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第二十章(完)
传 承 者
织作披香殿上毯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皋丝毯
织造技艺传承人 李玉坤
作者:季 健 黄 赟
第 二十 章
不仅仅在工艺美术界,作为一个政界人物,李玉坤的成就同样无法企及。
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早已经是年过古稀的老人,每天依旧奔波忙碌着!
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这样伟大的大师理应受人尊重和爱戴,但是他的内心里,丝毯的传承一直是一个心结。可以说,这个问题如鲠在喉,李玉坤放下了一个艺术家的骄傲、一个长者的自尊,为了丝毯艺术的发展低到了尘埃里。
当年的噩梦一语成谶,在科技发展和审美变化的双重打击下,丝毯艺术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老一辈的从业者已经到了退休年纪,纵使有很大一部分员工为了艺术愿意发挥余热,但是时间永远是最大的敌人,说句不吉利的话,谁还没有个寿终正寝的时候呢?
新一代的年轻人呢?
首先,知道丝毯艺术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地毯在不少人的心里就是波斯花纹和ins风,三位数的价格不能再多了;其次,即使有知道的,也几乎没有人愿意投身到这个行业中。
李玉坤大师展现出了他一贯的宽容,“孩子们不想学这个,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仅苦而且收益还不高。”
一件产品,虽然标价能达到六位数甚至八位数,但是如今的形势有价无市,根本卖不出去。人们已经被大工业生产“惯坏”了,房子车子卖个大几十万是应该的,艺术是个什么鬼?更何况是丝毯这样的小众艺术!
一个织工,往往要和三四个工友配合,工作数月才能完成一件普通的作品,工资却只有区区三千元左右——并不是李玉坤大师拿了大头,你要是耐得下心自己算一算,就知道整个行业的辛酸。
确实,不能怪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需求和权力,不能强求。只是如此下去,这个行业还怎么重新焕发生机?
李玉坤深知问题的关键不在年轻人,而是市场——
政府部门是他第一个想到的——政府的财政预算以及领导们的大局观,这是李玉坤大师信任的!现实也确实如他所愿,市委书记及其他领导们高瞻远瞩,并且真切地希望如皋的这一门艺术可以千古不朽。为了照顾李大师的情况,他们特地登门商讨过数次关于传承方法的问题。
除政府之外,便是商贾。高端丝毯艺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价格不菲。普通人即使能够欣赏,但是苦于囊中羞涩,只能放弃购买的想法。当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美的理解越来越多元化,很多商人也乐意将自己的财富用于购置艺术品和收藏品上。而丝毯作为顶级的艺术品,若能购得一幅挂于堂上,那一定是最能展现主人品位和境界的。
幸运的是,李玉坤大师的努力还是有所回报,即使是经济相对不那么富裕的小商,有一些人也开始留意如皋丝毯了。但是也有局限性——人们购物的方式随着线上商城的兴起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可是艺术品在内的许多东西,由于真伪性和高价格,在政策上就存在着诸多不便,更不要说敢于在互联网上花大价钱购物的人本来就屈指可数。
李玉坤大师依旧没有停止脚步,下一个争取的就是学校。虽然不少职业学校甚至普通高中都有意支持,但是不得不说,要想找出一个堪当重任的继承人,仅仅这个程度的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
……
可以说,李玉坤大师已经尝试过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方法,然而这一次,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举破冰成功——正如科幻小说《三体》中所说的那样,“留下脚印比创造世界更难”。大师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而且是他这一生都不愿意面对的酸楚和苦涩。
是的,没有悬念了。正如本卷开头所说的那样,消失已成为必然,仅仅是时间问题……
七十多岁了,该休息了,何况他已经做到了能做的一切!
今年,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正式被官方承认,以私立博物馆的身份成为了全国唯一世界第二的丝毯艺术博物馆。
笔者也是事后看到的新闻,泪流满面——这个不服输的老先生,仍然没有放弃!
是的,他没有放弃,所以不断地和地方交涉,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在未来接手丝毯艺术博物馆,将它一直保存下去;他没有放弃,所以在七十三岁高龄时依旧参与主编了一整套关于江苏工艺美术的文集,丝毯艺术的作品和工艺操作赫然在列;他没有放弃,所以将丝毯艺术从设计到编制再到成品一系列的操作全部记录保存下来……
“即使失传已成定局,我依旧要做这些事情!”
这么做了,下一个李玉坤就不会那么累了!下一次的复兴,可能就不需要两百年了!
尾 声
写到这里,关于如皋丝毯的前世今生、关于李玉坤大师传奇经历的讲述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大师前行的脚步却从来没有停歇。
可以说,李玉坤大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丝毯艺术。从年幼开始接触美术到后来的绘画经历,那些是为了丝毯艺术养精蓄锐;进入丝毯总厂到工厂私有化,他是如皋丝毯绝对的代表人物和领导者;从丝毯日渐式微到如今,他是丝毯艺术最后的守灵人。
相比起其他很多传承人,李大师除了从一而终的匠心之外,还多了一份儿不甘命运的倔强。正是这一份“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傲气和骨气,给了如皋丝毯不一样的气质!倘若您在看过文章之后愿意走进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必定能从丝毯作品一丝一缕的构图中听出作品内心的独白!
拥有李玉坤,是丝毯艺术最大的幸运!
纷扰的世界、浮躁的社会,或许是因为我们配不上丝毯艺术,才会最终失去她。这么说或许会有不少人反驳,在此表示歉意,但是笔者确实想对丝毯艺术说一声,“对不起,再见!”
倘若未来有一天,所有人都被一套文化和审美体系教化成了一模一样的个体时,希望会有人“一不小心”走进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随后惊呼一声,“原来我们的文明曾经如此的绚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