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思归
《知味思归》
刘芸希
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鲈鱼羹,张季鹰辞授归故里。远隔千山万水,家乡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嘴里反复咂摸的执着念想。莼菜鲈鱼羹,是吴中的山明水秀,是呢喃的乡音,是摇橹来去的小桥流水人家。家乡——此刻便是这唇齿间鲜美集合的所有。
对于我这样一个远嫁的重庆姑娘,吃上地道的家乡风味,成了一种遥远的惦念,一种对故土朴素的情感连结。一个人去过好些地方悠游,但无论从哪个城市回重庆,下飞机的第一件事便是直奔火锅店,才能治愈我的重庆胃。记得远嫁后第一年回家省亲,当盘旋重庆上空,俯视这流光溢彩灯火通明的不夜城时不禁泪盈于睫,走在街头嗅到湿润空气里夹杂着火锅的辛香四溢,心里才踏实地觉得“回家了”。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对这句话极为赞同。一直觉得重庆是一座颇具江湖气的城市。无论是火锅、小面、油茶、最好吃的从来不是那些装潢高档的餐厅,而是隐匿在名不见经传的陋巷斗室。重庆街头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破旧小的苍蝇馆子旁边停着豪车,穿着光鲜的白领端着搪瓷碗,坐在小方凳上大快朵颐。也有赤着膊穿着裤衩的大叔蹲在树下筷子翻飞,吃得呲溜作响,大家对此景象习以为常并不侧目。时不时听到小店里高声传出:“老板儿,二两干溜,搞快点儿。”“要得,莫急,等一哈哈儿斗起锅。“干溜、提黄、多青”这些都是老食客的暗语。大家默契地找好黄桷树下荫凉处,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凳,等一碗热气腾腾劲道爽滑的麻辣小面,风风火火的一天也就开始了。
火锅作为重庆的城市名片,一直声名在外。惹得吃货们甚至不惜打“飞的”也要尝尝这正宗风味。如果你想在重庆交朋友,那必须得去“搓一顿火锅”。甭管天南海北,能同吃一锅牛油麻辣汤底的那就是同道中人。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划拳声、杯盘碰撞声中似乎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于社恐来说这也是绝佳的庇护场所,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同桌聊天也得扯着喉咙才能听见。闷头干饭也没有丝毫尴尬,在这样充满烟火气的背景声中逐渐松弛下来,各得其所。咕咚翻腾的锅子里辣椒和花椒不断浮沉,汤底越煮越辣,脸色越来越绯红。食客们一边揩着着热汗,一边秃噜着舌头大呼过瘾。然后心照不宣,交换一个默契的眼神,递过一瓶冰镇的”唯怡“。起盖儿、插管儿,一气呵成。火辣的咽喉随着冰凉豆奶的滑入,瞬间舒爽。直往上冒的各种燥热,连同生活的重担一同被卸下了。心里默念着“七上八下”的口诀刷着毛肚,顺道听一耳朵同桌有一搭没一搭地“吹垮垮“”摆龙门阵“,见缝插针地聊上几句。一顿火锅结束,也许你们就成了“兄弟伙儿”而不止是熟人。我的一个闺蜜就是从一顿火锅开始的。
木心说,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吹来的。人生贵得适意尔,命驾便归的张季鹰终是尝其羹,啖其脍。而今秋风又起,知味思归,知味若归。因疫情两年未能归家的我,只能央求母亲寄些烟熏腊肉,风干香肠以慰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