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序
《传承者》序
丁 捷
传承,从来都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存在;传承者,背对潮流,特立独行,在固执而寂寞的行走中,苍老着青春,燃烧了韶华,却难得有人为之喝彩。只有岁月历练者,跋涉了桑田,阅尽了沧海,才能拨开世俗的厚尘,顿悟并发掘其中的奇巧与光芒。这也是我读了《传承者》掩卷后发出的第一声感慨。
如皋,我沉甸甸的故乡,她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就超过了2500年,这份崇文尚教的厚土,所积淀的人文营养无比丰富。许多事物,因传承而有价值,逐渐成为人类所共享的财富。其中不少,我自年幼时便可如数家珍:丝毯、风筝、香袋、盆景,它们每一个都是编织我们那一代人童年美好的针线。可惜,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汇入大同的潮流。追新逐异,成为其后数代人的生活趣求,能在乎这些传统美物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每每想起这些,我都有揪心之痛惜。在这样的情况下,听说家乡好友季健先生,带领自己的徒弟,一直在搜集和传扬这些遗产,感到非常欣慰。今日得知他的汗水已有结晶,成果成著。当幸得此书,忍不住细细捧读。
以新书开篇的丝毯纪实为例。丝毯自汉唐而来,消失于清朝覆灭之际。上世纪七十年代,如皋的匠人们根据史载和极其有限的传物,将其工艺重新复苏。作者多次拜访传承人李玉坤大师,事无巨细地记录下工艺复兴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采访报告的详实,配合上小说创作的经验,跨越了五十年的丝毯复兴之路,被赋予了演义一般的传奇色彩。在纪实的基础上,文学性、可读性大大增强。不难看到,书里每一项传承的前世今生,都像是一扇时空的窗户,连通着现在和过去,让我们的认知和感受,得以管中窥豹地从模糊到熟悉、从好奇到热爱。这是传承的魅力,也离不开文字的美丽,是作者真诚与才华的表达。
一部能感动人、启发人的好作品,一定预先有写作人明晰的理性设计和强烈的情感带入。听说为了周到采访,和获取更多的一手资料,作者沿着丝毯之路,走遍如皋内外的“丝毯之路”、“求医之路”、“寻花之路”、“问香之路”;每次完成一个历经曲折的采访之后,回到家都会一边和家人描述一边感慨落泪,传承者的艰辛、传承者的无助,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自己。而规划这部作品的体例,提炼传承者的品格与才情,是在许多夜深人静的夜晚到凌晨这段时间完成的,这样才能跳出喧闹庸常的世界,以及小我的思想局限,进入一种科学理性的境界。这才使得,如此强的共情并通达的力量,终于化作了笔下铿锵有力的文字。
我想,这本书,应该首先让传承者们读一读。让他们知晓,自己不是在黑暗中形单影只的独行侠。这本书,应该让年长者读一读,让他们回味,那些午夜梦回的童年记忆中的风物,有人替他们铭记着。当然,最应该看一看这本书的,是当代的青少年,因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他们是主力军,更是胜负手——梁启超先生有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前些时候关于“后浪”的一段讲演,让大批中老年人,开始放下陈见、减轻担忧,正面认识新一代年轻人。他们自信、坚强、无拘无束,身着民族服饰,在全世界的舞台上、街巷中,尽情地展现我中华儿女的风采;他们活泼、开朗、朝气蓬勃,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在科学技术、文化历史等领域不断攻坚;他们爱国尊先,保持着坚定不移的思想,代表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发出独立自强之声……他们已经渐渐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主心骨。我相信,当年轻人开始关注传承,传承事业本身就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新鲜血液。
少年辈出谓之华夏,青年壮志可以中国。传承伟哉!期待晚辈后生,继往开来;愿我泱泱中华,万古长青。
关乎传承,关乎未来,感慨万千。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