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导”的传奇故事
“石导”何许人也,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石征先。有乔园、争先、真善、大仙、齐革文、云西仙子等到笔名。他八十年代写出电影文学剧本《佩剑将军》,因而小有名片。其实“石导”自身,也颇具几分传奇色彩、人们亲切地称他“石导”。
绝处缝生
三片青翠的丛林旁,一个青年战士,双手持枪奔跑着,紧追一头嘴里叼着一小孩的大灰狼,他靠着自己参加长征的腿功和耐力,终于使狼精疲力竭,抛下小孩,夺路而逃,两颗子弹,打中了灰狼,救回了小孩。
这是石征先电影剧本《张思德和毛泽东》中的一个镜头。
1939年,中央军委盖延安大礼堂。那天,正在上梁,由于榫头不对头,主梁怎么也上不去,这时,人丛中跳出一个中等个子的小伙子,拿起一把斧子,爬上去,用肩扛起大梁,三劈两斧,榫头入槽,上好了梁。这时前来观看的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拨开人头,找到了这个小伙子,毛主席掏出小本本,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毛泽东主席说:“张思德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剧本中的又一个镜头。
石征先为了写这部剧本,曾四下四川到张思德的家乡仪陇县调查采访,其间也遇到过意想不到的困难。在赴张思德家乡的途中,他乘一辆汽车,汽车行到一个山坡上,下坡的时候,车刹失灵,车直向几百米陡坡下滑去,这时山左边是万丈深渊,右边是山石壁立,石征先对驾驶员讲,要一路鸣笛,如对面遇到车辆行人,不能伤及无辜,唯一的办法是车子向山石这边靠,同时他也作了车毁人亡的准备,他本能地用毛线衣裹着头。一旦牺牲,也好让人认尸……当车子冲向谷底前,幸好车闸被他和驾驶员一齐用力拉动,总算刹住了,正是绝处逢生。无独有偶,石征先在前往延安途中的公共汽车上,几个匪徒看中了石征先的保密箱,此时有人劝他舍财保命,石征先将计就计,不慌不忙打开保险箱,里面装满了黄纸和香烛,石征先说,这些是祭扫老人用的,没人民币,匪徒们大失所望下车去了。此时石征先相信一个真理,好人会有好报。原来,在张思德家乡得知张思德一个后人也没有了,没有人祭扫张墓,石征先在仪陇集市上买了这许多祭品,没想到途中此物成了“护身符”,救自己一命,其实那祭品下面还真有差旅费三万元人民币,石征先沿着张思德长征的脚印来到张思德牺牲之地,在墓地行祭时,多磕了几个头。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安塞县山中烧炭时,炭窑崩塌牺牲,当时曾作为事故处理。毛泽东得知后,提出,张思德对工作非常负责、细心、烧炭技术又好,不象是事故。通过深入调查,原来是他为了保护另一位新战士自己牺牲了。将军好选卫士难求。毛主席对张思德牺牲,悲痛之极,两个小时的追悼会,他讲了1个半小时,这是毛主席一生参加的四个追悼会中唯一为一个战士参加的追悼会。那篇作为我党我军宗旨的《为人民服务》的名著,是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悼词的一部分。毛泽东曾听过张思德给班里战士上文化课,黑板上写着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肯定和赞扬这个精神,张思德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体现。
石征先为啥化大力气筹拍《张思德与毛泽东》呢?他对毛主席张思德有特殊感情。他曾组织过全军第一个学毛著中心组,曾身背数百张学毛著的图片,爬山涉水到海岛等许多部队介绍经验,曾写过长篇通讯《老三篇万岁》《这里是“公”字的天下》,当时刊登在《人民日报》与《解放军报》上特别是针对林彪关于“立竿见影”之说石征先写了一篇《立什么竿?见什么影?》《艄公舵不正,误了一船人》在全国全军影响很大。这方面的著作有上百篇十几万字。在部队多次被评为全军优秀新闻工作者,多次荣获全军一等奖。
