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三指诊病脉 ——记国家注册中医(专长)医师钱光华(第三章)
平生三指诊病脉
——记国家注册中医(专长)医师 钱光华
第 三 章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能看到新一天初升的太阳,也会是一种幸福,甚至过于奢侈。
很显然,十七岁时的钱光华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十七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钱光华被派去部队建设兵团江苏第四师造纸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知青生活。或许是因为父亲早逝,钱光华远比同龄人更成熟、也更能吃苦。
知青生活是真不轻松,但这个小伙子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每天早上五点,钱光华不用人喊,就主动从床上爬起来跟着抬砖头、抬泥土。吃完早饭他也不得歇,得编柳筐,下午是学习《毛泽东选集》的时间。
他是个勤劳的年轻人,才一年就从睡地铺的茅草棚搬进了自己亲手盖的红瓦房。因为表现突出,刚满十八岁的钱光华就被任命为运输班的班长。
一晃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稚气未脱的小班长已成为县城国营无线电厂的政工干部,二十八岁,正是人生黄金般的年龄。可天有不测风云,本该意气风发的钱光华却躺到了上海长征医院住院部肾病内科46床上。他面色苍白,双眼浮肿,无神的眼睛只剩下一条缝可以望见窗外。
“多囊肾,目前国内外没有好的办法治疗,等科学发达了就可以来换肾……”那个夏天,医生的话就像蚊子“嗡嗡”声一样一直在耳边聒噪,钱光华不想听,却不得不听。
确诊才半个月,钱光华怎么也不愿相信,自己真的遭了天降横祸,得了不治之症。要知道厂领导不久前才刚找他谈话,要委以重任的,人生的一道坦途瞬间就出现了一道跨不过的坎。
钱光华想不明白,自己真的没救了吗?
窗外国际饭店大楼上的大钟,秒针每转一下,钱光华的心就刺痛一次,这简直是人生的倒计时!他转过身,不想再看。
忽然,“当”的一声巨响,惊得颓丧的钱光华不由得转过头。这是凌晨五点报时的钟声,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瞬间朝霞满天,光明大放。明明阳光并不刺眼,钱光华却感动得流下泪来。多美啊,这轮高升的太阳;多美啊,这黑夜后的光明;多美呀,这崭新的一天!
透过那橘色晨曦,这个叫做光华的年轻人在窗前站成了一幅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不能再颓废下去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从沉思、从迷茫中醒来。
我要出院,我要自救。他只剩下这一个念头。
回到如皋,钱光华就翻起了那本《黄帝内经》。当年在农场担任制浆车间班长时,他在快要变成纸浆的废书堆里捡起了它,这在当时也许并不是多么宝贵的东西,钱光华却视为宝物。
也许是想到了自己曾当军医的父亲,又兴许是上天的安排,这本泛黄的《黄帝内经》就这样成了他的第一个老师,给他指明了一个坚定的方向,最终为他打通了一条活命的路。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运气学等皆源于这本书。
钱光华一口气通读了五遍。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门外汉,《黄帝内经》满篇艰涩的古文和深奥的专用术语,是钱光华自学路上的第一道坎。去找谁问?医生吗?可医生每天忙着治病救人,最多只能偶尔指点指点。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他只能自己去查资料,一遍一遍去翻书做笔记。
没人指导就把医院当学校,把医生当老师。当时正在中医院住院的钱光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每天忍痛跟着查房的医生,看医生如何望闻问切,如何对症下药。
“等他大一点我教他《黄帝内经》,可能是个学医的苗子。”母亲多次告诉他,当年父亲无意间说过这句话,这句话时不时地萦绕在钱光华的心头。
断了近三十年的医缘,谁也不敢相信在这个时候续上了。
“是父亲在天有灵!”钱光华轻轻擦拭着封面,虔诚地将《黄帝内经》紧贴胸口。
学医之路布满荆棘。常年的治疗已经让钱光华“面目全非”——不仅仅脸上憔悴不堪,更加严重的是面部浮肿导致的变形。这给他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双重打击,他甚至一度不敢出门,就连常去的附近的新华书店都没勇气走进去。
畏惧,是最大的敌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