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系在杏花梢 ——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氏风筝传承人单锋(第五章)
风筝系在杏花梢
——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氏风筝传承人 单 锋
作者: 季健 黄赟
第 五 章
东皋今年的冬天,冷得异常!
郭文和把被风吹开的门又掩了掩,被冻得通红的双手早已经没了知觉,“这天虽冷,好在晚风吹得刚好,还是可以试飞的。”
“爸,您就听咱们劝,去休息吧!”说话的是小儿子郭承恺,“咱们三个人,您还不放心吗?”
身旁大儿子郭承毅和儿媳单锋点头附和,手上的活儿却没有停下来。
四个人已经在灯光中忙碌了四五个小时了,手边点了两根蜡烛,不为照明而是多少暖和点儿。
郭文和自然放心三个小辈儿,论技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们的了,“但是,你们还需要继续学习!”这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期待和要求,“虽然风筝的技艺你们算得上炉火纯青,但是距离成功还差得远!”
差在哪里?他没有明说,只是看着墙头挂着的“老鹰磨云”沉思起来。
“爸,这张板鹞做好了,您看现在是不是……”
郭文和摆了摆手打断他,打开屋子的大门。外头的寒气裹挟着几片雪花涌进屋子,四人冷不丁哆嗦了几下。
“爸,我去吧。”
郭文和依旧摆了摆手,作为廊坊风筝大赛南通队伍的主要参赛方,他们这一次制作的风筝意义重大,代表了整个南通手艺人的颜面,他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老先生将衣领立了起来,尽量盖住已经冻得微红的面颊,搓了搓泛紫的双手,义无反顾走进了大雪中。
说至此处,请允许笔者添上几笔“题外话”。
中国四大风筝有四大产地,分别是江苏南通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南通风筝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与北方的造型风筝分为南北两派。
“筝”字的含义,本就是其声如筝!
南通风筝属于南派风筝的一种,以其形同门板而得名,以巨大、彩画、布满哨子、音色洪亮而成特色。而南通板鹞算得上是最好的贯彻“弦响碧空”特点的风筝了。由于哨口板鹞制作工艺复杂,难度高,造价高昂,又因为板鹞的重量较大,放飞要有一定的技能、体力和较大风力。
即使外头飘着鹅毛大雪,郭文和依旧执意走到室外,原因就是为了试一试今晚的风,够不够托得起沉重的板鹞。
老爷子没有戴手套,常年做手工而略显粗糙的手在寒风中,虽在瑟瑟发抖,却显得苍劲有力。几片雪花落在上面,化作晶莹的水珠,静静地陪着他在雪夜中矗立,感受着风的力量。
郭承毅没有说话,静静地站在门口看着雪中的父亲。不是不心疼,怎么会不心疼呢?只是感受自然的过程打扰不得,相比起语言的关怀,父亲现在更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
“嗯,刚刚好!”
郭承毅跑上前去,将老父亲的手握在手心,拼命哈气,“行了,爸,接下来交给我们,啊!”
说完,他扭过头对着屋内喊道,“承恺、弟妹,快来扶爸进去!”
端着瓷杯,里头是儿媳刚给泡好的龙井,郭文和抿上一口,看着外头忙活的孩子们,眯上眼睛笑了起来。
多少个夜晚,两代人从屋里忙到屋外,只为了捣腾出哪怕一张漂亮的风筝。参加比赛在此刻仿佛只是一个幌子,一家人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儿本身才是难能可贵!
慢慢的,子女们接手了大部分的活儿,郭文和终于可以躺在摇椅上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他们忙碌,慢慢阖上眼睛睡了过去。
睡梦里,“郭氏风筝”真的长出了翅膀,越飞越高,飞到繁华的美利坚、飞到优雅的英格兰,也飞到了浪漫的法兰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