“石导”感慨地说:为人民服务这个党和军队的宗旨,一万年也不会过时,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一字之差,大相径庭。时代呼唤张思德,其实雷锋、焦裕禄到孔繁森、郑培民、钟南山,都是张思德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体现。这是我筹拍《张思德与毛泽东》的的初衷。
“红学”之谜
一部《红楼梦》曾被毛泽东视为中国的骄傲。人们都知道,这部名著是穷困潦倒的曹雪芹躲在北京的一个地方写成的。这个地方在何处,这是200余年来困惑着“红学家”们的一个迷,多少人想解开它。
20多年前某天的一个下午,石征先在北京西郊的路上,仿佛听到一个老先生告诉他“曹雪芹”的家就在前边。他定睛细察,不见人影,好不奇怪。见到一老妪,石征先上前求问,“老人家,你知道曹雪芹的故居吗?”老太太答道:“算你运气好,找对人了,我家祖上与曹家是邻居呢”“老人家,你能陪我去吗?”“你一人去吧,前面还有好几里路呢,那地方叫正白旗39号,门前有两棵高大的卧龙槐,里面有位上了年岁的老师,你讲些好话,人家会让你进门的”。弯弯曲曲的小路,高高低低,石征先走得满头大汗。傍晚时分,果然来到了正白旗39号,门前有两棵大槐树。见门内有一长者,正在捣火炉,征先自报家门,说道:“老人家,我是扬州来的,想来找曹雪芹的老家”。老人头也不回,说道:“天要下大雨,此地不留人,我也不是曹家后代”。石征先继续向老先生讲述自己对曹雪芹的崇拜钟爱,说着说着老天爷突然下起倾盆大雨。石征先“曹门立雨”,感动了“上帝”,老人家动情了,拱拱手迎接进屋,老人道:“我不留你,天留你,这是天意难违。你找准了,这里正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我是一个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滂沱大雨之日,这里墙倒塌了,在耳墙里见到了曹雪芹的手迹和几幅画,拓片,全被雨水淋湿了,我一张张烤干珍藏,这里曹家的房子,就是你们扬州工匠盖的”。这位老先生姓舒,一边讲述,一边拿出曹雪芹的手稿,让石征先观看,并带到曹雪芹的创作室,卧室参观,雨停之后又带他到樱桃沟一巨石旁查看了这就是青埂峰下的补天石,石上有一棵大树也就是贾林的木石之缘。
石征先欣喜若狂,了解了许多细节,离别老人家时,老人送了几张拓片。后来石征先找到了周总理的秘书:国家文化局长王治秋。王听了石详细介绍,将信将疑,说道:“曹氏故居,北京那么多专家,红学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你一个‘假扬州’,如皋人氏找到了,真是不可思议。”他还是将信将疑。
石征先又找到一位文友,请他在期刊上发一个消息,消息发出后,在全国红学界引起很长时间的争论。真有无巧不成书的奇遇,在江苏省委招待所,南京西康路33号宾馆石征先的房间里突然住进了著名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石征先向冯先生讲述了自己数年前对曹氏故居的发现,冯其庸听了十分高兴,立即为石征先题写了一首诗并称赞他是一位奇人。
附录冯其庸赠诗全文如下:一枝一叶知千秋,风雨纵横入小楼。会与高人期物外,五千年事上心头。
辛酉暮予领摄象组同人赴南京摄录曹雪芹文献纪录片住西康路江苏省委招待所因识石征先同志,谈数日引以为同道因为书数字留念。
后来许多气功朋友,对石征先进行专门研究认为石征先身上有很强的特异功能,期待着研究开发。“云西仙子”就是一位气功大师送给他的雅号,说石征先的精力和智慧特别旺盛,仅管他的大脑受到多次强烈刺激和伤害,还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开发。石征先本人是个唯物主义者,初中二年级就通读过《资本论》、《列宁哲学笔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认定自己是个普通人,比较聪明,比较勤奋,比较坚强到有可能。北京的史学界,红学界,如获至宝,跟踪调查考察,最后经专家鉴定、确认此地为曹氏故居,并收集了曹雪芹散失的一些文物。经过整理整修后已正式向游人开放,成为京都一个最有特色的瞻仰点。
