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冬至——姚琳琳
写在冬至
姚琳琳
时光匆匆,又是年末,转眼冬至已至。日历即将更新到2023年,我真真切切地意识到,2022年已经走远。
我今年虚岁34,说实话,不太能接受自己年纪已经是三字开头,算来这个“不能接受”已经1000多天了。是的,1000多天,这是近来跟同事学会的一种新算法。上个月老田退休,我们纷纷感叹,再有个20年我们差不多也该退了,到时候,没有这么多琐事,也能揣着钱包开着车,奔向诗和远方。老田呵呵一笑:“20年,也就7000多天吧,你们以为很远吗?”顿时办公室里一片抽气声,日子一天一天流水般逝去,7000多天确实太少了,大家立刻有了一种卡里余额不足,撑不到过年的紧迫感。
过了三十而立,我明显地感知到了所谓的“中年危机”。这个阶段的许多人,上有老下有小,如果父母不能帮忙解决个首付,经济的压力就更加明显。工作中,我最年轻的同事是98年的,02年的侄女已经上了大学,不久也将步入社会。我自觉并没有十分突出的工作能力,人脉也很局限,这种令人不安的中年危机感,开始让我逐渐思考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状态。
首先是交际圈。有个大家所认可的共识:那些陪我们一起醉酒畅谈的人,注定不能开车送我们回家。曾几何时,我们也是同学朋友遍天下,每天电影、烧烤还有通宵的网咖,日子过得不知道有多潇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大雨中为我们撑伞的人,与我们一起四处游荡的人,在医院默默陪伴我们的人,记得我们口味喜好的人,说想念我们的人,黑暗中紧紧拥抱我们的人……这些组成我们生命中温暖画面的人,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
人到中年,你会发现,一些朋友间的往来其实是一个一个的饭局串起来的,一个念叨了好久的饭局,最后赶来的,也许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许多朋友就这样渐渐远去,与我们相忘于江湖。
然后是工作。许多人经历了不止一家单位,父辈苦口婆心的谋划,被视作是折断翅膀的束缚,寻寻觅觅到了30岁,终于意识到稳定的重要性。殊不知,从来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只有自身足够优秀,走到哪里都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不会惴惴不安、患得患失,而这一切,都需要提前准备。
与年轻人相比,我们具有更丰富的工作经验,更简洁的工作思路、更快捷的解决之道、更直接的处理办法。人到中年,我们应该减少无意义的社交活动,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让兼顾家庭的同时,工作依然能够得心应手。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还应该时刻做好从头再来的准备,把自己过往的认知、成就和荣誉统统清零,为储存新知识、新技能留出空间,积极学习,努力思考,让自己成为工作中别人无法取代的那个角色。
当然,也忠告各位正在刷剧、看抖音、打游戏的年轻人:生活很美好,但不会一直很美好。
时间会老,空间会变,少年心的坚持与热血,是抵御世间一切油腻的最好武器。趁着年轻有力,努力学习、不断拼搏,不要在步入中年时败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