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白蒲的古韵今风

季健3年前 (2022-05-28)散文随笔4154

 

白蒲的古韵今风

周荣丽

除了茶干和黄酒,对于白蒲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就是几次高考监考,也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今天,却有幸跟随南通作协和如皋作协采风团的脚步,结伴观景、寻访古镇,成就了白蒲一日行。

 

01

晨光唤醒日出,乘车与风具驰,丝丝纯疏的花香,带着清晨的露珠和草的芬芳,开启了这个愉快的周末。

道路两旁那些特有的乡村景致,就像一幅幅画卷渐次铺陈开来——蚕豆泛青,油菜挂籽,麦穗渐黄,深深浅浅的翠色,在半饱的小满时节,在初夏澄净的日光里,白蒲以她自然的姿态,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据记载,白蒲,旧名蒲涛,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位于如皋、如东、通州三地交界处,通扬运河之畔,居通州如东两地的中心位置,扼守咽喉之势,自古以来为苏北商贸重埠及兵家必争之地,堪称中国江海平原第一千年古镇。这里曾经溪泽遍布,河水清澈如蓝,常年水上百鸟争渡。秋冬时节,蒲草丛生,满目的蒲草花在风中摇曳,白茫茫一片,煞是壮观,是名:白蒲。亦名蒲塘、青蒲。

02

囿于疫情,此次白蒲的采风倒更像一次自由的放风,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观景和呼吸新鲜空气,而是见识了一个“半老不逊年来少”的80岁导游蓬勃的精气神和旺盛的生长力,说他半老,还嫌夸大。杨老,杨春和,退休前是白蒲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研究古镇文化20余载,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白蒲明清古建筑群申请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才让白蒲古镇的一部分得以保持原貌,存留下来。

初始见他,腰板溜直,走路生风,声音洪亮,脸庞黝黑,我不过以为一位中年汉子。说起白蒲,杨老如数家珍,饱含深情。在带我们走了将近四个小时后,他还精神抖擞,时常停下来等我们,献宝似的恨不能带我们走遍白蒲的每个犄角旮旯,也难怪,于他,似乎古镇的每个角落里都藏着惊喜,总能摸到历史的筋脉和文化的经纬。

03

历史总是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每一个朝代的沉积,都成为古镇文化的呼吸,或者在风俗里,或者在饮食里。三香斋的茶干不容错过,白蒲酒厂的黄酒也不能不尝。跟着杨老的脚步,我们先是参观了三香斋的老磨坊,“这是石磨,以前就是用它们磨豆……”恰好有香气飘过,我脱口而出“哎,真的我闻到了豆香哎!”众人大笑,有人用如皋方言戏谑:“意雀风。”却在不久后全部循着豆香走进了半传统半现代的制干车间,亲眼目睹了制作工艺,欣赏了乾隆亲笔御批的“只此一家”,咀嚼着茶干的韧劲和奇香,大伙儿直呼实至名归。

白蒲黄酒夏季停产,我们看着巨人般的发酵罐直咋舌,一罐可装120吨,整整50罐,厂里的金主任告诉我们,长期储存仍得用传统的酒酝子,不走味,不走酸,酒香更醇厚。杨老补充说,白蒲黄酒和绍兴黄酒颇有渊源,如皋名人李渔的亲家五子中有三子都曾在白蒲做黄酒,如皋的百岁老人中,一多半经常喝白蒲黄酒,妇人产后也会饮适量黄酒以舒筋活血、强身健体。

回程中我特意溜过去拍了几张包裹着岁月沉香的酒酝子,再翻翻磨坊里的石磨,时间的痕迹并没有湮没它们的美,反而让其生出别样的沉淀。三香斋茶干里的十余味中药,白蒲黄酒里的十多种氨基酸,或许都是白蒲成为华夏长寿第一镇的秘诀吧。

04

游白蒲,老街是必不可少的一程。杨老带领众人边走边详细介绍老街文化和相关故事,以及明清时期白蒲镇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老街完全是一座完整的城池,古建筑遗存极其丰富,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居20多户,其中顾氏老宅,沈氏家宅,古戏台等古建筑,成为千年古镇白蒲的重要象征。

