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马公,马公店——魏 轩

季健2年前 (2023-02-17)散文随笔4836

马公,马公店

○魏 轩


马公店已经成为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马公村。但村子里很多老人对外从不说自己是“马公的”,而说自己是“马公店的”,似乎“马公店”三个字更有气势,说出来更让人肃然起敬,骄傲而自豪。这种骄傲和自豪是与身俱来的,是马公店人独有的一种气质,是刻进骨子里的,这种气质从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那一刻就产生了,在日后的很多岁月里,这种气质伴随着他们生长、蓬勃、茂盛、浓郁。

我是幸运的。在马公店快要被深埋地下的最后几年里,我在这里出生、学习、成长、逃离。我的出生好像已经预示了她的死亡,似乎是一种生命的交替,而我偏偏被迫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出生,让我还能在她的庇佑下生活那么几年,然后沿着她的生命轨迹独自走下去,冥冥之中我和她有了一场关于生命的接力、延续。同时我也是最不幸的,我没有机会去经历她最鼎盛时期的繁华、喧嚣、浓厚、热烈,留给我的只有那几年短暂的光阴,让我关于她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看不清她的脸庞,望不见她的形状,而后在我漫长的人生当中,她成为我挥之不去的一个影子,挣脱不掉,遗忘不了,让我一步一步走向她,走进她,在历史的长河里一次一次地打捞她,在现代文明的江海中一天一天地追溯她,可我怎么也还原不了她,修复不了她,无可奈何。

马公店,长久潜没于信息繁杂的历史长河之中几经打捞种种碎片,颗颗瓦砾,捡拾拼贴,交错结构,我才窥见马公店的蛛丝马迹。马公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南京路”图中把村庄标作“马翁店”。明万历年间称为马公店集,有居民十余家,集东有拦驾桥。《帝乡纪略》卷三《桥梁》记载:拦驾桥,青阳集西,马公店集东。俗传隋炀帝南巡至此,马公谏阻,故名。又名兰家桥。清康熙年间仍为集。清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庚午,西捻张落刑率马步贼万余围攻马公店。练董、从九魏锡珽、陈统三,武生张占春等督练守御,短兵相接,血战自辰至酉,匪填濠拥入圩陷。俱遇难同死者男妇共八百余口。清光绪年间,马公店建有东林寺。民国时期,亦称为马公店镇

马公店、马公店集、马公店镇,从这些名称当中我们也可以想象出马公店往日的盛况,后来我也曾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印证了她的“名”副其实。不难看出,马公店自古以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被加以“店”、“集”、“镇”的通称,不管是行政级别,还是村庄功能,都要比周边的村落略胜一筹,这也就给了马公店的村民“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自豪而骄傲,这种地域优越感与身俱来,从出生在马公店的这块土地上、呼吸这块土地上的空气开始,这种优越感就发生作用,在往后的很多年里弥漫开来,以至于附近十里八村的人一见就知道,这人是“马公店的”。

绍兴九年(1139年),郑刚中以秘书少监的身份随行宣谕陕西凤翔,撰写了《西征道里记》,其中记录了沿途见闻、道里交通、山川地形、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书中提到:“十二日,唐家店,湖口。宿临淮郡。十三日,中路,宿青阳驿。十四日,马翁店、通海镇。宿虹县。城因隋渠为壕,潜水深阔,城具楼撸。虹西诸邑,往往皆城,虹独坚密,豫贼盖自此为边也。隋自虹以上为陆,木已从生,县以东水接淮口……”  

  马翁店,这是我从史书典籍当中找到的最早出现的关于这个村庄的记载。马公店位于通海镇(今安徽省泗县通海村)正东方向7公里,历来受虹县(今安徽省泗县)管辖,直到解放后划归江苏省泗洪县,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南京路”图中把村庄标作“马翁店”由此来看,称马公店为“千年古镇”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只是“马翁店”为什么后来改为“马公店”,无从可知。

“马翁店”似乎只是这个村庄的乳名、小名,并不为后人所知,大抵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都是要另起大名、官名的,所以有了“马公店”。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马公店”这个村名经历了明清两代,走到了近现代。村名、地名,是代表一个地域居民群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往往蕴涵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充满着复杂的民俗传说,在一个村落、一个居民集中区的形成的过程当中,人口往往由少变多,从一到众,渐成村庄。伴随着村民和外界的日常交往变多,必须要对村庄有一个明确的称呼,本村人或外村人常常根据村庄的名称来区分与其他村庄的不同,口口相传,久之成名。泗洪地区,很多村名后面都会带“庄”、“楼”、“台”、“圩”、“岗”、“湾”等通名,前面冠以名字,例如:大王庄、小王庄、大屈庄、小韩庄、大楼、小楼、杜家楼、赵家楼、李台、张台、周台、顾台、陈圩、朱圩、高圩、王圩、罗岗、黄岗、冯岗、项岗、上草湾、小草湾、前吴湾、后吴湾等。马公店在泗洪地区的所有村名里面较为特殊,以“店”为通名,古代的店大多是过路歇脚的车马店,酒店之类,后来开店、住店的人越来越多,地方则称为“店”,马公店即是如此。至今,马公店还留存着店铺的痕迹。至于后来被称为“马公店集”,“集”就是集市,后来定居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一个大的村子,则称为“集”。而村名的来源一般都有一定的历史,很多村庄以居住较多的家族的姓氏命名,有的以当地的地理特征、地形地势环境来命名。马公店这个村名,则来源于历史事件、古迹传说。《泗洪地名掌故》记载了马公店这段历史来源。

