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6)——访如皋市朗诵学会副会长鞠丽娟
书若伯牙待子期
——访如皋市朗诵学会副会长鞠丽娟
四月的古城,繁花似锦,书香浓郁。在如皋市图书馆我们不期而遇,聊起她读书的故事。
谈到阅读,鞠丽娟最感恩的是她的母亲。她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小时候读过两年书,能歪歪扭扭写一些简单的汉字。母亲十五岁丧父,外婆胆小懦弱,舅舅年幼。于是,母亲便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儿时的记忆里,母亲特别能干。在当时,鞠丽娟和妹妹吃的穿的用的总是比身边别的孩子要好。姐妹俩从没下过地,即使偶尔刷碗也会被母亲赶到一边,“去去去,去学习,去看书”。因而造成了她和妹妹虽是农村娃却不会干农活的后果。而母亲至今提起这些,还是一脸的坚定和自豪,“我和你爸再苦再累,也要你们姐妹俩过上好日子,我们吃过的苦,绝不会让我的伢儿再吃”。母亲那会儿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多读书,让书改变她们的命运。
记忆中,鞠丽娟最初接触到的书是《少年文艺》、《故事大王》、《山海经》、画书(我们称作小人书),她常常会拿了爸妈给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去镇上的书店里买来许多书。她看书的速度是出了名的快。类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地道战》、《洪湖赤卫队》、《日出》之类的,她一上午能看完十来本。喜欢的书她还会反复看几遍,从不厌烦。许是看得多了的缘故,从小鞠丽娟的故事讲得特别好,还经常在原文本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细节的想象描述,或是给悲伤的结尾再续一个自己想要的完美的结局。除了看书的速度,她的专注常常被小姑姑拿来夸赞。小时候常去小姑姑家做客,他们家周围的玩伴不少,鞠丽娟跟她们一起笑过闹过之后,她常常会端张小板凳一个人躲在小姑父隔壁奶奶的房里看书。看得入神了忘了时间,周遭的声响也被自动屏蔽。于是,到了饭点姑姑寻了吃饭,总要费好大的功夫才能找到痴迷在书中的她。后来再寻,她便有了经验。
鞠丽娟告诉记者,她真正喜欢书,喜欢上阅读,父亲功不可没。
她爸爸年轻时候当过兵,退伍回来后便学了医,父亲的老师姓唐,在医界极有名,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那时她家的堂屋正中挂着一幅山水画,周边便是唐老先生的笔墨,多是各种字体的唐诗。那时候,每逢过年,她爸爸会买来漂亮的彩纸,鞠丽娟最大的喜悦便是和爸爸一起裱糊唐老先生的字。一边细心地往彩纸上蘸抹面粉调成的面糊,一边念着那些诗。清风明月的夜晚,登楼徘徊的黄昏,荒郊古寺的钟声,落花满径的小园……一首首或绮丽或雄浑,或浅淡或深挚的文字,光华闪耀,穿透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浸润着她幼小的心灵。不论默读还是朗读,这些都会让人齿颊芬芳,心动神摇。尽管隔了千百年,诗中的场景和情感,与现代人之间却无不可跨越的屏障。《静女》中那个捉弄恋人的调皮可爱的少女;《将进酒》中恣意张扬畅快淋漓的悲欢;《沈园二首》中悲惋缠绵至死不渝的爱恋,都能拨动人的心弦。当你将这些优美的诗歌熟稔于心,即使此后未必有机缘更多更深地接触古典诗歌的海洋,也至少会拥有与传统诗歌和传统美学的一线心有灵犀。古诗中有古人的人生和世界,有古人对人生和世界的体验与情感。对鞠丽娟而言,这一篇篇古诗犹如一个个亲切的朋友,只要接近他们,他们就会不吝和你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与喜怒哀乐,会帮助你建设你自己的内心修养和人格意志。那时的年味儿,除了对联、鞭炮、新衣、红包,还有满屋的墨香。她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的情愫,便是那时根植于心的吧。
后来,喜欢阅读,成了一种习惯。
她每到一个地方旅行,书店是必逛的。上起《诗经》下至清代龚自珍,她常选购,或置于孩子的床头,或放在客厅的茶几上,或装进旅行途中的背包里。在春日早晨,冬日午后,孩子写作业的间隙或旅行时关闭了电子通讯设备的飞机上,翻开来读一读,一整天都会感到生动明亮。
她记得小学二年级暑假,父亲常常会带她去诊所玩,开始两天看到父亲给病人看诊,充满新奇,回家便也翻翻书橱里的《中医概论》、《本草纲目》等等,但因文字生涩、了无生趣,便不再看,转而翻起《西游记》、《红楼梦》,却不曾想,同是线装的古版书籍,偏偏对这两本着了迷。那时候没有电子设备可以快速百度眼生的字词,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鞠丽娟常常会前后文琢磨半天。而后,暂且囫囵吞枣,回到家后再查字典。那个暑假,在爸爸的诊所一角,小小的她安静地独坐一隅,硬是啃完了两本厚厚的、泛黄的书。读完大学,鞠丽娟翻烂了至少三个版本的《红楼梦》,其中的诗词歌赋还有个专门的摘录本,对其喜爱程度可见一斑。如今想来,她性格里的多愁善感、心怀悲悯,一定是受到《红楼梦》里面人物的影响吧。
初中时,鞠丽娟有空读了不少“闲书”。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金庸、古龙的武侠,席慕蓉、汪国真的诗歌,跟现在的同龄孩子相比,她倒是觉得随心所欲地读书比一昧地被动读着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更幸福。
至今,她阅读量最多、涉猎范围最广的阶段,应当是在市广播电视台担任主持人的那段难忘的时光。进台之初她主持《文艺大观园》节目。风土人情、情感故事、名家散文、中外文学杂文荟萃,甚至连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方面的著作都会拿来品读。这为后来主持《市民热线》节目,揣摩听众心理,提高节目质量大有裨益。那时承蒙主管业务的领导厚爱,将文学创优的重担交给了她。彼时,她并不明白所谓创优的分量好,几年之后才懂得,这是一种近乎沉甸甸的信任。年轻的她刚从教育战线转岗而来,从没接触过媒体,不懂得何为创优,真正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她,最终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在部门主任的指导下,快速确定了以黄蓓佳老师为采访对象的创优题材,并不眠不休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阅读完她的散文随笔集《窗口风景》、《生命激荡的印痕》,以散文集《窗口风景》为切入点,创作了一篇文学专题《悠悠如丝的乡情》”,获得南通市一等奖、省级三等奖。后来,在文学创优这条路上,她越走越远。
鞠丽娟的节目里除了有蜚声文坛的诸如黄蓓佳、耿林莽、赵美萍、朱千华等文学大家的踪迹,还有农民工诗人李洁羽、警营诗人柳永建以及众多如皋本土作家的身影。从他们身上无不可以感受到文学的温暖,看到文学的光亮。
此时,读书,已然成为她的工作。节目需要创新,创优需要源泉。书到用时方恨少,便是那时她最深的感触。于是,那段时间,我读古诗词,读史书,读铁凝、张爱玲、林清玄、毕淑敏、张晓风……还买来一套毛选读得不亦乐乎。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对于生命有限的人生,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无论哪种书,若是能遇见懂得它的人,欣赏、并因之而愉悦,便能给予它期许的远方。
岁月久长,唯有书香能致远。
书若伯牙,静待子期。
鞠丽娟,如皋市交通系统工作人员。南通市朗诵学会会员,如皋市朗诵学会副会长,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那些别人眼里的天真,都是我以梦为马的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