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 > 正文内容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54)——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王学东

季健3年前 (2022-06-01)《阅读的力量》系列访谈4363

读书是我生命的第一需要

——访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王学东

 

在王学东的生命记忆中,他的读书似乎是从七岁开始的。

听他父母说,在他七岁的某一天,小小的他竟拿了一份报纸煞有介事地看着,这个场面正好被当时一位姓卢的公社党委书记看见了,他一边啧啧称奇,一边大胆预测:这小家伙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小时侯,王学东最喜欢看小人书,但家里穷,买不起几毛钱一本的小人书。于是,妈妈每次进城总带上他,给他五分钱,让他在小书摊上租书看。等母亲把进城要办的事办好来接他时,他的五分钱也用得差不多了。

到了读五六级的时候,他已不满足于看小人书了,他就借了很多厚厚的长篇小说来看,像《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家》、《三家巷》、《苦斗》、《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今天被称为红色经典的小说,他在小学阶段都看过了。

看完一本书,王学东就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讲给同村的小伙伴听,看到他们那么专注而又羡慕的神情,他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有时小伙伴们为了听他讲故事,常常抢着帮他干该他干的农活,譬如捡麦穗什么的,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读书竟也能给他带来好处。

高中毕业以后,他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因为那时人才奇缺,一人要兼教多个学科,他先后教过数学、语文、政治、化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其实,这些学科的好些知识,他在上学时根本就没学过。于是他只得硬着头皮先自学,然后再去教学生,这就逼着他要读大量的书来充实提高自己。他做了五年的民办教师,因为家里困难,买不起自行车,他就利用走着上校,走着回家的时间,边走边看书。至今,他的那些乡亲们还在把他当年边走边看书的情景说给下一代听,让他们向他学习,做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

也许是书的作用,王学东不仅成了那时远近闻名的好教师,还在恢复高考的当年考取了大学。那年,他所在的公社有360多人报考大学,结果就录取了他一人,轰动四乡八镇。这时,他才发现,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

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就好像走进了书的海洋。他如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扑向母亲的怀抱一样,尽情吮吸着知识的乳汁。他读了一本又一本中外经典名著,看了一部又一部专业理论典籍,做了一张又一张读书卡片,写了一篇又一篇阅读心得。有书读了,有好书读了,他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中午,他从不睡午觉;下午,他几乎全泡在阅览室里;晚上,自修熄灯后,他还在路灯下看书。终于有一天,学校分给他们班一个小宿舍,仅能容五人居住,但因为这个宿舍原来是教师宿舍,电灯不受学校定时控制,班委会决定让班上最喜欢带夜的五个人居住,他有幸成了五人之一。从此,他们这个宿舍的灯成了长明灯,带夜的和起早的常常接上头。若干年之后,他们这个班有四人被评上特级教师,其中有三人都出自这个小宿舍。看来年轻时的积累,对今后的人生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斗转星移,转眼间,尽情享受读书盛宴的大学生活就在不知不觉间结束了,王学东又来到了三尺讲台。毕竟有系统地读了几年的书,再走上讲台,底气比以前足了,课也比以前讲得丰富生动多了。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读书有感》一诗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用比喻方法写读书重要性的诗,作者以物喻人,寓理于景。小小方塘,美丽可爱,就是因为活水不断注入的缘故。人若要不断长进,就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探求新知识,吸取书中的营养。正如清人萧抢所说的那样:“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意思是说,人心和禾苗一样,得到养分才能生长;禾苗用泉水灌溉,心智用道理陶冶。一天不读书,心中便没有好想法;一个月不读书,连耳朵眼睛也失去了原来的清爽。为了使自己永不断流,也为了使自己永远耳目精爽,从此,他逼自己每天必须抽出起码一小时来读书,同时,他还要求自己读书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读书要“杂”一点。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知识面应该广一些,你可以不必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你必须是一个杂家,有些领域哪怕懂点皮毛也是好的。有的书不必细读,可以像鲁迅所倡导的那样随便翻翻。像现在高考试卷中的科技说明文的阅读就涉及到很多科技知识,有的甚至是很前沿的科学。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只懂小说散文诗歌,那么碰到这样的文章就会一筹莫展。走到图书馆,他喜欢翻翻与语文无关的其他领域的报刊;他还曾自费订阅了《新华文摘》,因为《新华文摘》涉及到的领域特别多,有政治,有经济,有哲学,有文学,有科技,有外交,有历史……而且这些文章都是最新最前沿的,教师读了这些文章知识会更广博,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也会更敏捷。

