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66)——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谢国兵
我的阅读观
——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谢国兵
说到阅读,谢国兵不能不想到他的童年。
70年前后出生同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贫瘠而单色调的世界。蓝色咔叽外袿、白色衬衫和绿色的原野基本上是当时的三色调。贫瘠自然是不用说了,那时年前做的一点馒头干,年后母亲都要小心地把它们藏好——防着他们姐弟四个“馋鬼”,需留到来客时做招待的。偶尔能吃到一顿不掺杂粮的米饭,那就是吃大餐了。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有一个不太合时宜的爱好——喜欢看书。
花钱买书自然是不可能了,但谢国兵有个舅舅在一个小学里做语文代课老师,他经常能带一些小人书回来。因此每次去他家里做客时,他都缠着要几本回来,如此积攒了几年,他竟拥有多达50多本小人书,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于是,跟小伙伴之间就有换小人书看的资格了。他们常常用布袋装着,背在背上,像走亲戚一样,到对方家里。在小小的房间里,木质的窗户透进微弱的光,田野里植物的清香流荡在空气里,耳边塞满的是乡村的岑静,两个少年一同低头蹲在地上,一本本地认真数着小人书,像小小的财主兴奋地清点自己的账册。
小时候的课业并不多,放学后,除了帮家里干一点家务活,他们似乎总有大把的时间去读课外书。最初,乡村里没有电灯,他就靠在煤油灯旁看书,灯火摇曳,橙黄色的光温暖地流动在不大的堂屋内,初秋草虫的轻鸣不时传进来,头顶的灯芯处时不时发出轻微的爆裂声,小小的星火便四下飞散,变成了黑色的灰烬悄悄地落到头上和书上,但自己并不知觉。除了小人书,母亲大多数不知道他看的是“闲书”,她见他如此认真地夜读,疲惫劳碌的脸上便会罕见地绽出笑意来。
其实那时的语文课本里,也有很多他喜欢的文章。比如《拾花生》、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冰心的《小桔灯》等,他都百读不厌,但仅仅这些,肯定是不够的。
那时买不起书,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听书。在谢国兵的长期苦苦哀求下,父母节衣缩食,终于买来了一台方砖大小的收音机。夏日的傍晚,听书成了他跟三姐的固定节目。他们坐在屋前大树下一边吃着简单的晚餐,看着西天的通红晚霞,听着噪咶的蝉鸣,一边听着单田芳的《三国演义》或者《隋唐演义》。诸葛亮、关羽、秦琼这些人物的形象就不住地在眼前走动跳跃了,听到高兴处,自己也跟着神采飞扬起来。
随着年龄增长,谢国兵的阅读范围渐广,尤其是初中寄宿学校后,手头就有了一些零花钱,镇上的小小书店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陆续会买一些自已喜欢的书。除了《少年文艺》之类的,还有《古今传奇》、《山海经》、《故事会》等。他们的班主任比较看重学生的阅读,鼓励他们勤工俭学,周六周日全体学生出去捡废旧、挖山药,将卖后的钱集中起来,买了不少课外书。一些书具体内容和作者记不得了,但书名至今还是记得很清楚。记得有一本解放战争题材的小说,叫《漩流》三部曲,他看的是第三部。记得那是个冬日,他一个人住在厢房,坐在铺了厚厚稻草和棉垫的暧烘烘的床上,看着窗外原野上飘飘扬扬的大雪,慢慢地读,读到感动时,两眼都是泪花。读完后,就一直惦记着前两部,寻寻觅觅,直到读海校时,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第二部,便急忙忙地借过来,但可能是年岁渐长,读时,怎么也找不到那年冬日读第三部时的那种感觉了。
工作后,买书的钱自然是有了,于是读起书来就随心所欲了,把世界名著基本捋了个遍,从巴尔扎克、海明威、托尔斯泰、果戈里,到都柏林的意识流小说鼻祖乔伊斯,再到日本的大江健三郞、村上春树,再后来转读国内作家的作品,主要是余秋雨的散文集和莫言的系列小说集及部分长篇小说。同时,阅读之余,他也开始学习写作,他写作上的任何一点成绩都无不来自于他长期阅读中所得的一些感悟,这些感悟在现实中引起了情感的冲动,就催动着他拿起笔,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字来。
同时,阅读也丰富了他的视野,平静了他的内心,在面对复杂而坚硬的现实时,他因为有了阅读这样一个精神的园地,变得更加理智和勇敢。
读书人简介:谢国兵,男,1969年生。现任江苏金建业船员管理有限公司远洋船长。已在《安徽文学》、《芳草》、《四川文学》、《当代小说》等多家杂志、报刊发表小说及散文多篇。2015年散文《迫近好望角的航行》获“首届昆嵛杯非虚构散文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