人们何以知道,第一个叩开曹雪芹家大门的是一位中年编导石征先:正当盛年,还有他已脱稿《常胜将军》、《五将军会师》《将军之子》,《蓬车万里》,《云龙传奇》等电影剧本等着他自己去导演,他很希望天下有识之士支持他完成壮举。
石征先去北京张思德生前部队采访之余,多次又专程去西郊香山脚下,看望那位舒老先生,遗憾的是舒先生已经作古,他只好与曹氏门前的老槐树合影留念,欣慰的是曹雪芹故居已得到公认。(2008年4月中旬,笔者应石征先的邀请,专程去了位于北京植物园内的曹雪芹故居,其时那里为迎接奥运正在装修,我说明来意,主管同志特批让我进去了。)
巧识将军
石征先与雷锋同时代人。他写过很多学雷锋的文章和诗篇,做过很多学雷锋助人为乐的好事、当过五好战士。坐火车,几百公里的旅程,他常将自己的坐位、铺位让给老弱病残或妇女、小孩,自己一路不停地忙着为旅客们打水、扫地、擦窗。
二十年前,他到四川访问朱德、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家史。他利用星期日访名胜古迹听说成都附近的峨眉山是天下第一山。 石征先从小喜欢山水、喜欢探险猎奇。
登峨眉山谈何容易,从山门到山顶145华里,海拔4000多米,其中要爬几个三千多米的山,最后才能登山主峰金顶。
金顶的舍身崖是万丈深渊,传说凡人百姓要上西天就要到此舍身,据说一位老教授刚刚平反。高兴了,上金顶玩,在舍身崖身不由已摔下山去,教授单位和家人花了很大一笔钱请当地农民装老教授的尸体才背上来。
石征先好奇斗胜。他也要亲自到舍身崖观赏佛光。
他手扶铁索前进,探身观佛光,正当他看佛光看的入神之时前倾的身子猛然受到一股强大的引力吸住他的身躯,万幸的是他手紧紧握住铁索,才没有被吸进万丈深渊。
他遇险没有遇难,但也出了一身大汗,他看到所谓的佛光是成千上万佛教信徒舍身后尸骨发出的磷光,万丈深谷空气对流形成的一股抽吸力,被信佛者传为佛爷伸出巨手迎接他的信徒的神力。
下山时石征先选择了另一条路,九十华里,一路小跑没时间再细看风景了。
当他赶到山下时,太阳快要落山了。二天的行程二百五十里山路是太累了,为了上车有个座位,他买了末班车的座位票。
因为是末班车,有些旅客为了赶路不在山里过夜,没座位也得挤上车,所以末班车上挤的一点空隙也没有。
石征先坐在那里本想一路打盹到终点。
此时他看站在他身旁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白发老人,此时,石征先开始“狠斗私心一闪念”,老人会比自己更累,更需要这个座位。“老先生,请你来坐”石征先说着就站起让出了座位,可此时老人却不肯坐“你也很累还是你坐吧”推来让去,最后石征先还是将老人拖过来坐下,老人一阵感激就与石征先叙谈起来。
此时,石征先发现老人好似面熟,便脱口而出“你是胡老先生吧?”老人很惊讶地答道:“敝人是姓胡,请问兄弟你贵姓,在成都哪个单位?”石征先说:“我姓石,不成成都工作,我是外地来的。”
老人更感到惊奇:“那就更奇怪了,你从外地来的,怎么知道我姓胡”石征先准确地:“我不仅知道你姓胡,而且知道你的大名和身世。你是胡临聪将军,曾任国民党41军军长,参加过淮海战役,对吗?”
老先生:“是啊,是啊,真是惭愧呀”,老人说着又要将坐位让给石征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敝人?”
石征先说:“我以前没见过你本人,只见过你1948年以前的照片,我已寻找你十年,一直没找到你的工作单位,都不知你解放后的下落,今日在此相会,真是三生有幸啊。”
胡老:“我们有缘,自古有缘千里能相遇,无缘对面不相识,今天认识你很高兴,特别是你刚才给我让坐位的举动,太使人感动了。这次石先生来成都有何贵干?”
石征先:“我在徐州市委宣传部工作,目前正在编写《淮海战役》这次到朱德、刘德承、陈毅、邓小平等几个老帅家去探访,国庆节放假没安排采访活动,就上峨眉山了。”
胡先生:“那你找了我十年,想必有问题要问我吗?”
石征先:“是啊,你哪天有空,我登门拜访可以嘛?”
胡先生:“当然可以,我无事在家,随时恭候”。“不用再约时日,约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是绝好的机会,现在我可以谈,你需要了解什么尽管问。”
此时旁边两位小伙子同时叫道:“爸爸,还是约个时间再说吧?”