据说,隋大业年间,隋炀帝为了南下江都探琼花,发动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就是现今存留泗洪县境内的汴河。汴河开通后,隋炀帝下令沿河植柳,采用“植柳一株,赏绢一匹”的政策,并在沿堤筑御道。如此浩大工程,全凭人挖肩抬,男劳动力不够,又强迫妇女上河工,足足花了4年时间,开挖了长达1000多公里的运河,害得许多百姓家破人亡,土地荒废,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

河道开通后,隋炀帝乘龙舟由洛阳出发,可洛川地处山丘,河水不畅。高大的龙舟,如同庞然大物,无法行走。隋炀帝想出绝妙办法:强征全国的稷米放进河道,浇上香油。四五里路长的岗丘河道,需大量的粮食和香油,把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强征填河,让龙舟畅行,激起人民强烈不满。

隋炀帝南巡,率文武百官、皇后、贵妃、宫娥彩女和拉纤民夫兵役9万余人,两岸有20余万御林军护驾,随行船队迤延200余里,日费斗金,所需费用全由各州府县供应。隋炀帝一路吃喝玩乐,游山玩水,暴征钱粮,全然不顾百姓死活,遭到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当龙舟刚离开洛阳时,各地官员纷纷进表呈奏,隋炀帝全然不顾。一天,龙舟路过临淮郡青阳镇时,隋炀帝正在龙舟内饮酒赏舞,时任洛阳西苑令的马守忠(又名马公)直言进谏,呈上奏折,写道:“今有瓦岗军大魔国为首的十八国、六十四路烟尘图谋截驾,为免不测,请皇上驾返东都(即洛阳)。”隋炀帝玩的兴趣正浓,听到马守忠的进言,大怒,喝令斩首,幸得群臣说情,免其一死。

忧国忧民的马守忠被隋炀帝贬谪流放,但泗州人民却没有忘记马守忠。后来,当地人在马守忠拦驾的汴河上架起了一座桥,起名叫“拦驾桥”,同时,村民将马守忠暂住的小村庄改名为“马公店”,以此来纪念这位爱国爱民、直言进谏的好官。

这段传说真假虚实,无可奈何各个考究,亦真亦假,口口相传,归根结底还是古老的先民为后代留下的宝贵遗产,给平淡无奇的马公店增添了历史传说的神秘色彩,更是让马公店人多了一个骄傲和自豪的资本。所以现在每每谈到马公店的历史,一些老人会侃侃而谈起曾经的隋唐烟柳、隋炀帝荒淫无道、马守忠拦驾进谏等等,眉宇间常常流露出几分骄傲,伴随而来的也有几分感慨、喟叹。我曾翻阅《泗虹合志》,史志上的确记载了“拦驾桥在青阳镇西,有马公谏阻不纳故名。”史海钩沉,寥寥数字,可是让人浮想联翩。马公,马公店,到底还有多少不为后人所知的历史,那些没有被记入史志的土地、桥梁、街道、庙宇,那些无法详尽一生的村民、商贾、游人、过客,那些已经深埋地下的草甸、树林、荒野、谷地……到我出生的时候,村里已经没有说书的和唱大鼓的,家家户户都有了收音机、黑白电视,老人也很少再讲那些过去的事情,被人津津乐道的马公店传说,鬼神妖魔、野闻稗史、逸闻轶事慢慢地被半导体传出的声音覆盖、淹没、尘封,文化消遣一旦有了新的方式,便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了,非但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反而不数年间黯晦消沉以尽。

