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第五章
传 承 者
织作披香殿上毯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皋丝毯
织造技艺传承人 李玉坤
作者:季 健 黄 赟
第 五 章
李玉坤在来到如皋丝毯工艺总厂之前,对于中国丝毯的种种奥秘其实一无所知,“也不怪我呀,我很想到市面上找一件成品欣赏跟预习一下,实在是求之不得呀!丝毯这么优秀,为什么不拿到市面上去销售呢?”
对于他“何不食肉糜”一般的言论,带领他参观的工友只能无奈地苦笑,“小兄弟,你是不知道丝毯的前世今生呀!”
确实不知,但是真的不能怪罪李玉坤没有做功课——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电脑互联网,倒是去过图书馆和书店查阅,可是关于丝毯的介绍几乎是凤毛麟角。
“您能给俺讲讲嘛?”
工友便从两千年前的汉朝说起,一直聊到近代失传,“这是一门脆弱又精致的工艺,你应该知道自己的肩上担负的是什么!”
李玉坤此时已经是眼角含泪,艺术家和文学家一样,都是一群感性到极点的人,泪点很低。知晓了这些的他深吸一口气,的确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是年轻人的干劲儿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
在得知丝毯工艺技术层面的复原工作已经基本攻坚完成之后,他对于自己的新工作更加期待、对于自己的同事也是充满了敬仰!
“如皋是南方最早进行丝毯复兴的地方,往后,就要看你了!”工友这句有感而发的话点燃了李玉坤内心的火焰。这么些年自己一直在做美术的梦,没有想到现实比梦里的样子还要震撼,“这不就是我期盼的施展才华的地方吗!”
立志让中国丝毯重回巅峰,是这个年轻人当初的小目标,只是随后的现实让他不得不冷静下来,慢慢变得成熟和老道。
跃跃欲试的李玉坤正准备大干一场,却发现眼前最大的问题是——无从下手!丝毯工艺和绘画艺术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绘画艺术讲究创作,是一个人灵感和技艺交融的产物;丝毯艺术目前的宗旨是复兴,不是说不能创新,只是当务之急是尽快重新找回当初的样子。
然而,眼下现状是——没有成品、没有图纸、没有文献资料,这样一个“三无产品”现在却要将它复原出来,纵使自己有奇才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除此之外,怎样的丝毯作品能得到大众认可?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毕竟如皋丝毯工艺总厂不是一个科研或者慈善机构,成立工厂的目的还是盈利,上百的员工终究是要吃饭的!
复兴、赚钱!这是两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唯一的答案只能等时间到了才会公布出来,然而丝毯艺术已经沉睡了七十年,她等不起!
可是丝毯工艺是一个两千岁高龄并且刚刚“回光返照”的老物伴儿,在其强大的惯性下形成了诸多规则,但凡触碰一个说不定就是万劫不复。此时此刻,李玉坤的任何一个抉择都关系着整个工厂甚至中国丝毯的生死存亡,由不得他随心所欲!
没有办法,一向骄傲的他做出了自己最为“不齿”的决定——先借鉴已经成熟的地毯工艺。不过,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当时最为流行的波斯地毯设计,而是博采众长,在参考了羊毛地毯图案,吸取我国西藏、新疆地毯和西欧古典地毯图案以及波斯地毯的长处后,又根据丝毯原料的特性和正反光的差异合理运用色彩,创作设计出一批又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丝毯图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