此时胡先生站起来:“石先生,我来介绍一下,这两个是我的犬子,刚从美国回来,他们出生几岁就被其母带到台湾,后来到美国,现在一个在牛津大学教书,一个在哈佛大学教书,第一次回来看我。我还没给他们讲48年徐州会战那段历史。”
石征先:“老先生今天就不谈这往事了,你和儿子们高兴高兴,看看家乡风景,等你的公子们走了以后再安排我来拜访为好。”
胡先生坚持道:“你们共产党人都是历史唯物义务者,我战后三十年受到教育,这段历史是客观存在,我虽然是败军之将,战役中三次被俘,我有责任说清楚,让孩儿们听听也好,不用回避。”
胡先生父子三人被石征先一颗热情真诚之心感动,无所忌讳地由胡老先生毫无保留地畅谈了他在淮海战役中的真实经过。
这叫“踏破铁鞋无觅处,相遇相识全靠一颗心”。
为妻征婚
1983年夏天是南京历史上少有的大热天,作为《红楼夜审》电影的制片主任,就更辛苦了,主要演员吴雅童、吴小英都是一级演员,是我国锡剧国宝,特别是年过花甲的吴雅童,石征先称吴老是重点保护“文物”,石征先看到摄影棚最高达六十多度,是南京大火炉中的小火炉,如同孙悟空进了炼丹炉,时刻都有倒下的可能,省委书记沈达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超等领导几次亲自到剧组看望全休剧组人员,要求石征先既要保证影片质量又要保证不使一个同志因天热而中暑,特别照顾好吴雅童、吴小英和导演张红梅,石征先向领导保证宁可自己上火葬场也不让一个同志中暑。
而石征先自己旧病复发了,如果此时他住院看病,整个剧组就会半途而废,他咬咬牙,一直坚持到做完“红楼夜审”后期,到北京送审,卖片,一部本来都认为肯定要赔本的锡剧戏剧影片,由于石征先精心组织,节约开支,精心制作,结果送审受到好评,卖片时也卖了高价,不仅没亏本,而且赚了二十多万元。
由于过度的紧张、劳累,石征先的身体再一次全面崩溃了,到医院一检查,又是各项指标都不正常,更可怕的是诊断为传染性乙型肝炎后期,工人医院、鼓楼医院、军区总院、省中医院一下子来了十几位著名肝病专家给石征先会诊,在一旁听会诊的小护士听说石征先的病已到了肝炎后期无法挽救时,这小护士手里的输液瓶一下掉在地上摔碎了,他哭着求那些会诊的教授们一定要千方百计抢救这位中年剧作家。
哪些专家们说:“你还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病人少受些痛苦,目前我们国家还没办法能让石征先这样的病人不死”。
小护士知道石征先的病情,心中更紧张了,在打针时一连三次扎针不见血,她恨自己技术太差了,太粗心了。
石征先从护士脸上看出专家们诊断的坏消息。
第二天小护士在石征先不注意时,从床头发现了一份“为妻征婚”广告和遗书。
石征先知道这次与死神搏斗已无力可施了。
小护士从石征先的“为妻征婚”广告和遗书中发现他临死前,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妻子,也只有他最了解自己的妻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离开自己的妻子之前,为妻子找到比自己更好的替身,所以他给报社写了这份“为妻征婚”广告,小护士看了这份奇特的广告心情更激动了,他肯求石征先将这份广告交给他暂存,她不能看着世界上这么好的男人死去,她可尽最大努力来说服专家们千方百计挽救他。
这位小护士是护士学校的团委书记,她在这个传染病房的实习时间本来只有一周,已期满要转换病房,她主动向护士长提出她将全部实习时间都留在这个病房,老护士长同意了她的要求,可是她的同学们都说她太傻,大伙都不愿到传染病房实习,她却为一个无法挽救的病人作无谓的奉献。
从此以后,小护士几乎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石征先身上,她最感人的还是她背着石征先到新华书店、图书馆查阅有关治疗肝病书籍资料,她从书和资料中得知,世界上最难治的这类疑难病症都是因为病人自身失去了免疫功能,她想只有在增强免疫功能主要突破口上找到答案,石征先的病就会有救。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护士从一本外文杂志上获述“健康人的唾液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她高兴的一路唱歌、一路小跑来到石征先的病房,她要求石征先积极配合,石征先在不知具体治疗办法的情况下,他同意积极配合,可是到了具体实施时,石征先却拒绝了,石征先说,一个垂死的传染病人口对口去接受一位年轻健康护士的唾液是不道德的,他宁可死也不愿配合。
深夜,石征先在睡梦中一次次被小护士输送唾液而惊醒。
小护士肯求他接受这种试验,如果试验成功不仅能治好他一个病人,对整个人类都将是一个重大贡献,她说她已经采取了防疫措施,不会伤害她自己。
石征先是个中年男子,他认为能活着固然很好,对妻子儿女,对自己、对事业均好,可是这样下去,会毁了这个年轻小护士的一切。石征先瞒着小护士,向主治医生强行要求立即出院,主治医生再三劝阻也没留住石征先。
石征先突然出院给小护士带来很大打击,她到处打听石征先的下落。
石征先出院以后在徐州云龙山休养时多次收到小护士的信,他一封未拆全部退回了。他被小护士“白衣天使”的精神鼓舞着,不仅战胜了死神,同时也战胜了生活中的魔鬼和凶神。他已经将这段故事写成电影文学剧本《为妻征婚》。
(赵宏建 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