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眼神——张玉兰
妈妈的眼神
张玉兰
我九岁时,妈妈剪花样,手把手教我学剌绣,因为妈妈也是九岁开始学剌绣,十五岁就学会了剪各种花样和刺绣工艺,并且以她的作品作为自己的事业,负责全家五口人的生活。
记得当年妈妈天天逼着我学剌绣,但是,我不愿意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因为到了我该上学的那个年龄,上学的女孩也有了,我也要求上学。可是又不敢违背家庭的意愿。这也是当年的社会风气,女孩子要坐绣房,男孩子上学读书。
从童年到少年,也许很快会在我的这种虚幻中度过,该上学了,看到别的孩子背起书包,那股兴奋劲,别提有多神气,作为我本人来说,因为当时还处于无主权的情况下,再看看妈妈那个无奈的眼神,只好将自己的希望转换为羡慕那些背着书包上学放
(上图是妈妈剪的花样,我十三岁绣的枕花)
学的同龄孩子们了。于是,当时妈妈的眼神,忧虑、遗憾、期待,多于平静。很多的时候妈妈出现伤心的样子,从她的叹息中,她的眼神告诉我:生在那个封建社会的女子,确实很累,任凭女性用耗尽生命力的方式,对付一个强大的社会势力,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女人总是给男人当蚂蚁一样踩在脚下,她们拼命挣扎,可是怎么也敌不过现实。
我的童年时期,多半的时间是在“明窗净几”的绣花房里和田间度过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时的妈妈看到我在偷偷学文化时,从妈妈的眼神里,能看出她那少有的兴奋感,在他们尝到当年生活艰辛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儿女们的身上,也希望自己的儿女读书,能成龙、成凤。不再像他们那代人受苦受难。有了知识,才是走向新生活的最基本。因为父母都懂得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读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说法影响了几代人。妈妈也心疼我,当她看到这个频频向学校张望、羡慕别的孩子背书包上学校的女儿在家(偷学了小学的1—5年级的全课程)。转眼间站在了青年入口处了,该怎么办?当妈妈蓦然回首,才发觉,女儿丢失了最宝贵的是时光。于是妈妈冲破种种阻力,又把我送进了学校。进校后,妈妈常说起古人的“悬梁刺股”读书的故事给我们听,以之鼓励我们好好学习。
今天的我们,回想曾经走过的路程,有悲也有喜,昨天努力的学习,不断的向前,只为今天的这一旅程打下基础,你拼搏了,付出了,便会有硕果。
所以我陪妈妈生活了大半辈子,她的眼神是我前行的方向盘。我们只要按照她指引的方向走,就不会有多少偏差。
当然,这是对我们几个子女而言,日常生活中,妈妈多数出现的是:那慈爱、无奈和疲惫的眼神关注这个世界。有时不知她在想什么?她常常低头凝眸,像在默默沉思着什么重大问题,一点不为我们的笑声或喊声所打动。从我们懂事之后,我认为,如果没有妈妈那威严的眼神和正能量的“家风”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有了这个“家风”就有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妈妈也识几个字,上过古学堂。相当于我们的小学生)
小的时候我好胜心很强,妈妈是我的榜样,我默默地下过决心:要像妈妈那样什么花样都会绣,什么衣服都会做、会裁剪。将来我也要跟妈妈一样善于动脑筋、灵巧、能干。谁知,待我长大后,我的思路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想不再是坐绣房了,而是要出去上学和工作。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甚至想走遍全国万水千山。不过,这些的想法,觉得是梦想,在无法辩别真像的情况下,我把梦想告诉了妈妈。因为妈妈很有权威性(当过村妇女主任,帮助过游击队员藏身打敌人)
这时妈妈带着深不可测而又充满希望的眼神对我说了一句:“好呀,现在时代不同啦,你有这个想法好,应该这么做”我傻笑了一阵子。因为我明知这幻想是“天马行空”,但我又觉得这不是幼稚,妈妈又说:“你别呆笑呀,有决心就要有行动去努力!”
当时我想,这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一种童心的向往,也许将来有一天,通过努力和追求会达到我的目标。
作为我们自己来说,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成年阶段,知识的增长以及对社会的初步了解,也慢慢懂得了一些浅易的道理,为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自已做过很大的努力。希望自己能有个好前途,找个好工作。理解了妈妈的眼神:那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渐臻佳境,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洒下最美丽的那一笔色彩。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前进路上的人们机遇都是均等的。大自然因为色彩而美丽:黄、橙、红、绿、青、蓝、紫,渲染出多彩的世界;如果我们没有拼搏和开拓,哪里还有成功之说。
所以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道,必须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前行。在前行中,若遇到困难,一定要越过障碍挺胸前进,用心灵之剪,在这条人生之路上,裁剪出一条宽广而幸福的大道。
进了学校。经历了多少年的苦读,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参加了工作之后又想不能满足于现状,人生有学不完的东西,此时妈妈的眼神又像试卷一样在我面前晃动:“我给了你们的机会,这就要考量着你们如何实现理想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了?”我用行动回答了妈妈:“请妈妈放心,我也懂得了自身的追求,我会去规划自己的未来,我会去追求一些切合实际的人生观,也会为此而去付出。最终交给了父母一个满意的答卷。
老家
“我们姐弟妹四个,在这座农村草房的穷家里成长、上学、工作。现在就有了:“一个是,医院主任医师兼职教授;两个是医院检验师和一个作家;一个部队军校团职干部、高级工程师。(因公牺牲)而我们的后代又更上了一层,有:部队大学,正团。有中国青年设计专家、中国青年设计领袖、书法家(中央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副院长)有钢琴家、中、奥音乐文化大使、萨尔茨堡旅游大使 。这都是从这个农村穷家走出来的后代。我们的根就是 在这里。
妈妈是我们的好老师,在那个初春的季节,九十一岁的妈妈永远离开了我们。走时没有留下离去的遗憾。她高兴地说:“我很放心,你们各人都有很好的事业,希望你们认真做好工作。”
我们也向妈妈许下过若言:“请妈妈放心,我们都向你保证过:决不会在鲜花和荆棘中迷失方向,因为时刻有你期望的眼神在关注着我们。我们并将你的教导代代往下传。事实验证了,在老一辈的精心“培植”下,现在有了成果。
亲爱的妈妈,你们辛苦了一辈子,不是没有收获,而是硕果累累。你们的汗水和泪水没有白流,我们要把你们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许失传。
值班编辑 陈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