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4)——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燕
你是我的温柔……
——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燕
常人看来,外表文静的陈燕,好像是个有些无趣的人。从小到大,就只有读书一样爱好。
其实,小时候的陈燕,是个挺淘气的孩子。敏于行更敏于言,口齿伶俐不识时务,到别人家做客,常弄得大人们尴尬无比。
后来,她发现,与其得罪人,不如看书,还会搏得大人们的夸奖:这孩子,真好。然后,有的大人还指着自己对自家孩子说:“看人家姑娘多文静,爱看书,长大后肯定有出息。”大人们也绝不会因为她埋头看书而责怪她不懂礼貌。在大人们的眼中,不管小小的孩子捧着大大的《传奇》能否看懂,只要拿着书,就是好孩子。
大人们的赞赏,是无形的手,把小陈燕推进书的海洋中。而妈妈呢?又担心她看闲书影响学习,只肯她看《作文通讯》、《小学生作文》等跟学习有关的书。还常常间谍似的侦查、没收其它书。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压迫越深,反抗越烈。处于成长逆反期的小陈燕,用更加“博览”的方法对抗着妈妈。并从此在书中越陷越深,就再也没有从书海中拔得出来。
陈燕告诉我,她爱各种传奇故事,尤其是武侠。幻想自己是女侠,白衣飘飘,轻功卓绝,翩若惊鸿,纵情江湖。其实,自从陷入书海以后,她小时候那种“口齿伶俐不识时务”的性格就渐行渐远、离她而去了。害羞、怯弱如影随形跟着她。上课发言声音小如蚊蚋,跟老师说话,头也不敢抬起。不善呼朋引伴,可从不觉得孤单。课本的空白处被她画满各种侠客,她已习惯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独享精彩热闹。
豆蔻年华的岁月,她也不可避免地遇上了琼瑶、亦舒。前者多情浪漫,是锣鼓喧天的戏剧;后者现实犀利,是不动声色的浮世绘。她们使少女时代的陈燕对情感充满警惕,她像花瓣守护花蕊一样,紧紧守卫着自己一颗萌动不安的少女之心:“感谢琼瑶阿姨,亦舒师太,使我平安渡过暗潮汹涌的青春期。”
还有三毛和席慕蓉,一个身体在流浪,一个灵魂在故乡。她们为懵懂少女陈燕构筑了一座诗意般的精神家园,让清纯、浪漫、善良、柔情伴随着陈燕那颗纯洁的心跳动、成长!
进入师范,陈燕有幸遇上一群良师,他们指导、引领她如何读一本书,而良师们就是一本本书。
教文学评论的汪政老师,彼时正值壮年。他讲“少年俊彦”,在黑板上写下一长串名字,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传奇。“我深深记得,讲着讲着,他的目光望向辽远的窗外,喃喃说着“什么是英才早逝”,重重圈出“王勃”二字,良久都没有出声。”陈燕回忆起老师上课的情形历历在目。她说,课间,汪政老师喜欢在教室里巡视,逐一评点学生桌上的书:“这本《名篇欣赏》如果是《名家名篇欣赏》更好”“张中行和季羡林的书多看看”“美学和哲学的书要看”“同一个作家的书,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书,都要尽可能找来看看,比较读一读”“一定要先看作品,有了自己的思考,再去看评论,不要被别人的观点左右”。
教外国文学的程然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就是一门课。他讲莎翁,分角色大段背诵《哈姆雷特》的对白。讲古代文学的陆锦平老师,苏轼、辛弃疾的诗词不打嗝地一首接一首朗诵,可以满黑板默写叶嘉莹先生的的著作原文。现代文学的何平老师,告诉学生们,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了解作家生平,是走进作品的基本途径。
这些老师,身体力行教导陈燕如何读书,他们开列的书单,还有那些埋首读书的日子,是她青春岁月中最宝贵的财富。
至今,陈燕仍日日与书为伴,看着满目的书,心安,愉悦。每每翻开一本书,就似赴一场甜蜜的约会。在书里,经历百味人生,和许多智者交谈。
有人说,女人40岁后的容颜里,藏着读过的书。此生,陈燕愿在书里活得简单而纯粹,与书相看两不厌。
书,是她的终南山,温柔乡,她愿一直沉醉其间,永不醒来。
(陈燕,如皋市安定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