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系在杏花梢 ——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氏风筝传承人单锋 第十章(完)
风筝系在杏花梢
——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氏风筝传承人 单 锋
作者: 季健 黄赟
第 十 章
是呀,能怎么着呢?
郭承恺老师为笔者一行人开了门,引进屋子。
刚刚拆迁搬进新房,两套三居室的,上下楼,宽敞!
“你说咱们俩能不能歇息呢?”他笑了起来。步入老年,拥有两套房产,每个月也有保障生活的收入,是该歇息了!
但是,笔者看到的却是装了满满一屋子的手工玩意儿——不只是风筝!
单锋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就是闲不下来!”
风筝这门手艺,有人继承吗?
“只要是想学的,可以来呀!”夫妻俩异口同声,就像是当年郭文和老先生说的那样,没有设什么门槛儿,什么外姓不外姓的,有教无类。
只是,真的鲜有有意传承这门手艺的人出现。
“手工艺品全部都会死掉。”郭承恺老师这句话说得直接,想必是已经思忖良久了,“手工匠人,可能以后也就没了。”说完,他举起茶杯,僵在唇边没有喝上那一口。
当年开的工作室和工厂,现在已经关闭了。两位风筝的放飞人,如今却发现风筝的线可能就要断了,断了也就续不上去了!
工厂关门的原因有很多!
订单不稳定,不仅仅是国内,全世界还有闲情逸致玩风筝的人还能有多少呢?工人难养,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入职门槛又相对较高,留不住人又招不到人!天气影响,风筝本身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行当,可不仅仅是放飞这一个步骤!
诸如此类的原因,成了限制风筝发展的枷锁。如今再去公园广场,即使还零星有几个人在放风筝,多数也是机器制作的卡通简易版风筝,每张二十元,再贵就卖不出去了……
同样是风筝,一个是玩具一个是艺术,手工匠人们必定不会允许自己的手上生产出低劣的作品。所以,风筝这条路越来越窄,除了作为参加各个比赛的参赛作品之外,似乎再也难有其他合适的用途。
变通也不是没有。
当年石紫绶大师除了风筝一绝之外,还有一门拿手绝活儿,那便是绢灯!
郭单夫妇也做灯,特别是正月十五的灯。基本上年中以前就要开始准备下一年的灯,与风筝一样,夫妻二人齐上阵。
手工的活计多少是融会贯通的,多年的风筝经验使得二人即使换了领域依旧可以如鱼得水。
去年,二人忙活了数个月,制作了数百个灯,老鼠的、兔子的造型,满满当当挂了一整个车库。初见成品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它们勾进回忆当中去——最传统的工艺,发挥到了极致便是最精致的艺术!
笔者问过,价格不菲,但是为了那一份感动,为了再做一回孩子,相信大多数人愿意破费这么一次。
夫妻两人信心满满,可是……
疫情突如其来,使得直到现在,它们依旧挂在车库中,一个挨着一个……采访是在今年的夏天,疫情刚刚得到控制。笔者弯着腰在一屋子的绢灯里面穿行,除了心疼和可惜,真的说不出其他什么话了。
连安慰的话都说不出来,哪有什么“留到明年再卖”呀?老鼠的造型呀,下一次拿去市场就得是十二年之后了——一个轮回,人生有多少个十二年?何况是鬓角泛白的他们呢?
“没事儿!”
他们依旧是保持了乐观的态度。风筝能不能飞得起来,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没了风,咱就不飞了呗!或许这就是风筝匠人的豁达,放飞风筝本就是和老天爷一起玩的游戏,这让他们有了一种旁人难以体会到的信仰。那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浪漫——有时候,相信缘份是一件挺幸运和幸福的事情!
或许正是这样的情怀和胸襟,造就了风筝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吧。
难得,风筝可能不算美好的结局,因为他们的豁达显得别有韵味。
毕竟即使线断了,风筝也是越飞越高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