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3)——访如皋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倪玉琴
悦读,遇见最美的自己
——访如皋市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倪玉琴
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活的日子里,有书香;读书的日子里,有生活。在寻找与驻足间,打开一本本飘着墨香的书,遇见微光,遇见自己,遇见美好。
有人问倪玉琴:“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她有些诧异,从来不觉得读书要和什么目的关联。读书,就是读书。何兆武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这样的回答也说出了她的心声,读书于她,没有什么目的,没有任何功利,恰似吃饭睡觉,饥即食,困即睡,就是如呼吸一般自然的事。
小时候,能得到一本书,就是最大的幸福。8岁那年,倪玉琴第一次看到了童话书,记得那天邻居从城里带回一本《格林童话》,厚厚的精装本,那是她见过的最漂亮的书。她的儿子却无心阅读,善良的邻居把书借给了她,她如获至宝,在昏黄的灯光下,熬夜看完了这本书。至今回想起来,那一个个精彩的童话故事,为她打开了一扇窗,给了她最初的文学启蒙。
父亲知道她喜欢看书,每天都从单位带回一些报纸,《南通日报》、《如皋日报》、《江海晚报》,这些报纸的副刊成了她那时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时还能带回一些杂志《知音》、《半月谈》。虽然这些都是大人们看的报刊,但她也读得津津有味。每每读到好的文章,就用一个小小的日记本摘录下来。正因为有了这些“大杂烩”的阅读,倪玉琴在小学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去读。也是从那时候起,养成了每日阅读的习惯,读书看报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阅读,让倪玉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有时父亲带她去单位玩,她就喜欢到旁边的新华书店去转转,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但是,他却舍得花钱给女儿买书,这让她更加珍惜阅读的机会。
读书,对那时的她来说,是一件奢侈而又特别幸福的事情。
初中毕业,倪玉琴直接考进了师范学校。发新书的时候,她兴奋得有点失控,因为每人都发了一套四大名著!
后来她又看到了传说中的图书馆,那一排排书柜,那一本本书,仿佛闪着光,惹得她眼馋,心痒。毫不夸张地说,她就像个饥饿的孩子突然看到了丰盛的美食,恨不得立刻“吞”下这些书!
文学课上,老师提到的《家》《春》《秋》《巴黎圣母院》《安娜·安娜卡列尼娜》……她都没有看过,太需要大量的阅读了,每次借回的书,倪玉琴都如饥似渴般很快看完,再借,再看……就这样,“恶补式”的阅读让她在书海中汲取了更多的知识营养。
工作以后,倪玉琴开始和学生一起阅读,有了孩子以后,她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低年级时,他们一起读了很多的“童书”,绘本、故事书,儿童小说……都读得津津有味,绘本《不一样的卡梅拉》她和儿子读了有几十遍,怎么读也不乏味,好像也弥补了她儿时这方面书籍阅读的缺乏。
许多人向她讨教和孩子能够心灵相通的秘诀,那就是坚持阅读童书,葆有一颗童心。儿子读的书,班里孩子读的书,倪玉琴都陪着孩子们一起读。所有的童书内容都是指向真善美的,那些美妙的故事,不仅让她和孩子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更如一汪清泉涤荡着彼此的心灵。
阅读童书,使她能以童眼看世界,保持对世界的好奇;阅读童书,使她能以童心思考问题,体察到孩子的善良与无奈,并对世界保持孩童般的信任。无论她心中所思如何深刻,当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口中所吐出的话语,就像孩子的语言一般浅显易懂;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困难,她的心情会像孩子一样很快忘记烦恼,始终保持快乐。
到了高年级,倪玉琴开始引导他们读经典散文,读名家名篇,读有深度、有温度的书。他们一起读丁立梅、林清玄、毕淑敏、周国平等名家的散文,还一起读《小王子》、《摆渡人》、《麦田的守望者》等国外小说,在书海中和孩子一起泛舟,在书香里和孩子一起成长。
当别人忙着刷朋友圈,聊着八卦的时候,倪玉琴更喜欢手捧一本书,旁边放着一杯热茶,在慵懒的午后,在寂静的夜晚,享受着书籍带来的美好时光。那个正在阅读的自己,像一只自由的船儿在向往的旅途中尽情徜徉。一个人静静地沉醉在一个个深刻的哲理中,一段段美妙的文字中……
远离了街市的喧嚣,有书相伴的日子,是多么惬意。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轻轻翻开一本书,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找自己……
悦读,让她遇见了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