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26)——记如皋籍旅美作家赵美萍
愿以阅读慰乡愁
——记如皋籍旅美作家赵美萍
12月的休斯敦,依然阳光明媚。赵美萍坐在后院的户外铁艺桌椅边,一边饮着热气腾腾的乌龙茶,一边第3遍捧读《荆棘鸟》,耳机里同步播放着语音版《荆棘鸟》。此刻,她只醉心于享受一本好书。
10年前,赵美萍初到美国时,语言不通,环境不熟,缺朋少友,每天闷在家里,无聊到发疯,这一度让她十分忧郁。一天,邻居大姐带她去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借阅图书,在那里,赵美萍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两三本不知是哪位好心人捐赠的中文书,其中有一本简体横版的翻译小说《失窃的孩子》。赵美萍如获至宝,立即办理了借书证,带回家阅读。读完还回去时,赵美萍还恋恋不舍,于是她在网上搜索,订购了一本同样版本的《失窃的孩子》作为收藏。这是她来美国后,第一次对一本中文书如此陶醉和热爱。这本小说后来她读了一遍又一遍,慰藉了她无数无眠的乡愁之夜。
赵美萍来美国后,第一次收到作为礼物的书,居然是美国人送的。那是2012年圣诞节,美国朋友邦妮一家应邀来她家过平安夜,他们带来一本中文小说《珍珠项链》。原来,邦妮得知赵美萍在中国是一名编辑和记者,并出版过自己的书,可在美国却难得一见中文书,颇感孤独无聊。当邦妮得知先生的中国友人米雪出版了这本中文书时,便写信给米雪,特意买了这本书送给赵美萍,上面还有米雪给赵美萍的亲笔签名,这令赵美萍意外惊喜。这是一本讲述作者一家移民美国后,与命运抗争、执着追求美国梦的传记故事。赵美萍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后来,邦妮又送过她几本书,有《圣经》故事,也有英文小说。对美国人来说,送礼不分轻重,而对一位爱书人,书自然是最好的礼物。
后来,赵美萍每次回国,一大半的行李箱都装着书。先生的朋友来美国出差,她也拜托他们帮她带书来美国。有一次,甚至请一位做国际贸易的朋友,用货柜帮忙海运了几大箱书来,也因此赵美萍被朋友誉为“丧心病狂”的爱书人。
以往赵美萍每年回国探亲,都是在秋季,来美10年从未间断过。唯独今年,全人类的公敌新冠病毒阻挡了她的回国计划。每年秋天的亲人团聚,变成了每周一次的微信视频。“谢天谢地,还好有微信视频,即便远隔重洋,也能视频见面,即便捧着手机泪眼相对,也好过无处倾诉。”赵美萍说,相比那些在新冠疫情中亲人阴阳相隔的家庭来说,重洋相隔是多么微不足道的遗憾。
“身处美国,每天看着网上不断攀升的死亡与确诊人数,内心是焦虑的。足不出户,坐困家中,写作,静不下心来。惟有音乐与书籍,可以让人暂时逃离可怕而无奈的现实。”赵美萍说。
毛姆曾说:阅读,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让你逃脱人世间的所有悲哀。疫情时期,家,是身体上的避难所,而阅读,则是精神上的避难所。常常,赵美萍在后院养花种菜时,耳机里播放着喜欢的小说,不知不觉中,平复了焦虑,充实了时光。
前些时,赵美萍还用书换了不少鱼来吃。说来也挺有意思,休斯敦有个钓鱼群,群中不少钓鱼高手,偶尔出海钓鱼,收获颇丰,渔友们便大方赠鱼。她不好意思白吃,便以书相赠。巧合的是,一位渔友的太太十分爱读书,却苦于无书可读。此后,每当这位太太的先生出海钓鱼归来,赵美萍便提着几本书上门,以书换鱼,皆大欢喜。
今年,赵美萍已经听读完了《飘》、《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有时听完中文版,再听一遍英文版,既能学英语,又能品味不同的文学味道。除此之外,她也特别喜欢家乡如皋的《我是朗读者》节目,人在海外,家乡的一切都令游子牵挂。“通过节目,感受来自的家乡草木、人情、风味,无不令人留恋和回味,这也是一种乡愁的慰藉。”赵美萍说。
后记:五一节前夕,从赵美萍老师微信中得知她已经从美国返回安徽探亲,目前正在按国家防疫要求在宾馆隔离。昨天,赵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刚刚得到消息,她创作的长篇记实小说《隐居者》已经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由衷的表示祝贺,并邀请她在方便的时候回如皋举办新书分享会,赵老师愉快地接受了邀约。五月,阳光不燥,微风正好。我们期待在家乡再见。
赵美萍,出生于如皋长江镇,曾任《知音》传媒集团编辑、记者,写有自传《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谁的奋斗不带伤》、长篇爱情小说《转角遇见爱情》、中国麻风病患者生活实录《隐居者》。现定居美国休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