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记 —— 钱玉娟
饮食记
钱玉娟
一
你要是初次来到白蒲做客,作为地道的白蒲人,一定会让你先来两扎三香斋的五香茶干,几两白蒲黄酒开开胃。告诉你哪些点心最好吃。你要是不急着回去,一定会带你上街,正儿八经地东逛逛西吃吃。蒲塘酒家的蟹黄包子以及三丁包是一定要尝尝的。还有秀才巷里的凉麻团,老戏台前的灰堆烧饼,中心商场门口的藕粉圆子,一路下来,镇上的老街巷子差不多已经遛了一小圈儿。这些都是老镇的特色小吃,只会令你流连忘返。小时候常跟着父亲上街看热闹,凉麻团一两粮票六分钱,吃了一个眼巴巴地等下一个。汤包就更不用说了。农忙时,母亲舀几斤刚打落的新黄豆让我们几个去镇上换五香茶干。姐姐拿着父亲给的角票外加几两粮票便直奔包子店。一路上吃完子吃茶干,到家时,肚子倒比淘笼圆,而淘笼早就空空如也。印象中,烧饼油条,麻团洽旮什么的,父亲也经常买给我们吃。从老剧场门前往东,一路走,一路香气扑鼻。特别是刚落笼的汤包,白花花的十分诱人,咬一口滚烫烫的滋滋儿冒油。曾经的乾隆皇帝光临白蒲时,我想大概也是这样被款待的吧?可见白蒲人对待吃这件事,是十分认真而正经的。
白蒲人“好吃”,在江海三角州一带应是有目共睹的。估计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路上早有耳闻吧?不然何以一脚就跨进了这座悠悠飘香的烟火小镇呢?
“尝遍分铺崇川,终不及此地美味”,此话一出,众口皆香。寻常巷陌里的烟火香气,被他这么一夸,立马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滋味儿。
名人张岱《老饕集序》里记述:“世有神农氏,而天下鸟兽虫鱼草木之滋味始出。盖咸酸苦辣,著口即知,至若鸡味酸,羊味辣,牛酪与栗之味咸,非圣人不能辨也。”“所谓圣人,我理解为资深吃货是也。
因各地做菜的方法不同,滋味亦不同。白蒲人烧菜讲究的是鲜气。就像是从锅碗瓢盆里千锤百炼出来的味道,历久弥香。总之鲜是说不尽道不明的,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心把握才行。功夫到家了,才能闪闪发光。就拿白蒲名菜之一的“三鲜汤”为例,也叫头菜,杂烩汤。过去普通人家领头用的是蹄筋,后来该有鱼皮,海参。加上火腿片,木耳,白水虾,鹌鹑蛋,猪肉小圆子,蟹黄鱼腐是必须放的,这是三鲜汤里的魂灵。配上润泽如玉的冬笋片,或翠如春色的春笋片,莴笋片,那是锦上添花。舀一大勺专门熬制的高汤吊鲜,吃起来软糯爽滑,十分鲜香可口。所谓的杂烩汤,就是不厌其多,但又搭配合理。
在白蒲,上头菜视作为一件隆重大事。娶亲的轿子要进家门,上头菜。姑娘出嫁时。待时辰一到,第一声爆仗响起。厨师便高喊一声“上菜喽”,于是一大碗热腾腾的头菜即刻端了上来。于是,接二连三地开始正式上主菜。河里的,江里的,海里的鲜气都尝遍了,接下来就差成仙了。主菜有鱼皮、客气一点的人家用鱼翅。接下来上海参、鸡、鱼、蹄、肚,甲鱼。
上头菜时,客人都要举杯起立,以表谢意。头菜寓意着一家人从此和和美美,生活有滋有味。接着主家带着新郎新娘敬酒,敬酒要先敬长辈,新人认新亲,先敬酒,才有红包拿。拿了红包,奉上双份喜糖,那是做长辈的荣耀。酒敬了一圈儿,开始上甜菜,上水果,鱼腐汤压轴,宴席也就到了尾声。如今,头菜已成了南通各地的家常菜,而白蒲人至今仍尊守着上头菜的规矩与习俗 。
