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季健访谈录:“最美读书人”的故事(69)——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吕丽
我与诗书共白头
——访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吕丽
吕丽,一位定居皋城已有十年、来自湖南的女孩。
“你读了那么多书,取得了那么高的学历,最后还不是来到了我们这个苏中小城,在普通的私企里做着普通的工作,你觉得值吗?”记者问道。
“我想,这不能简单地用‘是否’来回答。工作虽然平凡,但我坚信‘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吕丽说道。
正是这种从小养成的诗书情怀,让吕丽能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不一样的心境。
吕丽的阅读启蒙于她的父母。他们的工资有限,但在给女儿买书这项花费上,却舍得用钱。《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木偶奇遇记》……从中到外,从古到今,大量的阅读让她裨益良多,写作文遣词造句信手拈来。
吕丽大学本科学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于是阅读范围大到欧洲文学,小到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再小到盎格鲁-萨克逊时期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启蒙运动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即使这些喜欢的东西要面临着一道道干巴巴的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但因为爱好,她能够在全英文的阅读中领略到异域语言的别样风情,也能够在中英互译中体会到中西文化各领风骚的隽永魅力。
吕丽研究生阶段学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是因为兴趣而选择的研究专业。她的阅读方向也愈加精细:屈原之香草美人,司马相如之玮奇绮丽,竹林七贤之疏旷凄美,李白之飘逸豪放,李清照之凄婉清丽,辛弃疾之沉郁豪放等。
吕丽的思考也愈加深刻:中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西方诗画分立的美学对比,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如何构筑,宋明理学与审美有何内在关联,晚明的心学思想如何影响晚明的文艺思潮;唐宋派文论的复杂性,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的童话性、神话性与喜剧性……
记者问她:“将‘第一兴趣'作为研究生的专业,你后悔过吗?”
吕丽坚定地回答,说实话,有过后悔的念头。但因为足够深爱,所以我才能骄傲地说:‘我是中文系毕业生。’”
面对青春飞扬,笑容写在脸上的吕丽,记者仿佛看见了多年之前,那个在新华书店能够一整天都站立着阅读世界名著的小女孩;那个抱着一摞厚重的古籍行走在开满凤凰花的校园、与诗词曲赋有约的花信少女。
如今的吕丽,每天过着往返于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晚上睡觉前,她会陪孩子读绘本、讲故事。有时候讲得久了,孩子不耐烦听了,她就任他把绘本翻过来、倒过去,随他嘴里咿咿呀呀念叨听不懂的稚言幼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吕丽并不要求她的孩子三岁就能识文断字或者背诵多少古诗,她只想将书香满溢的童年传承给孩子。
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变成“今来为君做羹汤”;从“琴棋书画诗酒花”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吕丽的诗书情怀没有消失,即使步履匆匆,看见花池里的落花,她会想到“林花谢了春红”;春夏之交的气候反复,抬头看见东边天空的乌云,她会想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看日历提醒立夏节气,她会想到“怀君晴川上,伫立夏云滋”。偶有所感,她会付诸笔尖,一字一句,对偶平仄押韵,让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慰藉。
文学是能让吕丽在蝇营狗苟的生活中获得一方心灵净土的神器。 “诗酒趁年华,诗书共白头”。愿吕丽超然物外,书香一生!
吕丽,如皋市作家协会会员。祖籍湖南郴州,现定居江苏如皋,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在某机关从事文字材料工作。散文作品多见于《如皋日报》等刊物及《我是朗读者》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