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三指诊病脉 ——记国家注册中医(专长)医师钱光华(第四章)
平生三指诊病脉
——记国家注册中医(专长)医师 钱光华
第 四 章
那天夜里,钱光华睡得迷迷糊糊,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站在面前。他抬起头仔细端详:“你是……爸?”
5岁时父亲就离开了,尽管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早就已经模糊不清,但这么些年来那个陌生的父亲的样子又是那么的熟悉。
“爸,您怎么来了?”
父亲没有说话,指了指床头的《黄帝内经》,问:“这是怎么回事儿?”
钱光华不敢抬头,话说得断断续续:“爸,这实在是……看不懂!”
父亲慈眉善目:“爸爸荣获四等功的那个本子你还收着不是?”
父亲的发问倒是勾起了钱光华的回忆,那是一本印有毛主席、朱总司令画像,写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的笔记本。这本比自己还大一岁的本子,是父亲留下来的唯一的遗产,也成了全家的宝贵财富。
“妈妈应该告诉了你,爸爸是怎么得到这个本子的吧,那是爸爸在后方抢救抗美援朝伤员表现突出荣立四等功,部队医院奖给爸爸的。”
“爸,我知道的,妈妈说过,大哥也经常说,我们一家人都引以为自豪呢。”
“那就好啊,哎,爸爸早已经不能救人了……你要答应爸爸,代替爸爸去救更多的人。”
他当然想过每天泡在新华书店,身为中医的后代,骨子里对于中医的敏感和青睐与生俱来。但是自卑终究让他没有勇气迈出家门一步。
这并不能怪他,人性的弱点是最难克服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父亲看着他,有点心疼的样子,伸出手想要安抚一下,却僵在了半空。
“爸,我懂了。”
梦中,钱光华下定了决心;醒来,他就去了书店开始自学。
那个等在新华书店门口、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的“怪人”出现了,这是钱光华迈出家门的第一步,也是他走进中医的第一步。在那之后,他开始了一个人的中医苦旅。
也许是遗传自父亲对于医学的天赋和敏感,或者是父亲的英灵在一旁点拨,读到第六遍时,钱光华已完全消化吸收了这本《黄帝内经》。
此后,他又刻苦研读了《神农本草经》《千金方》《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等中医名典。全凭自学,其间艰难可想而知,钱光华却沉浸其间,甘之如饴。也是这一时期,他遇上了《三指禅》,遇上了医学大家周学霆,遇到了千古知音。
说来奇怪,自开始学中医后,钱光华的身体莫名其妙地渐渐好了起来。这时候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去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医知识。”
没有人支持,但也没有人反对。倔强的钱光华在1984年的9月走进了课堂。就这样边住院治疗边读书学习,终于在32岁那年顺利从上海中医药大学结业。钱光华记不清那些年自己咬牙坚持的艰辛,只记得那些年上海清冽的秋风,记得他熬过的夜,在自己身上扎过的针、尝过的药。
自学中医让钱光华看到了自救的曙光。从1987年—1993年,钱光华用7年的时间边学医边义诊。他自己给自己把脉、拟方,一次次地反复收存,论证处方和药效,他也一点点好起来,去书店查找资料再也不用戴口罩和围围巾了。
1993年,那是一个春天。一直寻找用简便有效技术治病救人的钱光华坐上了飞机,迫不及待地去北京拜师了。这回他拜的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国医,人称“京城第一针”的王文远。
钱光华深知纸上谈兵的肤浅,这一次北上,他下定决心要学得一门真正的中医技艺,真正造福一方百姓。正是这一份对患者的关心,催使他摘下围巾、放下包袱,全心全意地走进中医。
为什么一定要学平衡针灸?
面对老师的提问,钱光华的回答非常实在——“因为平衡针灸是最快、最明显的一种能够减缓患者症状的治疗技艺。”
他从来就是朴素而坚定的。
中医修行之路程,正如父亲在梦里告诉他的那样,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了心理准备的钱光华还算得上是应对自如。只是,所谓的穴位,即使有图片作为参照,却依旧抽象难懂,让人捉摸不透。
夜间休息,钱光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师傅传授的种种,他都烂熟于心,然而中医重在实操,读一读、背一背或可得之于心,但又岂能应之于手?
“不行,得找个患者试一试!”随即,他便敲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真是个空想主义者,患者不是试验品,谁会放任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来让你做试验呢?”自嘲之后,他朝里翻了个身,准备睡下。
突然间,他从床上一跃而起:“有了,有了!我自个儿不就是最好的试验品吗?”
说试就试,钱光华赶忙拿起针灸工具,毫不犹豫地扎了下去——嘶——书上说得果然不错,就是这个感觉……他乐开了花。
在那之后,学到的每一个穴位他几乎都要亲自尝试,就算失误弄伤自己,他依旧乐此不疲。每扎一针,他就会提笔在书本上对应位置补充上自己的真切感受,这些于他而言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钱光华,你是不是拿自己做试验了?”师傅看着他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神色严肃地问道。
钱光华看着师傅,不敢作声,微微点头。
苦心人,天不负,钱光华终于学成归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