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教生涯中传承美好梦想—— 戴林萍
在从教生涯中传承美好梦想
戴林萍
回望发展历程,在如皋人的记忆中,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治沙运动,应早已融入如皋人的血液中。父辈们当年的口号是:一年削平高沙土,二年实行旱改水,三年建成大寨县。
我的父亲今年76岁了,当年曾是大队的一个小干部,提起那段过去,父亲感慨万千。那是属于他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战高沙见证了父辈们的青春和梦想,留下了他们的辛劳和芳华。他们当年一根扁担,两个畚箕,在工地一干就是半个把月,当时都是记“工分”算报酬,与他们辛苦的付出几乎就是义务劳动,但从没人叫苦喊累。
过去的土地高高低低相差数米,高处受旱,干得起盐霜;低处受涝,洼地常泡水。地块碎片化,一点不夸张!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不规则的小河横七竖八随处可见。如皋人硬是用两个肩膀,挑出了平平整整、方方正正、规模达到万亩见方的无数水浇地,使昔日的高沙土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仓。
听父辈们回顾那段壮阔的治沙岁月,常令我激情澎湃。我们虽然出生较晚,没有这段人生经历,但我们从小就懂得爱惜米饭,理解老人们常说的“糟蹋粮食,雷神菩萨要打头的”那种对稻米的尊崇。
前辈辛苦治沙,才有良田如画。这段历史我们当永远铭记!治沙是为了解决温饱,如果我们穿越回父辈的年代,假设当时温饱如常,他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我想,前辈们一定是希望子女能受到更好的教育,祖国的未来一定要让更有智慧的青年人建设得更加美好!
如今,我是一名教师,我觉得我懂得父辈们的梦想,我接过了他们追梦的接力棒。我亲眼目睹我的领导们我的同事们是如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当教师很不容易,因为有些家长对教育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平时的家校配合有时不是十分合拍,老师们要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能看到孩子们的喜人进步。
我是在长江镇永平小学工作,校长在教师大会上推心置腹地对我们说:我们是个农村小学,在座的老师没有官二代,也没有富二代,我们所有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们更应万分努力通过知识,改变我们农村孩子的命运!
校长在大会上还提出了灵魂拷问:“假如我是孩子,希望遇到怎样的老师?”“假如是我的孩子,希望遇到怎样的老师?”。答案其实并不高深:“只要心中装着孩子,心中装着家长,心中装着老百姓,就一定能当好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这其实不也正是“治沙精神”的核心要义“一切为了人民”吗?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他们最重要的。对于国家的未来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所在。作为老师,我们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尽可能的去教育好学生。我们送走了一批批学生,又迎来了一批批学生。作为小学老师,我们都是孩子童年的陪伴者,见证者,引路者……孩子们的每一点成长、每一次奔跑,我们都相伴左右。
作为教师,也有辛苦。一般情况下,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多到校,晚上六点多回家。有时放学后还要去家访,也有利用休息天家访,时刻保持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们的情况。
学校领导们加班更是常态,有时节假日还要到校工作。那些教双班数学、英语的老师,经常早上忙的都顾不上吃早饭。这几年的疫情防控,更加让班主任们忙得团团转。
可是,我们的这些苦,相较于当年“治沙”时期前辈们的辛劳真的如九牛一毛。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就是在前辈们创造的丰衣足食美好生活下的我们教师的使命。岁月流逝,历史沧桑,每一份汗水都不会被辜负。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秋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弘扬“治沙精神”,用勤奋、刻苦与智慧在这迷人的秋色中收获累累硕果,以教育的丰硕成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