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如皋—寻找1939年5月25日(四)【作者:蒋霞萍】
报告文学:如皋—寻找1939年5月25日
蒋霞萍
(四)
海纳百川,达观天下。如皋不仅有着厚重的人文传统历史,还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要寻找到谁在1939年5月25日于如皋给塞韦罗·奥乔亚先生写了信,就必须了解如皋那一段时期与国际的交流,而了解如皋那一段时期与国际的交流情况,有一件事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有几位人物也不得不提。
《南通市民族宗教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一批毕业于美国卡尔文神学院的学子,漂洋过海在中国江北一带调查麻风病蔓延,最后在如皋建造新式麻风医院。“……倘不亟思救济,将来病菌广播,滋蔓难图,为祸之烈,何堪设想。”这是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他们认为调查仅仅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尽快对麻风病人进行治疗。鉴于当时苏北还没有专门治疗麻风病的医院,最终他们选择了地处江北各县中心的
如皋,作为建造新式麻风医院的合适地点。他们给当时的如皋县长写信:素仰县长热心公益,赤子人民对于此举乐予赞助。希望能拨给他们十余亩地,用于建造新式麻风医院,但他们也表示如果一时无官荒可拨,自己极愿出资金购买。他们介绍了新式麻风医院将注重科学治疗,以绝癞毒根源。还特别介绍了对治疗麻风病富有经验的美国人海深德医师(Dr.LeeS.Huizenga)。
从上至下第一位是海深德医师
海深德医师是美国麻风救济会医药顾问。1920年,携妻子到中国;1921年春,和戴厚德等人横渡长江,到如皋进行初次考察,9月下旬又再次进入如皋腹地考察。海深德医师先后在南京和泰州工作,1923年,海深德医师在如皋城冒家巷开设门诊;1925年,在如皋西门百岁巷创立长老会医院;1933年创办如皋圣教医院附设麻风病诊疗所。海深德医师是一位国际著名医师,1925、1926年分别出席了中国香港、韩国国际医学会议。1938年,代表美国、中国出席在埃及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麻风大会。他撰写了《如皋诊所年度报告》《江苏如皋县磨头乡的麻风病问题》和《关于1937年如皋麻风的报告》。《如皋县志》记载了他以全部热情投入到中国的服事。在美国,海深德医师推动了CRC整个宗派向中国的宣教事工;在中国南方,他所带领的医疗事工影响力无人可及,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以亲眼见过海深德医生为极大的殊荣。“我喜欢这里的工作。”这是海深德医师给朋友回信时经常说的一句话。而当时即使是与土地肥沃、山河秀美、交通便利、文化繁荣
的江南相比,江北也是土地贫瘠、处处湿地、运输困难、文化落后,人们贫穷多难,更何况与美国富裕的生活、良好的工作环境相比?
海深德医师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医学界备受尊敬,他的受尊敬,除了医术高明,还有他的爱心。国民政府为他发行了纪念邮票。他去世时《纽约时报》发了长篇悼念的文章。国际友人来华办学校,建医院,明清已有,但选择客居县城的颇不多见。那么会不会是他在1939年给塞韦罗·奥乔亚写了信?
然而研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海深德医师在1938年迁往上海,因为帮助中国人,全家被日军囚于集中营,最后逝世于日军集中营。
中国素有友好之邦之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在我收集到的如皋历史资料中,有一份藏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美国传教士关于日军在如皋暴行事致上海总领事馆函”的重要文献,文献的署名是归正基督教会艾伯特・H・施密特、亨利・A・迪克斯特拉。
“函”的落款时间是1938年6月4日。全文4600余字,用了“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惊恐的人们和他们悲惨的遭遇”,“这个城市被洗劫一空,妇女们在那些野蛮士兵的强迫下根本没有安全可言……”等字句形容他们亲眼所见1938年3月19日至6月4日期间日军在如皋的暴行。“函”中叙述了“卡尔斯比克女士的房间被(日本兵士)屡次闯入,为了寻找值钱的东西,他们将物品翻得散乱不堪”,“国际红十字会为我们当地红十字会捐赠了160美元用于救助灾民,日本人也拒绝交付”。“函”中特别提到“中国军队和日本军在这个城市的争夺战持续了23天……”而不是日本媒体宣传的中国军队在他们到来时望风而逃。记录了在“城墙附近已成‘无人区’,也并没有阻挡日本军人在其射程内滥杀无辜” 。
“函”是英文的,讲述日军暴行的发生地是如皋,据记载,日军占领如皋期间戴厚德与中国牧师在如皋城东门的圣教医院建立难民营,阻止日军进入,保护如皋民众性命。是否有可能是艾伯特・H・施密特、亨利・A・迪克斯特拉两位中的一位,或是“函”中提到的那位叫“卡尔斯比克”的女士在1939年向塞韦罗·奥乔亚先生写了信?
塞韦罗·奥乔亚先生与他的学生李昌钰
塞韦罗·奥乔亚出生于西班牙,1921年毕业于博士拉加大学,192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前往德国从事生化研究,1937年进入英国海洋生物实验室,1938-194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继续研究,1941年前往美国。1959年,因在核糖核酸的合成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我查阅了若干塞韦罗·奥乔亚的生平资料,虽然略有出入,但都显示,1937年到1940年期间他在牛津大学。也就是说,1939年5月25日如皋有人在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到4个月的时间,给在英国做生化研究的塞韦罗·奥乔亚写了信,而塞韦罗·奥乔亚把这封信珍藏了34年。
这枚邮票从战火纷飞的中国如皋经过海上数月颠簸到达英伦三岛,和塞韦罗·奥乔亚一起经历了英国的“至暗时刻”,后随主人进入了美利坚合众国。这枚邮票,见证了这位西班牙科学家走进诺贝尔奖殿堂。直到有一天,一位从如皋到上海,从上海到台湾,从台湾到马来西亚,从马来西亚到美国的年轻博士接过了它。这枚邮票,也见证了第一位来自台湾的最年轻警官,冲破美国的“玻璃顶”,成长为美国有史以来的华人最高警政长官,成长为赫赫有名的“现代福尔摩斯”。
邮票的两位主人,都曾年少丧父,随母亲长大;都曾经历战乱,享誉世界。
又过了36年,这张80年前的邮票到了我的面前。
谜一样的世界,迷一样的如皋。迷一样的邮票,谜一样的塞韦罗·奥乔亚与如皋的不解之秘……
(未完待续......)
感谢旅美作家蒋霞萍女士对如皋市作家协会的信任与支持,授权《如皋文学网》全文发布报告文学《如皋——寻找1939年5月25日》。
作者简介:
蒋霞萍,嘉迪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扬州旅美作家,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著有电视文学剧本《凤凰涅槃》,长篇小说《情归何处》,散文、短篇小说集《船上人家》,《神探李钰探案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