二是读书在“杂”的基础上也要适当“专”一点。如果他们整天满足于看杂书,而没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那恐怕就可能流于空泛。余秋雨先生曾回忆说:“记得上大学时,他认识一个图书管理员,他对他说,通过借书卡上的借书记录,就知道读者将来有没有发展前途,说的神乎其神,就像会算命一样。借书最多的和最少的,都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只有对读书加以选择,并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同一方向书籍的同学,将来最有可能成功。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什么书就决定了成为什么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对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知之甚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对当今语文界的名流也知之甚少,那你的视界就太狭小了。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为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家,他除了读中国教育家的著作,还搜寻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斯宾塞、杜威、赞可夫等著名外国教育家的论著来阅读研究。至于中学语文界名流的论著,他更是关注。他读于漪,读钱梦龙,读魏书生……作为“专”的第二个方面是围绕所备的课文专门阅读与此相关的书籍报刊。王学东备课有个习惯,备一篇课文,他总喜欢尽可能找到与该课文相关的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上的观点认识与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比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写出教案。这样上出的课内容丰厚,自己也觉得游刃有余。有时他还将这些阅读资料和研究心得整理成研究评述类的文章,如《〈小麻雀〉评析综述及他见》、《〈岳阳楼记〉研究述评》、《〈出师表〉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醉翁亭记〉研究述评》、《〈一件小事〉研究述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辨析》等文章就是这样备课的副产品。如果不有目的的广泛阅读同一篇课文的相关资料,是写不出这些文章的。所谓“专”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围绕拟写的一篇论文,重点阅读相关的著作和资料。譬如2001年他在上海华师大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期间,为了完成一篇供答辩的结业论文,他集中阅读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等几十种书,终于完成了一篇一万五千多字的长篇论文。这篇题为《期待视野理论对中学阅读教学的革命性意义》的论文,光文后的引文注释就达15条之多。

三是读书还要“新”一点。读书要读经典,但光读经典也是不够的。我们语文老师要努力与时代同步,当代的,流行的,时髦的,他们都应该有所了解。朱自清要读,余秋雨、周国平也要读;曹雪芹要读,贾平凹、毕飞宇也要读;《巴黎圣母院》要读,《达·芬奇密码》也要读。他们只有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他们才能跟他们的学生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书,是王学东的无言之师,也是他永远的执着与追求。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它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也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读书,他的教书就多了一些特色,于是,他也就成了一名特级教师,一名正高级教师;因为读书,他也就萌生了写书的念头,于是,他的书架上也就有了署着他的名字的三十几本书。

读书——教书——写书,构成了王学东生命的全部,而在这三者之中,读书是源头,读书是基础,读书是根本,因此他要说,读书是他生命的第一需要。只要生命不息,他将读书不止。

cbdeff98c6c2494408a2e0cf93b0854.jpg王学东,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教于江苏省如皋中学,现已退休。任教期间,他曾先后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教导处副主任等职,获得过如皋市专业技术拔尖人オ、如皋市名教师、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オ、南通市名教师、南通市名师导师团导师、南通语文学科命题专家、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等荣誉称号。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28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8)——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潘爱萍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8)——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潘爱萍

行走于读写间的深情告白——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潘爱萍 身为省作家协会会员,定会是文章高手、著作等身。可谁会想到,潘爱萍竟有一段仇视读书、厌恶写作的心路历程。小学时的潘爱萍,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对读书写作,率性直言,不喜随流。她曾大...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9)——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广英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19)——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广英

岁月流逝涌诗情——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广英 在文坛渐渐寂寞和冷落的时候,如皋女作家朱广英在文学园地里默默地耕耘三十年。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出版《青春的印记》、《心灵的独白》、《水边佳丽》著作,多次荣获各级政府文艺奖,日...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1)——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吴亚芸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1)——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吴亚芸

书卷多情似故人——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吴亚芸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吴亚芸已是人到中年。回首前尘事,好些外物似可舍去,唯不可一日无书读。从江苏大学放假回如皋,我与她聊起阅读的那些事儿,一时思绪纷繁,实在是太多了,有些感念虽然...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5)——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郭小林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5)——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郭小林

读一本书,修一个人——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郭小林 与郭小林相识也有三年时间,平时虽各自忙碌,朋友圈中却天天相遇。他全心打造的微信公众号“磨头人”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以他为核心的作协磨头分会风生水起,成绩斐然。“朋友说我是个文人,我...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8)——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陈文莉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8)——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陈文莉

读书是一种信仰——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陈文莉 初夏的傍晚,晚霞烧红了西天。一所农家院落青砖黛瓦的平房,门前一场地,场地上摆着一张古朴的藤椅,藤椅上坐着一位老人。他戴着老花镜,手捧一本书,沉浸其中。一片银杏叶掉在书上,他翻动书卷,把...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9)——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刘兰

《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49)——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刘兰

慢读生活暗生香——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刘兰 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刘兰喜欢养花弄草,一时兴起,闲坐庭院,她用书的馨香打发闲暇时光,同事开玩笑说,将来年老的她必定是在阳台上,捧一本书,于老花镜下静享时光。人间至味是清欢,刘兰爱书,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