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陀螺
那时的陀螺
刘正林
小的时候,我很喜爱陀螺。初时,缠住父亲,削了个粗糙的陀螺,我连蹦带跳,挨家挨户找小伙伴们炫耀了好半天。后来,条件改善,我“忍饥挨饿”,积攒了好些天的馒头干,在学校门口小贩那里换了个精美的陀螺。
同学们喜欢带陀螺到学校,下课铃一响,大家便飞奔向还是泥地的操场,抽起陀螺,“啪啪啪”的鞭子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陀螺的旋转就似我们的心在飞扬。一段时间后,老师下令不准带陀螺到学校,说是鞭子容易抽到人,我们几个玩伴就时常去离家很近的粮站水泥地上比赛抽陀螺。开始是比谁抽的时间长,后来则是用红砖划几个差不多大的圆圈,比谁的陀螺在圈里转的时间长,那个不大的圈圈儿,那个旋转的陀螺,就成了大家的聚焦点。五年级及整个初中,许是学业任务加重了,抽陀螺也就很少了,但陀螺带给我的快乐已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想起,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轻笑一声。
与同事、同伴们交流发现,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大都对陀螺有很深的记忆。那时,物质贫瘠,娱乐匮乏,抽陀螺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之一。它丰富了我们的童年,让我们的生活不再枯燥,不再乏味。抽陀螺承载了我们这代人儿时的欢声笑语,也是我们记忆深处一朵美丽的浪花。
十多年前,儿子尚小,不太爱动。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我就决定教他抽陀螺。在居住小区的广场上,我重拾起儿时的技艺,缠住鞭绳、轻按地上、快速一拉、不断抽打,陀螺好似加了油的马达,不停旋转起来。儿子一瞧,来了兴致,抢过陀螺、鞭子,笨拙地学了起来。不一会儿,也就基本掌握了技巧,开心地抽玩起来。看着他那活蹦乱跳的样子,我会心地笑了。可没几天,他就不愿意玩了。问其原因,他开始一直说“不高兴”,后来干脆怼我“这东西,现在都没同学玩”。
我一阵愕然,但静下心来,细细一想,很快也就释然了。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我们当年相比,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我们还些许要为温饱发愁,多少要干一些重体力农活。现在的孩子,不光没体验,即便和他们说了,也大多半信半疑:“啥,还有吃不饱的时候?”,直以为你在骗他。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孩子们的世界,已经与我们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了。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娱乐活动花样翻新,哪是我们当年的一个陀螺可以相比?只要能培养他们一颗积极的心,其他就不过多干涉,顺其自然吧。
前几日,清晨散步途经护城河旁靖海门时,几声清脆的“啪啪”声传入耳中。循声望去,迎着朝阳,巍巍城墙下,一位身手矫健的老者正在专注地抽玩一个硕大的陀螺。凝望着那不停旋转的陀螺,许久,我心中忽然生出一种感觉:我们的人生,与这陀螺竟有几分相似。
陀螺能不停旋转,鞭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给予陀螺的,则是持续的推动力。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时时处处于机遇、挑战。如果我们能找准自己的方向,把握人生的定力,时常内生驱力,外借风力,无论是少年时的学业压力,青年时的事业压力,中年时的家庭压力,老了时的健康压力,其实啥都算不上阻挡我们幸福人生的阻力。只要我们把良性压力及时转化为奋进动力,那就如吃了蜜饯,会给我们带来持续的愉悦与欢乐。
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无论你是谁,走到了哪个阶段,也不管有没有各种压力在旁鞭策,只要我们随时准备像陀螺一样快乐的旋转,甚或吟唱起欢快的小曲,那我们的舞台就一定会更绚烂。在风起的日子翩翩起舞,在下雨的时候优雅撑伞,既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尊重。
陀螺依旧在不停地旋转,有时在地面,有时在脑海。陀螺带给我的那份快乐,似醇香老酒,缓缓释放着绵长的甘甜,从童年,直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