我最初知道这个地名掌故,是在初中历史的一节公开课上。那节课学习“大运河的开通”,历史老师把“马守忠冒死进谏阻拦隋炀帝下扬州探琼花”作为课程导学,引出了大运河的学习内容。历史老师说完这个故事,便问班里有没有老家马公村的,我当时因害怕同学们知道我是从农村来的学生,虚荣心驱使着我不敢举手承认,把身子都缩进了衣服里。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每当和别人谈起我的故乡,我的出生地,我的心里时不时就会因为这件事阵痛良久,我为我当年的无知和虚荣感到羞耻、愧疚,它就像一根刺一样,碰到的时候很疼很疼,但如果拔掉心里又会留下一个洞,空空的。直到后来这根刺慢慢治愈,我走进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庄,在砖块瓦砾中捡拾,在土地河流上寻觅,在一些蛛丝马迹的地方,似乎寻找到了那些消遁的独属于马公店人的印记。我在想,马公店的气质可能就是从我出生的那个时候开始隐没、黯晦消沉的,这块土地逐渐沦落、荒芜、变得贫乏、瘠薄,马公店的人也不再引以骄傲和自豪。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马公店的人看到了村庄地域外面更广阔的平原、高山和大海,不仅仅是车门山、青阳镇、泗洪县,而是南京、广州、深圳、大上海。

关于马公店的另一个传说,和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中“扬州夺魁、锁五龙力、力擒五王”的名将罗成有关。

相传马公店原先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自然村庄,村庄的东面有一座古庙的前大殿,后大殿在安徽泗县的朱庙,南北有七公里之远。早上开门,晚上关门都是由庙中的和尚骑马往返两地开关。隋炀帝下扬州探琼花,命人开挖通济渠,经过马公店一段时,河道将古庙东林寺斩为两截,后大殿留在了朱庙,前大殿留在了马公店,佛像留在了前大殿两侧的殿堂里,多达50余樽。庙门的两边耸立着两棵高大的槐树。一天,罗成骑马路过马公店,见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南飞,便抽箭张弓想射下一只,没成想箭滑落到了沟涧里。罗成牵着马信步从村西走到了村东,把马栓在了东林寺前的大槐树上。罗成走进一户人家,问这庄子叫什么名字,一老汉回答:“庄子小,也没个名。”罗成在想,自己的箭是抹弓滑落到沟涧里的,干脆就叫“抹弓涧”吧。罗成对老汉说:“我也不是什么贵人,我叫罗成,去盱眙鸡宝山访友,只是路过此地,就叫个抹弓涧吧。”罗成走后,老汉将此事说给四处的乡邻听,乡邻夸老汉遇到了贵人,还给庄子起了名字。由于老汉叙说有误,把“抹弓涧”说成了“马公店”,这个名字也就一下子被传说开来。

一个村庄一旦和名人、历史人物扯上关系,将产生一股非常强大而又难以察觉的影响力,瓜瓞绵绵,尔昌尔炽。罗成,是小说《说唐全传》中的人物,燕山罗艺之子,秦琼表弟,使罗家枪,后与秦琼表兄弟传枪递锏,习得秦家锏法,为隋唐第七条好汉。《说唐全传》中形容罗成“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面如团粉”,“罗公子头戴银冠,二龙抢珠抹额,前发齐眉,后发披肩,身穿白袍,外罩鱼鳞铠甲,弯弓插箭,挂剑悬鞭,坐一骑西方小白龙,用一杆丈八滚银枪”。清初褚人获的讲史小说《隋唐演义》中,也虚构了罗成这个人物,描写罗成“胯下闪电白龙驹、手中五钩神飞枪”。关于罗成拴马的传说,马公店周边地区流传很多版本,就罗成拴过马的“大槐树”、“银杏树”就不下20多棵,罗成本就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那拴过马的大槐树、银杏树也就无法考证。时代久远,民间传说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这些故事虽然都以口头形式传播,或情节夸张,或充满幻想,但大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就像幻想罗成真的到过马公店一样,蓬荜生辉,给人一种“附君骥尾,与有荣焉”的感觉。“抹弓涧”、“马公店”,或许刚传开时会有些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但毕竟是费尽心思“拉扯”出来的故事,传的多了,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就像谎话说多了,只会越说越真,自己都觉得是真的了,更何况这些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景呢!

在中国辽阔的地域版图上,很多村庄是说不清楚来历的,就像一个人,往上追溯三代,就已经说不清自己的祖先了。一个村庄的来历,也像人一样,被埋没在时间的长河当中。人是可以记忆的,但人的记忆又是那么的不可靠,何况去记忆一个几代人生活过的村庄上百年的历史呢?历史的车轮碾过,剩下黄沙,村庄不语,我只有通过那些砖石瓦砾、边角旧料来认识、来理解、来记忆、来书写。好在马公店是上了“户口”的,我还能在史书旧志中旁搜远绍、寻章擿句,在街谈巷语中摸索车辙马迹、断壁残垣。旅舍、集市、槽坊、油坊、书场、东林寺、西火庙、万金庵、土地庙、圩门、圩沟……一个个词语被村庄的老人们提起,就像是马公店的历史符号,是马公店这个地域范围独有的语言,独一无二的符号。一个人只有被记住,才会一直活着,人生存在的意义就是被铭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村庄也是一样,如果还有人记得,那么它就一直存在着,如果所有人都没有关于这个村庄的记忆,那么不管是否存在,它都已经消失了。这些独属于马公店的历史符号,已经随着几代人的悄然离世逐渐落寞、淡化、模糊,记忆的断层伴随而来的是拔地而起的楼房、飞驰而过的汽车、一闪而过的人群……我忧心忡忡地在日记本上、在摄像机里一天一天地重复着这些符号,从“马公店”这三个字开始,一个一个的历史符号好像排着长队一样,等着我去认识、了解、记忆。

