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者,心之信仰
信者,心之信仰
张源源
桑吉奶奶说:“雪,是埋不住人的!人嘛,就是要靠气息,有的时候人走了,气息还在,你就会觉得,这个人还在这里一样。”
这是看完电影《信者》最直抵我内心的一段话。这是一部旋律动人、景色宜人、故事感人的暖心之作。电影中藏族同胞们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纯粹的生命信仰,足以让我们放下心中的烦恼,重新审视当下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当电影镜头舒缓地铺开时,大片草原来到眼前。草绿绿的,花艳艳的,风吹得很远;圆圆的太阳,天边游走着;鸟儿欢快地翱翔着,牛羊悠闲地甩着尾巴。牦牛身上黑色的鬃毛,是黄昏里长出的另一种草,顽强,坚韧。暮霭起了,渐渐吞没了草,吞没了花,吞没了牛羊,吞没了房屋,也吞没了守望的人。天边成了黑沉沉的遥望,星星在头顶闪烁着,像一盏盏人间灯火。
这样的画面容易让人想到灵魂,草原的灵魂,牛羊的灵魂,人的灵魂。灵魂是很玄的东西,说梦想更现实一些。谁生来没有梦想?电影主人翁尼玛央珍,穿梭在滂沱的大雨中、无边的旷野中,在冰天雪地中,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独行的身影,更是一份独自坚守的灵魂。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畏艰险,不仅是为了送“信”,更是将自己心中的信仰传递。当收件人接过信时,尼码央珍脸上露出的笑容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满足。那一刻,你能感受到,一种幸福的暖流自然地在每一位观影人心中流淌、传递......
尼玛央珍跨着绿色邮包走在大草原上,邮包里一封封信件,成为了藏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影片中小女孩梅朵的父母外出务工,但其父母临走前告诉梅朵,只要写满100封信,爸爸妈妈就能回来。于是小女孩坚持不懈地写信。第一次看到尼妈央珍,她从独木桥上飞奔而来,满怀希望地把信交给邮递员,却因为地址错误收到了尼玛央珍带来的退信,小女孩失望地大哭着说:“你是个假的邮递员”。后来尼玛央珍来到梅朵的学校,看到课后梅朵十分用心的在为风筝画翅膀,因为老师课上讲,风筝是纸鸟;再后来尼玛央珍从老所长那里得知真相,多少年来梅朵父母早已音信皆无,所以老所长就把她每次给爸妈的信偷偷藏了起来。尼玛央珍突然深深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在小女孩心中,她不只是一个送信的邮递员,更承载了小女孩内心对亲情的殷切期盼与寄托。
当尼玛央珍带着彩色的纸鸟(风筝)从远处走来时,梅朵的眼睛里充满了意外与欣喜。尼玛央珍将梅朵的信粘贴在风筝上,风筝在空中展翅高飞,梅朵在草原上尽情地奔跑着。阳光下,尼玛央珍舒心的笑着,像梦想守护者一般,熠熠生辉。
邮差大哥多吉朴实的话语也让人印象深刻:“时间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要是想着它,就会过得很慢;如果你不想它,一天跟一辈子没什么区别。每次遇到困难,就会捡一块石头,困难越大捡的石头越大,然后把石头扔到河里,无论多么大的石头,河水总会把它变成泥沙。”
尼玛央珍负责的两个村的山路都崎岖难行,她只能背着沉重的邮包徒步、挨家挨户送信。她走过泥泞的小路,跨过皑皑的雪山。人生第一次尝试溜索道,第一次遭遇泥石流;目睹了死亡,她动摇过也退缩过,但最终她还是坚守了下来,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人这一辈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困难总是接连不断的,大到突如其来的变故,小到鸡毛蒜皮的琐事。因为年轻,我们总是习惯把每一次困难都当成是生活的苦楚、命运的不公。只有当数年后回首往事,才会发现那些曾经的困难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犯了错遇到困难,我们记录下来,认真总结,及时止损,积极改正,做到相同类型的错误坚决不犯第二遍。当我们在经历困难,面对人生低谷时,更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不能片面以别人的评价和事情的结果来衡量自己,只要心中有信仰,那么与困难共渡的过程中也能活出自己的价值。困难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被困其中,而要生长出正视它、战胜它的信仰之力。
一路带有仪式感的送信之旅,也让我读懂了邮递员尼玛央珍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她是怎么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并不是单纯靠着意志力,而是心中的那份信仰。
之前有朋友曾问我:你的信仰是什么?我难以回答,我只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什么——每个人的价值不是他自己获得了多少物质财富,做多大的官来决定的,而是能别人带来多少帮助,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今天看了《信者》这部电影,我似乎明白了信仰的内涵:就是把自己的信念付诸实践,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努力、去接近自己的理想信念,这就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