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游白蒲——“印象白蒲”主题征文
小满游白蒲
如皋市实验小学邹健美
雉水皋地之南,有一个衔草结名的古镇,叫白蒲,李太白的白,“细雨绿菖蒲”的蒲。境内有一河三桥、一街十巷之胜概,有纸砚笔墨之气。通扬古盐运河,如一大缸墨,文气华滋,所以白蒲代代出文人,有“通如文风,莫盛于蒲”之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着一袭青底蓝碎花的飘逸长裙,蹬一双素朴稳重的黑色跛跟皮鞋,与小满之日重游白蒲古镇。不为别的,只想让足底叩响那青石铺就的片片方砖,让青砖黛瓦间留下我蓝印花布裹着的略显丰腴的身影,心里轻呼一声:“白蒲,我又来了。”
少时来过白蒲,便以为那是另一个故乡,离去后每每梦寐系之。每次来,都要停车驻足,站在古运河中板桥上,吸一口略带蒲草香气的空气,吹一吹水气淋漓的运河古风,两岸蒲苇、桂树,细柳青苍,河上白帆点点,飞鸟翔集。望之似梦似幻,如跌入烟雨江南,高看低看远看近看,百看而不生厌倦。下桥往东朝南一拐,便是远近闻名吸引莘莘学子的新华书店。
如饥似渴地翻阅几本时新的文学书籍,随手买上几本可心实用的学习资料,在临河街角处,寻一处安静的小吃店,叫一扎蒲草捆扎的“三香斋”茶干儿,点几只香糯的凉麻团,一碗白生生的桂花浆糟,就着墨香氤氲的清雅文字,细嚼几片方正筋道的菽乳干,一个年少不谙世事的午后时光就这样悄然过去。每一次我都是乘兴而来,然后背着满满当当的帆布书包咏而归。
如今驱车驶过的桥身变成蓝色的彩虹大桥,昔日的印象依稀可辨,光影重叠,河面似乎宽阔坚固了许多,不见白帆点点但闻马达声声。“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凡小满时节有的景致,于这白蒲古镇一样不落地上演着。车窗外,火红的石榴花,雪白的夹竹桃,紫红的桑椹儿,金黄的枇杷果都一一地晃荡而过。
下车第一站,必去拜谒乾隆皇帝御题金字牌匾“只此一家”的三香斋茶干厂,我那心心念念,魂牵梦绕的茶干儿呀,伴我大半辈子的佐餐美食,无论是赠送亲朋好友,还是伴儿读书千里之行,都是我矢志不渝的首选之物,那份坚持,是因为有记忆中儿时的味道?还是提醒孩儿方寸之间有乡愁?
飞檐翘角,双龙戏珠的厂门两边分列着一副对联“老店三香耀海天,古镇一绝开新页”。进门跃入眼帘的是刻着“只此一家”的假山奇石,右边有一座土墙草顶的独具民俗风情的古屋,茅檐低小,槛边青青草。弯腰进去,见那原始作坊的石磨,大缸、铁锅、扯浆的纱布,一一陈列其间,砖地上青苔斑驳,土墙上蜂窝点点。出了门,被烟雾缭绕,香气扑鼻的排气管引入了半现代化半手工的制作车间,工人们在忙碌地煮浆、点卤、制坯,据三香斋茶干第十四代传人周洪兵介绍,三香斋茶干整个制作过程需十三道工序,由各种中草药及自晒酱油、麻油浸润而成,对折不断裂,口感劲道细腻。有清史料记载“湖州屠三香,自清初开张蒲镇,菽乳干为绝品,通称茶干,言可佐茗也,四远齐名,本斋固有不传之秘,亦于镇中水土合宜,尚分铺崇川,所作终不及此地味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蒲当地甘甜清冽的井水,是功不可没的。
第二站白蒲黄酒厂之行也让我收获匪浅,大开眼界。看到了高耸林立的不锈钢发酵罐,读到了古往今来名家的写酒诗句,南通诗词学会诗人们诗情伴酒香的诗句,白蒲本土诗人刘正的黄酒诗20首。白蒲黄酒厂真的将酒文化做到极致,让参观者叹为观止。临别时,我徜徉在一大堆古色古香的酒坛之中,静默的酒坛似乎在诉说着尘封已久的故事,大道两旁盛开的广玉兰吐露着略带酒香的馥郁芬芳。
同学亚军就在黄酒厂做销售,常驻南通分销点,同学聚会时他都作东,与大家痛饮万珍黄酒。席间,倒下一杯杯万珍佳酿,他都先让人欣赏那酒色的旷世容颜。一汪酡红的稠丽,古静清和,如同陈年的普洱,初入眼不觉惊艳,灯下轻轻摇晃酒器,黏黏的酒液微微荡漾,飘舞起伏,仿若红丝带泛着古铜的光泽。酒的滋味也好,进口香醇甜糯,细细品来朴厚纤绵,入腹温润妥贴。白蒲镇的蟹黄鱼圆、姜丝肉、茶干、红烧肉、白水河豚,米粉蒸肉、清炖狮子头、黑塌菜无一不好吃,与白蒲黄酒也是绝配。有白蒲黄酒的酒席,那是以舌尖上稻谷作文明,青草、田野、薄荷、蒲苇、紫苏佩兰、莲蓬初长成的味道,还有江海平原的风、岸边柳和古运河之水的气息。微醺的同学身子有些飘飘然,眼神有些迷离离,那是饮酒的最佳状态,酒逢知己千杯少!把酒言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古镇老街那是我从未踏进的,一切充满着新奇,也是我最想探究的地带。南魁星楼巷是当年划分如皋与通州县界的重要巷道,历史上先有白蒲后有南通,后周时形成雏形。看到巷口的屋子上爬满了密密层层青绿的爬山虎,便知这里久无人居了。秀才巷,始建于宋代,这里是蒲塘子弟“或历试而冠其曹,或连举而魁其榜”,科场屡试屡中,故人们将此巷称为秀才巷。而位于秀才巷中的沈氏木楼犹为突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原院落以中轴线对称布局,一进五堂,有大门堂、二门堂、三门堂、敞厅、堂屋、木楼、两侧廓房。
