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汀烟雨寻故岸
如皋区位独特,东临黄海,南枕长江,江岸绵延数十里。由于水流疾缓无定,江岸坍涨屡移苍黄翻覆,前人曾发“湍急者桑麻,黍稌者澎湃。”之慨。近百年汹汹江水流经如皋呈缓滞疲态,由是港道淤阻,积沙成滩,为政者不失时机组织乡民大规模围堤垦殖,扩地无数形成圩区,致江岸南移近二十里。北岸南移时不过百年,遗痕犹在,有迹可循。圩区那些废弃了的港闸还有一道道故江堤都在诉说这段曾经的过往。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农村土地大规模整合,地貌巨变,曾经的遗痕差不多均被抹去,“别时容易见时难,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九六五年我插队农村,间或往来于县城和长青沙之间,一路南行,北岸南移的陈迹历历在目。杨庄是必经之地,杨庄往南便是圩区,至此舍车步行。一条平直宽阔的大路铺展开来,这条所谓大路其实就是废弃了几十年的土石公路,直通五、六里开外的新生港,新生港曾经是如皋唯一的通江口岸,眼下早已名存实亡,幸存下来的只有那座破败的港闸。而今河港干涸,港岸蒿蓬丛生。凭谁知三十年代它也曾雄踞江岸,俯瞰过滔滔大江,港汊处也曾帆樯林立舟楫往来,那条现今的废公路也曾车水马龙商旅匆匆。距新生闸百步开外是港区旧街,麻石板铺就的街面光洁平整,两侧屋舍俨然,依稀可以想见旧时的繁华情景。四十年代新生港开始淤塞,大船难以停靠,人货皆须舢板接驳,后益淤,乘客无以登舟,于是催生出驮人上下船这个行当,成为大小码头闻所未闻的一大奇景。盛极一时的新生港因此由衰落而沉寂,终成明日黄花,“英雄一去豪华尽,空余旧迹郁苍苍。”
过新生港行五、六里即二案,四四年如皋县地图显示为永安沙,虽已成陆依然孤悬江心,后夹漕淤沙渐成滩涂,一九五六年实施夹漕滩及东平滩大规模围垦,始与北岸相连接且辟为二案新港。一条大河贯通南北,分称港东港西,长堤东西横亘以拦江潮。镇上设新港小学,家长兄曾在此间教书,据说登堤南眺,波涛滚滚,水天一色,每遇汛期都被抽调参加防汛。这里是新垦区,迁入的是多具冒险精神的乡民,虽然穷得叮当响,但吃苦耐劳,不愿屈从于命运。汉子们使一种特制的大钉耙,柄长不足三尺,四齿并拢几无缝隙,重二十余斤,是挖土的专用工具,举过头甩下去,便能挖起方方正正六、七十斤一坨泥,是垒堤筑垻不可或缺的家什。由于圩区水肥土美得天独厚,加之移民不畏艰辛,二案镇日渐兴隆,成一县首富之乡。从杨庄至二案约十里地,步行至此稍觉疲乏,于是也成为知青往返长青沙打尖小憩的必由之选。
从二案向南扑入眼帘的是一道道故江堤,堤高丈许,遍植槐柳,这是一次次围田垦殖的遗存,完成了拦潮功能之后成了行路人脚下的通衢大道。故堤下面人力开挖的沟渠横平竖直,农田整齐划一,每到夏收,麦浪滚滚一望无垠。复行四、五里,东平闸赫然在望,它是五十年代末期扼守江岸的佐证,至今依然发挥着节制潮汐的功能,设闸管所,常驻管理人员。由于长期开闸进潮,竟冲出一方巨大的水潭,成为老鳖的潜藏之地。尝见捕鳖异人在此捕鳖,木盆为舟,执二竿,一刺并一钩,动作极其老到,一戳一钩之间手到擒来,从无失手,不消一餐饭功夫居然捕鳖无数,围观者无不喝彩。让人想到庖丁解牛,想到卖油翁,盖技熟耳。这种捕鳖神功令我大开眼界,都说民间藏龙卧虎,信矣!五十年代后期政府曾尝试利用潮汐发电,并在此处试点,可惜距江过远,江潮奔涌至此已成强弩之末遂告作罢。
过东平闸行数里便到了江岸,对面便是长青沙。江水浩渺,阔约千米,白帆点点,桨声欸乃,渔舟数叶,出没风波,亦偶见江豚三五成群跃出水面。长青沙外滩苇荻遮天蔽日,江风掠过瑟瑟有声。
一路走来,过新生港、二案镇、东平闸,想当年此一港一镇一闸都曾经面朝大江,而今与潮起潮落相守相伴的日子只能永远定格在记忆之中,几十年辰光北岸南移近二十里,此诚大自然雄奇伟力与乡民胼手胝足不畏劳作的结果。
我是一九七九年离开长青沙的,未久听说北岸江水漱啮,大有坍塌之虞,于是采石剥岸。后又听说夹江忽泥沙日积,冬季枯潮甚至可以涉水以过。一九八七年又闻长青沙西南一隅崩塌,怒涛狂扫直扑江堤。沿江老人们说过,江岸涨坍有一定之规,也是一种轮回,即所谓南涨北坍,北涨南坍,非人力可以阻挡。然而江岸涨坍无定的历史今天终于画上了句号,这是现代工程力量创造的伟绩。如今长江岸线已经成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对经济建设,水源保护,旅游开发诸多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如皋长江镇得以因势崛起并成为省重点集镇,便得益于这黄金岸线,当然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