经过一排溜风格各异又互不违和的临街老商铺,杨老把我们带到悠长的秀才巷,拐进63号时让我有些错愕,新刷的红漆白墙,娇艳的鹤顶红、橙黄的小菊花、淡紫的绣球、云朵状的小黄杨,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似乎和古老挂不上。走进屋内的一瞬间,让我顿觉眼前一亮:临门而立的大书桌前,一位老人正在挥毫泼墨,墙上挂着雕花装裱的“樵、耕、读、渔”四幅丹青,还有别具一格的“兰亭序”,以及很有年代感的巜福寿图》,雕花木桌椅,桌上写了一半的心经……举手投足之间都可触摸到斑驳岁月遗存下来的丰腴文化气息。若不是杨老介绍,这是“蒲塘十景图”的创作者吴圣,我真以为自己走进了一个书香世家。吴老年轻时是个泥瓦匠,他真正走进书画世界,完全是近几年的事情,算是圆了儿时的一个梦。在一阵阵惊叹声中,我们欣赏了这幅宽40厘米,长4米的水墨画卷,南蒲春帆、北楼秋获、法宝楼台……吴老边展示边介绍,上面书写的蒲塘十景诗词是清代文人姚鹏春所作,整个画面秀美隽逸,不输江南水乡,透着悠远的历史余韵,展示着白蒲古镇曾经的繁华。绘画不能穷尽她的魅力,文字不能写尽她的美丽,就便是根据史料的想象,这幅氤氲着墨韵书香的水墨画卷,就足以令人赏心悦目,也足以让人心驰神往。

05

每到一处,听完杨老的介绍,我都忍不住偷偷溜出去,穿街走巷。老街,是适合一个人慢慢走,慢慢看的。

如今的老街,显然只剩下少许老人与之朝夕厮守,因了那份恬淡反而有了闲情逸致,因了那份清静反而有了心满意足。但时代的变迁又赋予了她新的意义。她就像风雨中岿然静默的历史证人,随时准备迎接来访者。

从悠长的秀才巷出来,我钻进隔壁一个不大的小院,屋前巧砖杂石上排列有序的各色绿植,岁月斑驳的木质天花板,雕刻的门楣,青苔,草花,破瓦,残石……都把自己的身影毫无保留地烙印在我的视野之中,我喜欢这些镌刻着真实的美好或缺憾,它们会让我怦然心动。

屋内那些古旧的老物件对我有着特别的诱惑力,我甚至能从某个木箱某个瓦罐里,嗅到生命最原始的气息,重拾一份丢失已久的微微带些暖意的温情。

里面住着的娄姓老人,对我的造访甚是喜欢,老妈妈放下手中散发着清香的腌制青菜,老爷子从绣球花前转过身子,我好奇地问东问西,他们有问必答。这对神仙眷侣,精神健朗,交谈中得知已是九十有三,一口好牙尝尽岁月滋味,一双巧手侍弄着上百盆绿植,时光的经纬被他们编成流年的云淡风轻,老人耳聪目明,热情好客,为我与他们的花草拍照,我提议给他们照张相,二老愉快地答应了,看,老妈妈面对镜头的淡定从容,老爷子那一抹本真的笑意微露,是我老街邂逅的第一对你陪我到老、我陪你打理一院花草的真情写照。

06

时光无形,印记有痕。穿行于白蒲老街,时光的印记把我深深吸引,我随意地走,随意地看,随意地拍,在时光印记的美妙中感受明清建筑所弥散出来的独特芬芳,那些砖雕石刻,那些镂空木格,还有民国时期的石窗,无不闪耀着艺术光辉,这些汇聚各地建筑风格的精湛建筑艺术品,历经百年千年,神韵悠长,它们早已把时光镶嵌在了远古的遗风雅韵之中,镶嵌在了一砖一瓦里。想起冯骥才的巜时光》:如今那些无名的雕工早已了无踪影,更无人知晓他们的名姓,然而,那令人折服的技艺和生命精神却永久地保存了下来,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不时地钻进一门一户,没有丝毫的讶异,几乎所有的老人都表现出无比的热情,不是九十多就是八十多,一样的精神矍铄,一样的能言善谈,似乎他们早就在等你。途中遇到一位大婶,被她拉到很有年代感的老宅,从她小院一角的古井和大缸,到仅容一人侧身而上的雕花木梯,到二层小楼她曾经的故居,她很热情地一一做着介绍,这个面容黝黑的干瘦妇人,她卧室里挂着一幅山高水长的墨宝,还有我小时候看到过的伟人画像,最让我吃惊的是手写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只可惜不及深聊,便被叫了去顾家老宅。

07

顾家老宅位于老街的中心,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保留完好。一堵青砖砌就的花墙将院子分为前院、内院,外院为书斋和藏书楼,内院为堂屋和生活用房。仅清乾隆以来,顾氏家族中有进士三人、举人八人,贡生六人,均有记载。溯本求源,顾氏一族名人辈出,有大家熟知的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再往上,其祖先就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

树的繁茂源于根的汲取,高楼的稳固源于地基的夯实,顾家的辉煌自然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顾家人的自律与优秀家风的传承。顾氏家族书香门第,诗书传家,一直视学问为最高,一直以知识传承为最远。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在为学为官的路上,走出了一条只属于顾氏的印记。近两百年来,就有七代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白蒲人文历史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新中国培育建设人才,硕果累累;为白蒲,为后人留下了学而优则仕最成功的典范。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都能感觉到,原来一个家族努力的样子就是这么美!