二
宋人.张志和《渔歌子》“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人也有《村处闲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可见,鱼在农家属上等菜肴。白蒲人惯常的做法有清蒸,红烧,白灼,或爆炒鱼片,手撕咸鱼等。
而最阳春白雪的吃法应该是蟹黄鱼圆,俗称鱼腐。鱼腐是白蒲特色菜肴之一。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小“鱼圆”,白蒲的鱼腐大而鲜嫩,但做起来相对复杂的多。真正应了那句老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做鱼腐一般用大青鱼,也有人叫“魰子”。做法是:将大青鱼去皮,剁成肉腻子,加入猪板油、蛋清、淀粉,蒜、葱等调料,充分的混合后捏成一个个小锅子备用。取蟹肉、蟹黄、蟹油调成馅儿,包成圆子形状,最后放进到大锅中水煮透,便大功告成了。
每到年底时,池塘里的鱼一下子被倾巢而起,大街上,乡野中一时满目皆鲜。因魰子鱼个大丰腴,味道鲜美,白蒲人常用来送礼。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每家的屋檐下,挂着一连串洗好的鱼。躺在盆子里的鱼大而整齐,还在微微波着嘴,那是用来送礼的。除了鲢鱼,用魰子鱼送礼更体面一些。我见过最大的大约近二十斤,个子不高的在地上拖着走。娶亲安配时可用作压轿子的彩礼。礼盒里摆上两条裹着大红猩猩纸的大魰子和猪肘子,旁边放着刚从院前屋后寻来的一株泛着澄亮油绿的万年青,是白蒲人常有的喜庆场面。
我始终认为,第一个发明鱼圆的人一定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或艺术家。喜欢星空,明月,也喜欢美食。也许有一天,他梦见了爱情,从此成了心头永远的痛。夜深人静时,一轮冰月照着屋檐下的那条青鱼鱼闪闪发亮,于是想起了她的美丽,辗转悱恻。童话故事里的美人鱼,吐着泡泡,开始无数次地从他的梦里游过,丰腴而纯净,像是不可触及的远方。于是,他将她捏成月亮的模样,将她的柔软握于手心,如入卿怀,轻轻地吻一吻,如此温润,可人,入口即化,从此相忘于江湖。
蟹黄鱼腐还与鸡汤炖,和排骨炖。尤其炖鸡汤最为鲜美。现将鸡汤炖好,最后加鱼腐慢炖五到十分钟,揭开锅盖,浮在上面的鱼腐洁白丰腴,对了,想象一下,就是月亮的模样,绝对能熏得你七荤八素的。鱼腐和韭黄,木耳,莴笋,蛋糕(类似于豆腐,因篇幅有限,留着下次在做详解)一起烩,都属白蒲的特色菜。用蟹黄馅儿做成包子,味道也是非常鲜美,蒸熟后的包子,蟹黄油透明可见,吃起来肥而不腻。现在南通街巷里的蟹黄包,最早也是白蒲人引进的特色点心,还有葱油拌面,都是小时候的味儿,可与如皋“四海楼”媲美。
秋去冬来,这些美食也都成了寻常人家的家常美食。
三
白蒲人“好吃”是因为会吃。从小就听到父亲说,白蒲人抬瓮(考究)哎,鼻子这个尖,尤其是时令菜。特别灵敏,吃菜要吃上市货嘛,这样才鲜。
当清晨的第一缕凉风迎面吹来,天地还笼罩在一片晨寰之中。路上自行车,摩托车,及各种人流,如一路放马,急急而骋。
菜市场挤满了人,连同过道里,排满了装着蔬菜瓜果的篮子,乱而有章。集市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你不知道这里面潜伏着多少的资深吃货。
