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 > 正文内容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36)——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何晓燕

季健3年前 (2022-05-14)《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4178

立学以读书为本

——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何晓燕

 

人,生而有别,何晓燕说她属于爱读书的那类。如果当年有“抓周”,周岁的她应该抓住一本书。之所以如此肯定,当然是以现在爱读书的她倒推而来。仔细搜索现实起因,她说,应该是从和父亲通信开始。

她父亲在远方从军。一年级时,何晓燕学了拼音认得了几个字,便开始以拼音夹杂汉字的方式给父亲写信,孩童时期对父亲的情感期待浓缩于笔端;二年级时,父亲的一位战友教她背了几十首唐诗、宋词,给她诗词的启蒙。就这样,在优美的古诗词、生动的长短句中,何晓燕喜欢上文字。

文字长了变做文章,文章多了集结成集、成书。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百度如是解释“书”。对这世间的“一切”何晓燕充满好奇,她知道穷己毕生精力亦只能认知世间的丁点侧面,别人是如何了解怎样描述这个“一切”?因此,她开始读书。

何晓燕学生时代的课外书从《唐诗三百首》开始,然后,全唐诗、宋词、元曲多种版本一再读过。清·乾隆进士孙洙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年少轻狂的何晓燕理所当然在熟读基础上尝试过写诗、填词。

年少轻狂时还有一件事令她记忆犹新,那就是读竖排《红楼梦》。四大名著已读“三大”,完不成“四大”是因为她拥有的《红楼梦》是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繁体竖排版。对繁体字的认知停留在语文课教授范围,为多识字、了解字的含义,何晓燕买齐全《辞海》《词源》《辞通》等工具书;为克服竖排阅读习惯的障碍,她把直尺摆在书页,逐行逐页看完全四册《红楼梦》。当然,初次阅读“四大名著”完全是囫囵吞枣,此后重读中,她才开始对不同人物形象进行解读。

再大些,读席慕蓉、三毛、琼瑶。席慕蓉的诗歌浪漫、伤感、唯美,作品大多以爱情、人生、乡愁为主题。青春年少的何晓燕,内心多处与席慕蓉和谐共振,买到的诗集不多,她借别人的书抄写了好多本,其中很多诗歌何晓燕都能背诵;一生追逐自由和浪漫的三毛将求真的个性展现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生命的历程,无论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热爱生命、丰富多彩的三毛却没有完成她的幻想,而是选择了极端方式自我了结。但是,也许,这漂泊天涯的终极灵魂给人更深的诱惑;琼瑶是另类,何晓燕说她只读过一本包含六个故事的《六个梦》,读完六个故事何晓燕对琼瑶失去兴趣,多年后,何晓燕看到一篇对琼瑶故事的分析,说琼瑶的套路基本是用“我爱你,你爱他,他却爱另一个她”制造矛盾,而且,故事的主角三观不正——这个,今天被事实证明。

年岁渐长,何晓燕开始倾向于阅读时代感强的作品,了解在祖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往事。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余华艰难地《活着》,陈忠实在《白鹿原》上吟诵史诗,杨显惠于《夹边沟纪事》,《生死疲劳》的莫言唱着《天堂蒜薹之歌》……这些中长篇小说使何晓燕明白了人类的渺小,不管是虚构还是真实,作家的描摹刻画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储存于读者记忆。一些普通人永不会经历的生活实实在在被别人演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珍惜并反省,何晓燕说要做更好的自己。她还特别佩服郭宝昌导演的剧本小说《大宅门》,小说以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刻画人物,郭宝昌十六岁开始撰写《大宅门》,原稿被毁三次,历经四十年风雨《大宅门》终于创作完成并被拍摄成电视剧!何晓燕恍然大悟,原来,小说也可以这么写!

世界是复合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能否做到海伦·凯勒之万一?她说,能做的首先是阅读和学习。

阅读源头起源于课本。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带给她阅读外国小说的兴趣。1990年,她在北京一个书摊买到如皋印刷厂印刷的《呼啸山庄》,亲切感油然而生。她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认识了勃朗特姐妹,之后阅读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和安妮·勃朗特的小说《艾格妮丝·格雷》一气呵成。女性作家细腻抒情的浪漫主义色彩给她很深的启迪。

何晓燕说,外国小说中她相对畏惧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畏惧的理由竟然是不太适应俄国人的名字。不过,全书读完,收获颇多,当年看书时她在书上留下许多自己的注释。简单些的比如字的读音、解释:杪miǎo树枝的细稍 引申为末尾,抻chēn扯、拉;复杂些的是段落读后感……

除了耳熟能详的的文学名著,何晓燕说她还以孤陋寡闻的面孔买回一些自以为不太出名的文学作品学习,以拓宽自己的阅读范围,比如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等。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何晓燕对记者说:“我们不但被需要,还有倾诉的需要。文学作品正是以各自不同方式体现了作家对世界的爱和人们对世界不同的把握。人性之中,永远有闪亮的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f0746903bf30fdddee6487af46bae5e.jpg何晓燕,笔名心之约,南通市作协会员。多年来活跃于文学网站、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等,著有诗文集《我是一只茫然的飞燕》《心海潮汐》、中篇小说《君归何处》《小小的故事》、长篇小说《尘埃》等。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247.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9)——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郭朝晖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9)——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郭朝晖

最是书香能致远——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郭朝晖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康德老人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在接触它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一种惆怅。郭朝晖先生夜里刚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第二天一大早,便欣然如约接受记者...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0)——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钱进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0)——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钱进

走在追梦的路上——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钱进 读书亦是读人,见人方能见章。初见钱进,白白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透着一股书卷气。相处久了,你才会发现,其实在他文人的外表下,骨子里流淌的还是军人的血,浑身上下散发出的还是那股不变的...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1)——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培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1)——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培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陈培 小时候读书,是带着一份好奇、一份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了解去读书的。陈培的童年,是在“小儿书”的陪伴下长大的。每到星期六,他最迫切的心情便是等待夜幕的降...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3)——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平美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3)——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平美

我与文字的千丝万缕情——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平美 因为念书甚少的原因,每每有人跟张平美谈及文字文学之类的字眼,她内心的卑微感不免油然而生。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手足无措,显得忐忑不安。“我一直以为,文字与文学那些事,与高学历高阅历以...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4)——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根生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4)——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根生

阅读,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根生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历年来就被很多中外学者研究,而在咱们如皋就有一位研究鲁迅的专家,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如皋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根生。说到...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32)——访如皋市网络作家协会秘书长黄赟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32)——访如皋市网络作家协会秘书长黄赟

阅读,“狂人”一生欢愉的游戏——访如皋市网络作家协会秘书长黄赟 阅读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个原本有些内敛的大男生会一改常态和你侃侃而谈。就像认识黄赟的人说的那样——在文学领域,他是个狂人。阅读于他而言,是一生欢愉的游戏!出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