状如满月的月亮门上有楹联一副:“振家声还是读书,绵世贤莫过为善。”真是归纳到位,恰如其分。这是当代著名诗人沙白先生所书,沙老的文学造诣在南通怕也是无出其右。他有一首小诗巜秋》收录于小学语文课本: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今年97岁高寿的沙白先生是顾家第六代传人顾其昌先生的姐夫。

如今守在这老宅的是顾其昌的夫人刘如琴,老人骨骼清秀,怎么也看不出已经有97岁高龄。虽然儿女想接她去身边孝敬,她却已经离不开这个自己熟悉也熟悉自己的精神家园。

08

最后,我们还走访了103岁高寿的棋师顾汝洵老人,欣赏了他写的“寿”字,老人拄着龙头拐杖,不要人扶。关于老人,还有一段佳话,说是有外商来如投资,把顾老的“寿”字带回家送给80岁的老母亲。知悉此“寿”乃白蒲长寿古镇百岁老人所写,听闻古镇有80岁以上老人6000余,90岁以上寿星千余,95以上高寿千余人,老母亲立即就让他来白蒲投资创办企业。

 

漫步老街,追忆着千年的繁华和喧嚣,心中萌生的不仅仅是感叹、是折服,还有那时刻旋绕于脑际中的深深思考。杨老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白蒲镇长寿的老人很多,但是饮食各具情态,性格各有特点,你很难找到他们长寿的规律。真的没有规律吗?那优越的地理环境,那滋养他们生命的水源,那勤劳纯朴的民风,即使吃糠咽菜,也会被动长寿。那位97岁的顾家老太说得多好呀:“现在什么东西都有得吃,什么东西都不发愁。”饮食好,医疗条件好,儿女照顾得好,年岁越活越大;莳花弄草,画画写字,读书看报,当然比好酒好菜更滋养生命。

下午的座谈中,听了白蒲镇党委书记张成的介绍,对未来的白蒲充满期待。我想,为官一方,将有关国计民生的政治与有关艺术的审美情趣结合融洽,必能为古镇留下不朽的人文风情画卷,造福于民,福泽子孙。

走出古镇,回首再望,心中便又漾起祝福,祝福精神矍铄的长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祝福古老而又年轻的白蒲与日同辉、与海共存!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27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小城春早

小城春早

小城春早陈燕周末,去南门桥菜市场。去市场买菜,是近两年新增的爱好。有段时间依赖天猫超市和飞牛网,尽享足不出户送货上门的便捷的同时,也承受了每每打开袋子时抽中“谢谢惠顾”般沮丧的心情。蔫头耷脑的叶菜和莫名颜色的肉类,让人怀疑它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年来年往

年来年往

年来年往周荣丽光阴在指尖轻轻滑落,像天上的星星落入了草丛,纵身一跃,日子又跳到了年末岁首。无需目送,2021已破空而去,不由分说。春节是最团圆最喜庆的日子,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只有过了除夕,才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回家过年是一年忙到头缓缓气、借...

不要错过这个春天

不要错过这个春天

不要错过这个春天邹健美“我一直在想季节的转变,我今年不想错过春天,草变绿的那一刻,我要在身边。”《听客溪里的朝圣》中的这句话提醒着我不要错过今年这个春天。“立春喜得晴窗好,为爱梅花写一枝”。立春时节须得“咬春”,咬住不放,不许春天轻易溜走。...

麻 花 辫

麻 花 辫

麻 花 辫郝然那年,年轻漂亮的她来到位于乡村小镇的县农业技术中学任教,担任我们高二(1)班的语文老师,一直到我们高中毕业。她皮肤白皙,明眸皓齿,身材适中,一头柔美漆黑的长发,梳成了一条又粗又长的麻花辫,辫梢系着红绳儿。摇来摆去的麻花辫散发着...

秀才巷循迹

秀才巷循迹

秀才巷循迹刘关碧踩着起起伏伏的古石板路,扣响一扇扇写满故事的木门,内心莫名的激动,如同遇见从未奢望能够遇见的故人。这弯曲悠长窄窄的小路,宁静得让人心痛。远处穿街而来的风如同异族的歌者,呜呜地来,轻轻捋过我的发丝,就从从容容地跑去,从头顶上从...

梦里梦外思石庄

梦里梦外思石庄

梦里梦外思石庄冒建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读着这首唐朝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名诗,让我想起的不是江南,而是我的故乡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我知道,多年来,虽然自己一直在外地工作,但是故乡石庄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