到高中毕业时也没有买得起一本《新华字典》。但他家有一套线装版《康熙字典》,大约三十二册,可他更不会用。郝晓华认字除了老师教,就是家里人教了,好在他家大人都是“知识分子”。尤其是爷爷和父亲对他的影响大。每当吃饭的时候,爷爷会讲他的“四书五经”“子曰诗云”,高兴起来,来一段唱书。而他爸爸只是现代中学教育的一套模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名人经典,做人做事的方法,包罗万象。爸爸经常从外面带些书回家看。从小耳濡目染,他慢慢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至今,令他都记忆犹新的大约是三年级的暑假,一天上午,爸爸让他上街去卖虾。那时河虾市价是六角钱一斤。当时一个劳动日,工价才一角五到二角。一般人是吃不起虾的。晓华拎着篾篓,在街上转悠。农村的早市散得早。因为是夏天,农村人赶完早市,得回家做农活。所以,他到集市上的时候,街上基本没有人了。太阳晒得马路上冒着烟气,汗珠子不时地从头上滚下来。偶尔有人问价,却舍不得六角钱一斤,摇摇头就走了。他心里着急,这虾是离水鲜,大热的夏天,不能放太久了。于是便自作主张,当再有人来问的时候,一口价,四角五分一斤,便宜卖了。当时也只卖了几角钱。有了钱,便像个财主似的,跑到供销社买了一本画书《杜鹃山》。等看完了,才想起坏了,回去怎么交待呢?一是自作主张把虾卖便宜了,又买了画书。于是越想越怕,回家挨揍是逃不过去了。回家的路忽然感觉太遥远,太漫长了。天上的太阳也显得特别晒人。他不敢回家,便跑到学校树荫下乘凉,光着个背,挨着饿。午饭过了,姐姐找到他,见手里的画书,一切都明白了。“快回去吧,看你过吃得消。”他顺坡下驴,磨磨蹭蹭跟着姐姐回家,到了门口,姐先到家。郝晓华低着头,也不说话。爸见他回来了,也没说话。姐姐对爸说:“买画书了。”爸爸走过来,躲闪了一下。没打他,而是从他手了把画书拿去翻了几下,说:“吃饱肚子,才能安心读书呀!”妈妈赶紧出来消火,“还不快吃饭去。”他脚“噔”的一下轻快了。家里好凉快呀!

到了四年级,郝晓华开始读大量的长篇小说,从革命英雄题材,到古典小说都有,像《野火春风斗古城》、《遍地英雄》、《长缨在手》、《红岩》、《林海雪原》、《苦菜花》等,古典的像《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古代短篇小说选》等。在同龄人里,他看的书,一般小孩看不到,也看不懂。上初中以后,开始接触诗歌,主要是古诗。线装本带插图的,也有毛笔抄写本。当时也只是读,不怎么背,读多了自然就记住了。郝晓华不喜欢死记硬背,到现在依然是这样。那些古书都是爷爷辈给他的,他们知道孙子喜欢读书,便将他们当年读私塾的书找出来送给他。私下说:这伢,将来不会像我们似的,在家种田的。

上高中时,郝晓华又喜欢上散文了。像《猎人日记》、《纪伯纶散文选》、《港台散文选》、《培根散文选》等,像林语堂,鲁迅等民国时期的名人散文基本都读过。到苏州去读书以后,又爱上了理论书籍,除了自己的学业外,他系统地读了,心理学、美学、哲学、历史、国学、医学方面的书。