现在的村庄在靠近国道进村最显眼的位置立起了大牌坊,用楷体印刷字描上了“马公店”三个大字,略显突兀和滑稽。我曾邀请清华美院和中国作协一些老师到马公店采风,大家都觉得牌坊有些不妥,牌坊本是仿古的建筑,求一个古色古香之感,却被我们现代人用砖石水泥来涂抹,用楷体的印刷字来描红,东施效颦,只觉得丑上加丑。我只能庆幸,好在没有用“马公村”三个字来书写牌坊的名字,误打误撞地保留了“马公店”这个古地名。不管现在的牌坊造价如何不菲,做工如何精细,气势如何磅礴,马公店已经不再是马公店了,只能是马公村,哪怕是在地图上,也只能找到马公村的地理位置,马公店已经被深埋地下,肢解、反应、挥发,慢慢销声匿迹。

村庄就是一连串的日升和日落,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死亡与复活。流星瞬间陨落,稍纵即逝的一刻,从天的那头到天的这头。马公店走过了百年、千年,现在突然安静了许多,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浮华,一切归为平静,像是一潭死水。我是陷在这潭死水里的,努力扑腾着、挣扎着,想让它“躁动”起来,但是我越陷越深,愈加的惶恐和焦躁,终于被卷进这漩涡之中,不断的下沉、下沉,慢慢地又旋转起来,然后被一个巨大的力量拖起,往上推,最后浮起,被猛地甩开,但没有溅起一滴的水花。我知道,这是蓄谋已久的复活,就在这潭死水的漩涡当中,它带来的是马公店的过去和未来。

 

作者简介:魏轩,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独立创作的话剧《春到上塘》入选江苏省委宣传部戏剧剧本孵化计划,联合创作的话剧《向前向前向前》获江苏省紫金戏剧文学奖。纪录片作品《马公店关卡》获得第二届中国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作品二等奖,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曾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口述历史的话剧创作实践”,口述史作品曾入选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口述历史研习营、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曾荣获第二届公众口述历史征文大赛一等奖等。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607.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阳光男孩

阳光男孩

阳光男孩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陈培张畅身高1米80,肤色有点黑,绝不像是一个来自上海的孩子。他穿着灰夹白夹黑的校服,一点也不能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认识张畅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那天新生报到,班主任需要在校门口接新生,...

年来年往

年来年往

年来年往周荣丽光阴在指尖轻轻滑落,像天上的星星落入了草丛,纵身一跃,日子又跳到了年末岁首。无需目送,2021已破空而去,不由分说。春节是最团圆最喜庆的日子,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只有过了除夕,才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回家过年是一年忙到头缓缓气、借...

锦瑟无端

锦瑟无端

锦瑟无端吴宏匀香熏袅袅的雨天,和着咖啡的浓厚气息,站在高楼上往外看,天地苍茫,帘幕低垂。路上的汽车仿佛大海中的一粒芥子,飘摇孤独地驶向视线之外。与好友倚在窗边,看上去她仿佛隔山隔水。我们俩经常是这样守在一起,各自想着心事,偶尔只是为了验证对...

又闻粽香,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又闻粽香,想起母亲包的粽子

作者:殷再宏街头又开始有粽子的香味弥漫,芬芳、浓郁且诱人,我又不由自主想起母亲。母亲离世18年了,亲情真的是血浓于水,我还是经常想起母亲在世的片段。母亲在世时,每年都要包粽子吃,自家包的基本是淡粽子、再就是放点蜜枣或红豆之类的,不像现在什么...

古镇白蒲掠影——“印象白蒲”主题征文

古镇白蒲掠影——“印象白蒲”主题征文

古镇白蒲掠影——“印象白蒲”主题征文冒建国提起白蒲,熟悉他的人一定会与闻名遐迩的白蒲茶干、白蒲黄酒等享誉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相提并论。我与白蒲真正相识相知,还得缘于我们石庄镇准备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镇政府周逸旋宣委及文化站张卫华站长...

梦里梦外思石庄

梦里梦外思石庄

梦里梦外思石庄冒建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读着这首唐朝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名诗,让我想起的不是江南,而是我的故乡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我知道,多年来,虽然自己一直在外地工作,但是故乡石庄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