庭院深深深几许,导游杨春和老书记将我们拐弯抹角领进了这个两三百年前委实了不起的木楼前。庭院里,几十盆形态各异的花草争奇斗艳,让人一看便猜到楼主是一个爱清净、爱山水、爱花鸟儿的人。楼主吴圣是一位书画爱好者,凭着多年刻苦的研习,绘成了“蒲塘十景图”。一进屋,春和书记便让吴老先生拿出他的镇宅之宝,吴先生拿出刚创作好的画轴展示给我们,原来的一幅已磨破损坏。这是一幅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半工半笔长卷,整幅画作约6米长,宽40厘米,既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又充分融入了画者情感。俯视整个蒲塘,你会看到当年的古塔、石桥、街肆、房屋、人物,蒲塘十景跃然眼前!还有那意象中的蒲苇、流水和老树,动静俯仰,虚实相间,中国画的意境美流淌在长卷中,像我一样的观者也不由对百年古镇白蒲滋生出了一种别样的情愫……
吴老先生一边手指文峰阁、法宝楼台、碧霞钟声、虹染三曲、西亭雪驮等景点,一边讲解白蒲近代的地理变迁,右手指点,左手放画,恰到好处,如数家珍。更奇怪的是,刚才满屋的日常家居气息,也瞬间蒸发,一椅一凳,一纸一屑,都像超越了时空,无不呈现出唐宋明清的雅物匠心。他画的是蒲塘版的《清明上河图》,我已随着他的指点,神游已远,众人的一阵掌声,才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场。
耗时一个多月,比原来的画作更精细,布局更合理,且创作手法明显高于原作,吴老先生终于可以向市档案馆交出满意的画卷了。他自己也微微颔首,点头微笑。众人不禁对他心生佩服,为他的这种精益求精、永不停歇的创作精神所感染。
告别了吴老先生,从沈家木楼出来,同行者中德高望重有江东瘦月雅称的谢先生神秘一笑:“我带你们去一个好去处,顾氏私塾。”我心领神会,被这样一个泰斗级的人物推崇的地方,一定是含金量超高的所在。果不其然,顾氏住宅建于明景泰年间,地方志载为顾家老宅。院内有堂屋、书院、藏经楼、内外天井、花房、庭院等,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它最大的特点是房屋中堂正梁下有一小梁,为了当时丈量房屋高度减税而设计的,经复旦大学教授考证,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还有地面的石础,也具有年代的印记。“明年我们要着手翻修后墙,以更好地保护历史文物。”春和老书记向大家补充介绍说。
顾氏家族连续七代人从办私塾到从事学校教育,是白蒲镇著名的书香门第,教育世家。现居住此地的刘如琴老奶奶是老宅主人顾其昌的遗孀,由其儿媳陪同居住照料。平时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淡泊明智,知足常乐,伺弄庭院中的小花小草,有两棵小叶黄杨有70年之久,陪伴她老人家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屹然挺立。我连忙拉着这位97岁高龄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拍照留影,两边厢房的门上对联为“居之安,和为贵。”这大概也是老人追求的大道至简的人生信条吧。
而出了圆形拱门,回望两边的廊柱上赫然写着一副行云流水的对联“振家声还是读书,绵世贤莫过为善,”这是顾其昌先生的姐夫沙白书写的真迹。沙白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其在诗坛成就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作《水乡行》出手不凡,“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要寻人,稻海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鼓。”这是一首纯粹的田园风景诗,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儿,还配有愉快的节拍,让许多爱诗之人欲罢不能,这诗中意境大概也是以白蒲水乡古镇为原型的吧。沙白老先生一家也是诗词世家,其子李曙白任浙江大学教授,也写得一手好诗。而白蒲镇现今也被评为“中华诗词乡镇”,这也与顾氏家族的教化和沙白诗人也是一脉相承的。
此后,我们还去了“白蒲事件”调停遗址美国长老会,看了勒痕深深的“济忠井”,访问了百岁老人顾汝洵老先生。白蒲真是一块“享百岁人生宝地,创百年基业沃土”。
大手笔成就大发展,大胸襟凸显大气魄。在此行采风活动的座谈会上,镇党委书记张成信心满满,展望未来:“东部生态新城、西部运河走廊、南部生态湿地。北部产业园区,中部历史街区”的宏伟规划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建设“长寿幸福古镇、宜居宜业小城”现代化新白蒲,唯有奋斗,不负韶华!
在这初夏的小满之日,我们结束了愉快的白蒲一日行,“花未全开月未圆,半山微醉尽叙欢。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让我们与日渐精进、扬鞭自催的新白蒲一起积蓄能量,砥砺前行,像那位永不满足,永不停笔的吴老先生一样,相信一定会乘风破浪,日趋丰满。
人生小满,不自满,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