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传承者》
织作披香殿上毯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皋丝毯
织造技艺传承人 李玉坤
作者: 季 健 黄 赟
有一种无奈的感伤,是文字书写不来的悲壮!
站在如皋古城的靖海门城门下,“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的字迹已经有了点点锈迹,就像是这门古老又新颖的艺术本身那样,精致的脆弱。
博物馆的看门人是一位花甲之年的大娘,待人非常的随和。
“这里很少有外人过来参观了……”大娘没有抱怨,只是无奈地笑一笑而已。
那凝重的笑容,既是对当下博物馆无人问津现状的惋惜,更多的只怕是对于如皋丝毯望眼欲穿的未来的无奈——已经没有悬念,消失是必然,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请整理一下衣裳,然后恭敬地走进这个可能是你有生以来参观过的最小的博物馆,哪怕只看一眼,这古老艺术的最后篇章。
博物馆里面的陈列,每一次都直击笔者的泪点,仿佛一个个即将战死沙场的士兵,艰难地端起武器,嘶吼着向着敌人冲去。这是别的博物馆无论如何给不到的触动——那是一门古老艺术在拼命燃烧着自己的躯体,那是一个年迈的团队在忘情咏唱最后的绝响!
抱歉,在一开始就告诉了你结局,结局就是:除非出现奇迹,我们将是最后一代能亲眼目睹如皋丝毯绚烂艺术的幸运儿!
《千里江山图》依旧在西墙上熠熠生辉,它那仿佛神经末梢一般的纹理,里面已经渐渐看不到艺术本身鲜活的血液。曾经,它的问世如同惊雷响彻天际,就连故宫博物院的本体在那一刻都黯然失色!
艺术肯定是有生命和灵魂的,说不清道不明。要不然,为什么我们会在《清明上河图》前听到北宋年间传来的叫卖吆喝?为什么我们会在《祭侄文稿》里看出颜真卿的豪迈?而今,又为什么会在丝织挂毯《千里江山图》中,读出丝毯艺术对于自身昙花一现命运的不甘!
她不甘心,艺术本身亦如是!
“就没有别的什么办法挽救了吗?”
大娘没有抬头,依旧神色凝重地看着城门上岁月的痕迹,“这个月又退休了几个织工……”
笔者没有说话,只是和她一起望着城楼上层层叠叠的黑云,茫然失神。
“你们去吧,他来了。”
扭过头看着不远处的人影,虽然脊背微弓但是步履矫健,竟然有一些心疼:“李大师辛苦了!”
“辛苦!”大娘长叹口气,转身走回了博物馆,一边扇着蒲扇,一边哼起了曲子……“掩抑大风歌,裴回少年场。诚哉古人言,鸟尽良弓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