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是我家——徐虎
邮政是我家
————致我共事多年的兄弟姐妹们
作者 徐虎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再过一个多月,我就要退休了,即将告别我工作了43年,不,应该说是相伴一生,心心相印的邮政。因为从我记事起,在父亲的背上,在母亲的怀中,我就认识了邮政。我和我一家特殊的经历,让我对邮政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这即将告别之际,我不羞于说出我一个男儿的不舍和依恋,因为我的灵魂深处永远刻记着一句话:邮政是我家。
我出生时,我老革命的父亲和母亲都在灌云邮电局工作,我的家就住在邮电局大院里,每天看到和听到的,都是穿着邮政绿色制服的叔叔阿姨们,从门口进进出出的车铃声,邮戳盖销信封上邮票的叮叮咚咚声,也是我小时候感觉最动听的音乐。我经常伴随着父亲的汗水,在封发室报纸捆的墨香里睡着,也习惯了一个人在家里,等待着母亲藏在怀里,带回邮电局食堂那温暖的饭菜。那个时候,我最骄傲的是,每年都能在邮电局传达室门口的光荣榜上,看到妈妈戴着大红花的照片!小学时候的我最多的梦想,就是将来也能穿上邮政绿制服,骑着绿车子当一名邮政工人。1972年父亲因积劳成疾去世了,临终时叮嘱我母亲和我们姐妹兄弟,无论将来到哪里,都不要离开邮电局。1977年,我母亲携我们兄妹四个回到老家如皋,组织上也满足了我父亲的遗愿,把母亲仍然安排到如皋邮电局工作。1977年7月25号,我母亲孤儿寡母带着我们一家五口一下汽车,受如皋邮电局局长张道芝委托,迎上来接我们的,是当时的秘书蒋厚甫(后任连云港市邮政局党委书记、局长)。一口气把我们一家接到如皋邮电局大院里安顿下来。相似的邮电局大门,相同的邮电局深情,当时还很年少的我流下了少有的泪水,我心里许下一个心愿,我要永远牢记,永远感恩,将来当好一个邮电人。
1980年,我子承母业进入邮电局工作,终于圆了我的梦想。我们全家七个人都在邮电局工作。我的第一个师傅是志愿军老战士退伍的曹振华,我们在报刊发行集邮的一个小小办公室里,风雨与共地相处了十余年。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最可敬的人生老师。他的工作态度十分认真,近于严苛。对工作细节要求十分高,虽然报刊发行集邮这工种是十分平淡、琐碎的工作,但他在任何工作环节都不懈怠、不松劲,无论事情大小,确保一点一滴地做精、做细、做好,为此,我经常受到他的训诫和批评。年青气盛的我也时常有不满和抵触,但就在这种严格的传帮带中,我渐渐变得成熟,得到了成长,我按照师傅的要求,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我苦练专业业务技能,成为江苏省邮政系统报刊发行集邮业务的佼佼者。到后来担任支局长,我一直传承了这位老战士,老邮政人,老师傅的平淡中追求精致,平凡中不失高尚的作风。在严格要求我的同时,师傅也给了我深沉博大的关爱。我少年失父,在当时社会上不断变化的风潮对我们年轻人的冲击影响下,师傅对我盯得很紧,总在关键时刻提醒告诫我,教育我与人为善,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之道,师傅对我如慈父般的教育和关爱,让我人生道路上避免了弯路,受益终身。虽说师傅已经退休几十年了,至今和我亲近如初,如家人般常常思念。
邮政是我家,这是一个怎样的家?退休就是我离开这个家的时候吗?轮到我自己走近退休的大门,我更加思念我以前的前辈,回想和我相处的同事,遥想今后的思念。人有聚散分离,家也有分分合合,铁打的邮政,流水的人。到这个时候,在邮政企业中、一个柜台里、一条邮路上,我们每一天的相见相遇、每一次的协调配合,一件件发展方案的制定执行,一次次业务发展会上的讨论甚至争执,都变得那样值得我永远的回忆和珍藏。
邮政是我家,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一种情?是我们在取得成功时,一起喝得酩酊大醉;是我们业务发展困境时,一起忐忑面对领导;是家里家外有事时,真切的关爱叮咛,是面临困难时,毫无保留的支持和理解。这不仅是同事,领导或者上下级关系,更是一种家人和亲情。
邮政,这就是我心中一片永远不会丢失的亲情和绿洲,无论将来我多么苍老和远去,你永远在我心中。不要忘记我们的师傅,不要忘记我们的徒弟,不要忘记培养教育我们成长成功的平台,不要忘记我们都是邮政历史的书写者,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请珍爱我们的家。
值班编辑:陈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