苏州的观前街上有个新华书店,当年毛主席曾给题过词。在哪里买过书后,郝晓华又到了人民路上的苏州市古籍书店买书。结果口袋子里一分钱也没有了,连坐公交车的钱也没有,尽管当时从观前街到葑门外的新校区只有一毛钱的车费,但举目无亲,只好有劳两条腿了,好在那时年轻,能走,也能扛饿。记得朱熹注的《易经》就是那一次买回来的,四角二分还是四角五分的,记不清了。那本朱熹注的《周易》他看过好几遍。第一遍,完全是好奇它的神秘,打卦,算命。若干时间后,再看就喜欢它里面的历史典故,名言名句了。第三次读它,就开始思考它里面的哲学思想,以及包涵的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诸方面的知识了。读一本书,不同的时候读,有不同的感受,不一样的认知。这不仅是因为书本身有深浅,我们读书者本身也有层次,有认知的局限性。像《红楼梦》,郝晓华高中时读它,到工作几年后再读它,感受截然不一样,而到了四十多岁后再次读它,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所以好多书,他读过好几遍,特别是经典书籍,如《道德经》、《论语》、《坛经》之类的,记得《史记》都读过三遍,连《毛泽东选集》还读过几遍呢?什么《狱中书简》、《多余的话》、《不合时宜的思想》、《独秀文存》、鲁迅的杂文、小说、散文等等。有些书是值得反复去读的,有些书你一辈不读也不要紧,但有些文化山峰你永远绕不开。我们不仅要博识广揽,也要精读精学。

毕业后,因为收入有限,郝晓华便给电台,报纸写“豆腐块”,得些稿费以贴补家用,从二块,五块,八块不等,再后来有八十,一百二十元的。生活稍有改善便不“卖字”了。到了三十七、八岁,忽然有了写书的冲动,于是,便出版了小说《青涩的季节》,哲学随笔《视界》,诗歌集和散文集也即将出版。

读书基本是每天的必须,像吃饭睡觉一样。但也不是书呆子一个,像钓鱼、摄影、下棋乐器等也喜欢玩。也许郝晓华的读书经历,没有什么特别的。每个人都是各得其乐。不为生活而读书,只为快乐而读书。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21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4)——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根生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4)——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根生

阅读,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根生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历年来就被很多中外学者研究,而在咱们如皋就有一位研究鲁迅的专家,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如皋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根生。说到...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7)——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侯求学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7)——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侯求学

岁月静好书中来——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侯求学 生活总是无时无刻地催促我们迈步向前,启程、跋涉、暂歇、再启程。但不管我们的脚步走多远,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一份美好能伴随我们左右,毫不掩饰,毫无保留,顽固地沉淀在记忆最深处。有人说,...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6)——记如皋籍旅美作家赵美萍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6)——记如皋籍旅美作家赵美萍

愿以阅读慰乡愁——记如皋籍旅美作家赵美萍 12月的休斯敦,依然阳光明媚。赵美萍坐在后院的户外铁艺桌椅边,一边饮着热气腾腾的乌龙茶,一边第3遍捧读《荆棘鸟》,耳机里同步播放着语音版《荆棘鸟》。此刻,她只醉心于享受一本好书。10年前,...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7)——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泳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7)——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泳

在字行里徜徉的读书生活——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泳 朴茂沉雄的生命向来都不是从艳丽中求得,而是在瘦淡中撷取。就像这读书,静静地呆在书房里,抑或竹椅轻诵,抑或灯下静思,无须香茗为伴,无须妙音入境。读上几句,看上几眼,便心生荷花,满室...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8)——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周小娟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8)——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周小娟

阅读是生命状态的表达——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周小娟 提起童年,展现在周小娟眼前的,是田野,草垛,蓝天,白色泥土路,还有她满田野地转圈时在耳边掠过的风声……若是再在童年的记忆里细细拨弄、找寻,便是想起了她爱读书的爷爷。“她坐在堂屋门...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32)——访如皋市网络作家协会秘书长黄赟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32)——访如皋市网络作家协会秘书长黄赟

阅读,“狂人”一生欢愉的游戏——访如皋市网络作家协会秘书长黄赟 阅读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个原本有些内敛的大男生会一改常态和你侃侃而谈。就像认识黄赟的人说的那样——在文学领域,他是个狂人。阅读于他而言,是一生欢愉的游戏!出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