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让期待变成⾃觉——孙建华

季健3年前 (2022-08-02)散文随笔2693


让期待变成⾃觉 

孙建华

正值⾖蔻年华的南通⼥孩景⾬酥撰写的《我期待什么样的⽗ ⺟》付梓成书了。这是⼀部饱蘸真情、独具⻅地⼜催⼈换位思考 的新品⼒作。

在这本书⾥读到了“新⻆度”。⻆度有多种多样。从⽣物的⻆ 度看,有⻓少之分。⽗⺟是⻓辈,孩⼦是⼩辈,⼩辈尊重⻓辈乃 传统美德,但⻓辈亦不能总是以“不听⽼⼈⾔吃苦在眼前”俗语来 空洞说教倚⽼卖⽼。依⽣物进化⽽论,⼈类⼤脑会变得越来越聪 明,所以说⻓辈对⼩辈的智慧能⼒不可⼩觑也不可随意断⾔。从 物理的⻆度看,⽗⺟身⾼体⼤,孩⼦相对矮⼩,双⽅⼒量对⽐有 强弱,⽽能量对⽐则不然。看似⽗⺟阅历丰富,殊不知这是⼀个 知识更新裂变的时代,孩⼦从多⽅⾯吸纳的新知识新能量有很多 已达到或超过了⽗⺟,⽗⺟依此对孩⼦有时也须“礼贤下⼠”。从 数学的⻆度看,⻆有锐⻆、钝⻆和平⻆之分。⽗⺟往往⽤俯视的 锐⻆居⾼临下看⾃⼰的孩⼦,孩⼦则⽤仰视的钝⻆看⽗⺟。这种 主从关系按传统伦理讲是⼀种正常现象,⽽⽤平⻆来互看对⽅, 以平起平坐的姿态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做“我期待倾听我⼼声 的⽗⺟”,或许⽅能维系真正的感情和亲情。 

在这本书⾥读到了“新维度”。当今⽗⺟对⼦⼥的成⻓教育⽐ 以往要超乎寻常的重视,这⽆可厚⾮,因为竞争让⽗⺟感到压⼒ 重重,但这种压⼒不宜再传导⾄孩⼦身上。⽗⺟往往为了不输在 起跑线上,常常“供给”⾜够多的“兴趣班”等资源填满课余空间,但这⼤多不是建⽴在孩⼦的有效“需求”上。正如书中所⾔“没有 兴趣,哪来的爱好”,反之则会让孩⼦的压⼒不堪重负。孩⼦需 要的是⽗⺟给予更多适合孩⼦⾃身成⻓的多维时空。⼀个健康向 上的孩⼦仅仅有家庭与学校的两点⼀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 多⾃由的时空、想象的时空和选择的时空。历数世界贤达名⼈: 如果伽利略年幼时没有时间在苹果树下观察再到⽐萨斜塔做苹 果⾃上⽽下落地的实验,哪有⾃由落体定律的发现;如果爱因斯 坦少年时未开动脑筋怀疑欧⼏⾥德定律,也许就不会有震惊世界 的相对论;如果⼩时候被讥讽为“⽩痴”的毕加索缺少在梦想天地 ⾥的遨游,或许⾄今尚未有印象派画作的问世……古今中外,凡 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这本书⾥读到了“新温度”。⽗⺟爱孩⼦是天性使然,但怎 么爱孩⼦却是需要⽗⺟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学问。爱的过热, 宠爱会变为溺爱;爱的过冷,感情会变得疏远。这种恰当的“温 度”如何把握调节好,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答卷。孩⼦需要陪 伴的⽗⺟。这种陪伴不是随时随地的,⽽是从⼀些⼩事做起。⽐ 如:⼀起去参观⼀次博物馆,在陪伴中了解更多的⼈⽂科技历史; ⼀起去逛⼀次花⻦市场,在陪伴中体验⼈与⾃然的和谐相处;⼀ 起做⼀次志愿者,在陪伴中践⾏起善念⾏善事的公益理念,等等。 孩⼦需要⿎励的⽗⺟。孩⼦在成⻓过程中总会不断进步,也难免 会有⼀些缺点和过错,孩⼦们需要容错和适时⿎励的⽗⺟。成年 ⼈在⼯作中尚有多种激励机制,更何况是孩⼦们呢。孩⼦从⿎励和赏识的环境中会汲取很多正能量。孩⼦需要以身作则的⽗⺟。 ⼈们常说,⽗⺟是孩⼦的第⼀个⽼师,表率的作⽤是⽆穷的。以 身作则,是润物细⽆声,是从⽣活中的点滴做起。优秀的⽗⺟总 是⽤⾏动告诉孩⼦如何做好每⼀件事,让孩⼦在潜移默化中快乐 ⽽健康的成⻓。 

天下第⼀等好事还是读书。读⼀读《我期待什么样的⽗⺟》, 让普天下的⽗⺟⾃觉成为孩⼦们⼼⽬中期待的好⽗⺟!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40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芦苇花开

芦苇花开

芦苇花开戴林萍我本不想写它,因为我们农村到处都能见到它。大河小河边,沟沟塘塘边,甚至灌溉渠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每天我从二案到石庄,能走小路绝不走大路。因为我讨厌大路的喧嚣,喜欢小路上不经意闪现的美景。所以我是朝也看它,暮也看它,朝朝暮暮都看...

回娘家

回娘家

回娘家曹继红正月初二,回娘家。这是老家传统的年俗,是出嫁前妈妈的叮嘱。女人这辈子亏欠的就是娘家,嫁人后,就不在妈妈家过年了,大年初一,按照习俗,是要在婆家的,初二则是嫁出去的姑娘收拾收拾回娘家的日子,也是丈母娘迎接女婿的日子。结婚20多年了...

校  魂

校 魂

校  魂郝 然一九九一年春天,年轻的我调任周村小学校长。周村小学总共二百多名学生,教职工连我算上不到十人。虽然教学条件艰苦了点,教学人手少了点,可是我很满足,精神饱满,工作起来丝毫不觉得累。顾名思义,周村小学就位于周村,座落在村子...

淘书乐

淘书乐

淘 书 乐季健逛商场是一种乐趣,逛风景也是一种乐趣,而我觉得逛书店乐趣无穷。小时候,买不起新书,只能到图书馆去借阅。逢周日,早早去新华书店看“白大”(方言,免费的意思)书,一坐半天。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每周去看一部分。有些书甚至还没看完,下次...

小满游白蒲——“印象白蒲”主题征文

小满游白蒲——“印象白蒲”主题征文

小满游白蒲如皋市实验小学邹健美雉水皋地之南,有一个衔草结名的古镇,叫白蒲,李太白的白,“细雨绿菖蒲”的蒲。境内有一河三桥、一街十巷之胜概,有纸砚笔墨之气。通扬古盐运河,如一大缸墨,文气华滋,所以白蒲代代出文人,有“通如文风,莫盛于蒲”之说。...

爱在白蒲

爱在白蒲

爱在白蒲倪爱娟初夏时节,慕名初游白蒲,慕的就是“教育大镇”“教育之乡”。从古至今,有不少的人文墨客都与白蒲有着紧密的联系。光绪年间,白蒲初级小学堂设立;1949年,在白蒲小学“南校”创办了第一个公立幼儿园,与共和国同龄;1950年创办苏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