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2)——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杜新建
做一个“专业”的读书人
——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杜新建
记得郭德纲在相声中曾谈及一个话题,相声艺人之间究竟比拼什么?他说拼到底的是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底蕴,就走不远。杜新建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文化可以让人远离浅薄与庸俗。其实,不仅相声如此,每个行业也大抵如此。
而文化靠什么获得?我想应该是靠读书吧。
当今时代,读书已经泛化了。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读了很多文章,无论这些文章来自微信朋友圈、《读者》,还是网络媒体。诚然,这个年代已不再只属于纸质书,各种随时代应运而生的媒体、媒介让人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究竟怎样读书才能增长见识?这个问题不仅是每一个成年人想关注的,更是每一个学生特别想知道的。
杜新建告诉我:他曾读到某杂志选出的“高考必背50文”,其中有一篇《死于细节》。作文讲的是蓝玉和年羹尧因两个看上去不经意的细节,让皇帝心生疑忌,最终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读了这篇所谓的“必背文”,哑然失笑。
第一段中说朱元璋开始怀疑蓝玉有反心。由于一个细节,于史并无实据。据《明史·蓝玉传》记载:御史查究蓝玉抢占民田之事,蓝玉怒赶御史;蓝玉北征元军返回,半夜时到达喜峰关关门,关吏未及时开门,蓝玉纵兵毁门闯入城中;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朱元璋多次责备他;朱元璋让蓝玉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
历史清楚地说明了蓝玉案的由来,蓝玉之死与细节并没有关联。
第二段中引王伟先生的一篇文章,称年羹尧之所以引起皇帝的怀疑也是由于一个细节。仔细搜索,在网络上发现了王伟先生的文章。文中不仅写到年羹尧取小旗让士兵脱甲胄这样的事,还有这样的文字:《栖霞阁野乘》中有一则,记述一位塾师在年府的惊魂录……年羹尧见书童没有按规矩顶着银盆伺候塾师洗漱,便将书童斩首。翻看《栖霞阁野乘》,书中有关年羹尧的记录共两则,并无斩首书童的记录。
据此,可以认为年羹尧取小旗让士兵脱下甲胄之事恐为编造。写议论文并不是考证历史,但不能读了一篇文章就以偏概全。
虽然写作文不同于历史考证,但选材须用经得起推敲的事例和言论是写作的底线原则。如此遵守方才称得上是端正的文风。为何会出现胡乱编造名言、名人事迹这样的风气?究其原因,写作之前未能博览群书。于是只能偏听偏信,根据脑海中一点模糊的印象添油加醋地编出一些现场感很强的故事,貌似言之凿凿,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
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不能只根据只言片语下结论,宜首选经得起推敲的正史著作探寻事理,再辅之以阅读得到史学界认同的其他著作。如以年羹尧为例,须先读《清史稿·年羹尧传》,还可以参考《清朝野史大观》、裘毓麟《清代轶闻》,如此博览方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年羹尧其人和那一段历史。
杜新建读《清史稿·年羹尧传》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雍正三年二月,年羹尧在上给皇帝的贺书中,将“朝乾夕惕”误写成“夕惕朝乾”。“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无厉。”该词语形容从早到晚勤奋谨慎,不稍懈怠,多用来称颂帝王。雍正帝看了大怒,认为年羹尧是“有意倒置”,下诏说:“年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年羹尧平定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而未定也。”立加贬谪。年羹尧是不是有意为之,我们后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年氏之祸始于书写贺书的细节,而非年羹尧取小旗让士兵脱下甲胄这个细节。
循着人物线索,稍稍扩大阅读范围,便会有惊喜的发现,这样的博览有助于我们探寻事理。很多高中生苦于没有好的写作素材,这样的“专业”博览可以是很好的路径。
博览群书是行为,目的是在对照中了解真相。尽可能全方位了解人物,如此方能接近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言之有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博览不仅丰富了材料,而且有助于在对照中推敲事理,如此又能有助于言之成理。
只读,是不够的。一边读,还要一边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年羹尧是清朝重臣,他们都是封建帝制时代的能人干将,他们的结局为何都是如此悲惨?也许并非想造反(只有他们自己内心清楚),但都在皇帝心中形成了“不听君令、有造反图谋”的印象而惨遭杀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首先在于他们的主子。封建帝王普遍多疑,“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现象比比皆是。帝王们常疑心自己的得力干将造反,威胁他们已经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朱元璋是靠起义登上皇位,雍正登位时间不长,他们的根基都未稳,一旦对谁产生怀疑,那个人必然没有好下场。古代帝王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蓝玉和年羹尧的死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蓝玉和年羹尧的丧生是朱元璋和雍正作出的决定,所以从蓝玉和年羹尧角度分析他们被杀的原因充其量只是次要方面,不是主要原因。
分析原因时一定要搞清主次。主要原因往往是在引发事件发生的诸多原因中的最重要的那一个,是对事件的发展变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原因。读书时不能根据某一方面的原因以偏概全,而是要根据事情重点说清主要原因,这样的分析说理才有力。
如果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分析事情的次要原因,也要点明主次。还说年羹尧例,若和细节挂钩,可如此表述:
古人皆言“伴君如伴虎”,意为皇帝掌握着大臣的生杀大权。这种极不平等的君臣关系中,大臣的细节之误更容易给自己招来祸患。年羹尧在上给雍正皇帝的贺书中,将“朝乾夕惕”误写成“夕惕朝乾”,这样细小的失误竟然让雍正帝抹去了年羹尧平定青海之功,立加贬谪。这是不是细节之误造成的呢?有时人们常盯着一些细节不放,总是提醒自己关注细节。殊不知很多细节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充其量其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
搞清了主次,这段关于细节的分析就显得更有力,其说理也就更容易让人接受。
与杜新建交流阅读的感悟不知不觉度过了一个下午的时光。暮春之初,繁花吐露,燕儿呢喃,正是读书好时节。阅读会让我们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