然而再早,还会错过野白鳊,白水虾,大螃蟹,甲鱼,长鱼等。长鱼也就是黄鳝,是地道的土鲜货,然而不容易碰到。长鱼是用钩子钓上来的,晚上放钩,放钩的人记性好,一拿一个准。需要在凌晨两三点钟起身收钩。弄得好,能收七八条到十几条不等。此刻鱼篓子还没放稳,有好奇者便走过来探头探脑的问价,接来手快的挑大的,拈完卖了,有人说的道,弄得打鱼人亦一时手忙脚乱。
来得慢的也只能望人兴叹了。
以上是我小时候熟悉的场景。
黄鳝要配韭黄炒才好吃,韭黄的鲜美配黄鳝是鲜上加鲜,也是白蒲特有菜,个人觉得要胜过江南的炒鳝糊。离家多年,无论身在何方,唯小时候的美味最能聊以慰藉。
四
那时每家每户的檐头都不太高,个子高一点的,伸手一举一个飞身便可触及。房子也不算大,但人心敞亮。出得门来,便是天高水长。檐头下排排地吊着大大小小的竹篮子,方的,圆的,扁的。里面晒着咸菜,萝卜干,馒头干等。
日上中天时,干活的人也累了,坐在门口的老树桩上歇一歇,抓把豆子或几片馒头干垫垫饥,满嘴的嘎嘣脆香,伴着蚕豆花的香气,玉米的香气,花生的香气.....。
父亲做的茴香豆一般挂得高一些,大概怕小孩子嘴馋不思量干活。开饭了拿婉的拿婉,端凳的端凳,大家依次而坐。一把豆子两碗酒,累了一天的父亲无需多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呼噜噜热烘烘的暖心暖肺。乘着热劲,父亲和母亲说说田肆之事。不安分的小孩子便耐不得寂寞,桌子底下踢脚钩腿的。记得我的小舅舅刚讨新娘那会儿,也是脱不了这样的稚气,被酒意正酣的老外公撞见,老实的手艺人哪见得小年轻这般胡闹,训斥道:“上床是夫妻,下床是君子”。一旁姑娘嫂子们表面上风平浪静,心里面大概已经翻山倒海了。
厨房里的梁架子上,挂着几块腌制的鱼和肉,平时就当没看见,但会勾起馋虫们的无限想象。有客人临门才会取下来,煮一煮,飘近左邻右舍的厨房里,自认猜到谁家来客人了,吃饭时,也就不会有人来窜门或借盐倒醋的。肉煮熟了,切片子装盘,桌子上离不开的是老三样:咸肉,花生米,和五香茶干。
讲个真实的笑话:
我家的紧壁邻居是白蒲中学的校长一家。每逢星期回来,平时老两口守家。每次我都有经受隔壁飘来的香气所煎熬,在我的记忆中,唯有红烧肉红烧鱼最能磨练人的意志。也只能抓把蚕豆嚼一嚼,以解不断涌上来的酸气。却也勾来校长家的小馋虫。一桌子鱼肉,偏偏看上我兜里的炒蚕豆,于是,一把蚕豆换一本童话书,成了我人生最初的管鲍之交。
老两口没事常擦火龃龉,老奶奶一生气就一溜烟地跑到学校去告状去了,一双三寸金莲,跑起来不输常人。小孩子觉得好玩儿,一边拍手唱道:
小脚奶奶跑得快,
跑到街上买咸菜。
咸菜买了一大萝,
气死家里的老黄牛。
老奶奶踩着节奏渐渐走远了,留下不懂烧饭的懵老头儿,到了饭点儿,便东摸摸西看看的,
屋檐上的肉肥丢丢尤其诱人。却无从下手。索性拿下来,放到汤里煮一煮,再到田里拔一把青菜扔进去,滋滋儿冒者油。肉是啃不动的,但油水够了。拎起来挂着明天继续煮。如此,咸肉也不知遭了多少次的洗刷刷,直到传来隔壁老奶奶尖厉的叫骂声,才知道老头儿在家开了洋荤。我想象不到这油花飘飘的汤到底是啥滋味,还能不能下饭,不过这样的烧法也算是独家首创了。
五
物质贫乏年代,不常见鱼,肉。豆腐茶干总是有得吃的。鸡蛋饺儿或摊一锅子豆瓣烧饼也常有的吃。母亲做的葱油慈花饼(用糯米饭加盐葱花搓捏而成,再放油锅里慢慢煎,外脆里糯,十分的有滋有味)尤其难忘。嘴馋了也学着做一做,但终究不是那个娃儿。
