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系在杏花梢 ——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氏风筝传承人单锋(第四章)
风筝系在杏花梢
——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氏风筝传承人 单 锋
作者: 季健 黄赟
第 四 章
石维林的死讯传来之际,郭文和正在摆弄一张破旧的风筝。
已经有些年没有去石家学艺了,一方面是因为石家的风筝技艺已经被他消化吸收,石维林着实没有什么好再教他的了;另一方面,如同石紫绶一样,石维林染上了毒瘾,每每有点收入就拿去吸食吗啡——作为徒弟的郭文和多次劝诫无果,只得离开了自己敬爱了半生的师傅。
随后不久,日寇入侵苏北,所到之处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百姓连度日都成了难事,上哪儿去找玩儿风筝绢灯的人呢?石维林常年的毒瘾使他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几乎完全断掉了收入来源,一家四口,日食艰难。
两个孩子偶尔在父亲的要求下去邻里讨要一些铜钞买烧饼充饥,郭文和知晓后也想办法多少暗中接济。可是那个年代,自家也是泥菩萨过江,纵使有心也苦于囊中羞涩,只得看着恩师和师母二人因贫困离世。
弥留之际,看着尚未懂事的两个孩子,石维林想起了父亲,“爹,您两个孙儿都不会风筝……”
还好,那一跪,我受了……
郭文和向着石家方向下跪磕头,那张破风筝躺在一旁,静静地陪着他——这风筝正是当日为师傅试飞的“老鹰”,它有名字了,叫“老鹰磨云”!
“你可知道,要是没有石家,就没有我郭文和,也没有你……”
郭文和一边轻抚着风筝,一边喃喃自语,“石家的风筝,算是断了线了……”
“爹,这风筝不是好好儿的吗?”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传来,是自己的小儿子郭承恺。小孩儿蹲下身子撵起地上的线儿,“爹,您看,线没断呀,承恺给爹捡起来了!”
看着小儿子手上的老鹰磨云,郭文和陷入了沉思。石家风筝的血脉没有续上,但是自己作为弟子,虽是外姓但是得到了石维林的倾囊相授,石家风筝的文脉本身并没有消失,就在自己的身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中华文脉代代相传,靠的不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吗?
或者我们有血缘关系,都是炎黄子孙!
郭文和看着自己的儿子,笑了起来,“承恺说得对,没断!”
“去,把你大哥也喊来。”郭文和轻抚着风筝,看着小儿子跑开的背影,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承毅、承恺,跪下!”
两个小孩儿有点莫名其妙,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一边互相看着,一边偷偷打量起父亲。还好,父亲脸上并没有什么愠色,反倒是一副轻松的样子。
两个孩子扑通跪下,对着风筝磕了三个响头。
“从今天开始,爸爸教你们做风筝!”
下这个决定,郭文和知道是早晚的事情,之所以今天就定下来,可能是想给石维林在天之灵留个念想吧。
两个孩子欢呼雀跃,这么些年的耳濡目染,可以说从兄弟俩记事儿开始,父亲就一直和风筝打着交道——而且在他们未来所有关于父亲的记忆中,风筝依旧不曾缺席!
每一个男孩子,小时候都是崇拜自己的父亲的!父亲的样子就是自己梦想变成的样子,父亲把玩的物件儿那自然是这个世界上最酷的物件儿了!得益于郭文和对于风筝的痴迷,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风筝在两个孩子心中的形象已经被塑造得既丰满又高大。
郭文和取来两张风筝,兄弟二人一人一个,“拿去玩儿吧,这次你们自己来飞,爸爸看看,你们自己能飞多高?”
两个孩子如获至宝,也顾不得什么家规礼仪,跳起来抢过父亲手中的风筝,比赛似的往外跑去。
郭文和笑起来,两个小子完全没有做好成为接班人的心理准备,这一点他心里清楚。且就当做是边玩边学吧,传承这东西,干嘛搞得那么严肃呢?
虽然跌跌撞撞,两张风筝好歹还是飞起来了,两个人较劲儿一般地谁也没有向父亲求助,倒是渐渐掌握了些放飞的皮毛。
“别一直跑,拉一下松一段儿……”郭文和站在门前,时不时喊上一句,纠正他们的错误,更多的时候还是让他们自由发挥。
一如他的风筝哲学——骨架搭建好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要自由发挥、不断创新,有时候甚至连约定俗成的骨架都可以修改完善。
永远只是做别人做过的东西,风筝就没有办法真正地飞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