临近端午节,没有艾草和粽子,却采了一束类似菖蒲的蒲草。蒲是白蒲的蒲。古时候的白蒲为湖泽地,四周长满了蒲草,可用来捆粽子,扎五香茶干等。小时候放学后,在河边打几片鲜嫩的芦箬,学着大人裹不成样子的粽子,到现在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种清香气。午饭时,一扎香干对二两黄酒,一样的怀古,忧今,不禁生起无限醉意来:灶台边,柔和的灯光,映照着母亲年轻而又婀娜的身影,摇曳生姿,像老蒲塘的蒲草,几缕纤姿复翠长。就连白蒲的草,也是浪漫且有灵气的。
茶干与任何蔬菜都能配,掐一把嫩头洗净,开水里烫七分熟切碎,加香油,米醋,酱油,胡椒粉拌均,是下饭的好菜。
客人一到,女人靠灶。那是白蒲人的口头禅。家里来个人,小孩子不知道兴奋什么,钻来钻去地瞎玩儿。
男人磨刀,抓只不下蛋的母鸡宰了煨煨汤。再炸个茄子饼,番芋饼,藕饼什么的。经家庭主妇(夫)的巧手一变,饭桌上摆的都是实打实的美味。
冷盘中要数肴蹄最好吃。有很多年没吃到了,与老友聊天时不知怎的突然提起。那水晶晶滑润润的样子似乎历历在目,顿时口舌生津。肴蹄做法并不复杂:猪前蹄白水焯一下,放砂锅里加调料小火慢煨,肉煨到了粘嘚嘚的时候就可以捞出来了,连皮带肉轻轻卷起来,再用重物压压紧,挂在屋梁架子上,第二天就可以吃了。肴蹄必须在冬天做,那时候还没有冰箱。相同的还有猪脚爪冻,鱼黄豆冻,过年时人来客去的,家里总有几样能够拿得出的小菜。不作兴怠慢客人的,也是寻常人家该有的体面。
“好吃”的另一层意思,是念第三声“好吃”。一道菜做好了,偷偷地拣一块尝一尝,心里会由衷会赞一句说“好吃盖。”好吃是因为鲜。看看一桌子的菜,客人却不咋动筷,主人则不停地丫(劝菜)才肯吃动几下筷子,随即又放下。这样一来二去的,桌子上却剩下好多的菜。饭罢,客人将凳子朝后挪一挪,留个空间给孩子们。母亲总是抱歉,说:“也不知道有没有吃饱呢。”“吃饱了,吃饱了”,客人一离席,母亲挑最好的端起来放碗厨里,叫我们不要动,说是留着晚上喊婆婆外爹爹来吃。
六
夏日里,最具代表的有荷叶饺儿和藿香饺儿。准备好瘦肉丁、虾仁、笋片、木耳,蛋皮,剁成馅儿包成饺子,那是大人的活儿。踏波弄花影的事基本上交给孩子们。烈日下去荷塘里采几片鲜嫩的荷叶顶在头上,一路上荷风澹澹,吹在脸上有丝质的阴凉柔顺。饺子包好了,将饺子排放在干净的荷叶上蒸熟,开锅时那满屋子的荷香,心中的那朵莲花瞬间开放。
端午前后,藿香开始蹭蹭地往上窜,摘顶部最肥嫩的叶子,做藿香饺吃,是小时候最奢侈的夏季甜点。蚕豆做馅儿最好吃,口感甘醇。蚕豆泡一晚,煮熟后滤掉残渣,拌红糖,包好后裹以糯米糊,放素油锅中文火慢炸。迫不及待地从油锅里捞上来,咬一口满口清香,一一缕清气在心里千回百转。藿香饺儿,春卷儿,虽是家常美食,在主要筵席中,也可作为一道菜肴来款待客人。
那次回家,想起老巷子口的凉麻团,灰堆烧饼,于是穿街过巷地寻来解馋,小时候的美食,总是令人思之不尽又牵肠挂肚。
朋友圈里,有人问起我凉麻团的滋味如何,我说我也描述不尽,至于怎样的好,还需自己去亲自慢慢品尝,慢慢体会。就像古老的深巷,有文人世家的淡泊清雅,也有寻常人家的烟火香气,那是岁月熬制出来的味道,绵长,深远,回味无穷,就像白蒲的万珍黄酒,无论什么菜,都是那么低意蕴深长,好滋味总是一言难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