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忆继父

一南2年前 (2023-04-03)散文随笔3751

清明将至,想念一位已经离开人世20年老党员。他就是我的继父许有塔。

继父1918年出生在东台富安镇,不到十岁时,他父亲因患疟疾去世。家乡连年发大水,土地荒芜,颗粒无收,他母亲拖着儿女南下,靠乞讨生活。在南徙的路上,人涌如潮,母子失散。他偶遇一江苏老乡,被带至江南常熟,被一大户人家收留,长年负责放牛和伺候主人全家遗老遗少的衣食起居。

在少年时期,继父就饱受人间疾苦,被劳役压成虾腰骆驼背。他耳闻目睹了社会世态炎凉,对共产党充满了深深的感情。1946年左右,他为了寻找失散多年的母亲和姐姐,几经辗转,来到如皋南乡磨头赵家庄,被熟人介绍到地主兼民间郎中的陈子培家打长工,负责主人的衣食起居和推小独轮车外出给人看病。后来他得知姐姐流离到如皋城西门,被一小商户收为童养媳,母亲靠在城里摆摊做针线活谋生。

继父在赵家庄生活期间,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党组织利用他的特殊身份,为我方传送情报,并参加除奸惩恶活动。他有时夜间配合游击队,去磨头敌据点捉拿敌伪军人员,发挥了一个地下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

在三十多岁时,继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谈得上娶妻生子,仍孑然一人。1952年,经磨头区区长陈松魁、区妇联主任赵金莲的介绍,他招赘到如皋南乡杨家庄一农户家,挑起了耕田种地、养家糊口的重担。他虽是解放前加入党的老党员,在很长时间内,左邻右舍都无人知晓。他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身份被逐渐公开化。无论在单干户时期,还是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阶段,他凭借一身力气,无论挑担推车,从不比人差,待人接物,直爽利落,讨人喜欢,受人夸奖。后来,他还担任初级社副社长,协助地方党组织开展农村基层工作。在人民公社化时期,生产大队建立党支部,继父担任大队副支书,负责全大队磨坊、粉坊、砖窑、蚕桑等副业生产工作。虽然当了个小干部,但他从不脱离劳动,靠多挣工分,提高生活待遇。人们从他身上看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继父出生劳苦人家,一生保留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平常没有穿过一件洋布衣服,一身土布装扮。自己吃旱烟,起五更,带黄昏步行几十里到泰兴黄桥镇去买。家中养猪,自己推着平头车,往返上百里,去海安曲塘、安丰镇区买稻糠和豆饼,他活过一生,勤劳一生,朴素一生。待到年老力衰时,他从不增加我们负担,靠拾废旧卖钱,解决自身的理发等生活日用钱。特别是缴纳党费,都是凭自身在路边地头拾废品卖钱解决的,在党支部中传为佳话。

到了晚年,继父患上了关节炎和肺气肿,仍坚持拄着拐杖出门拾废旧,积少成多。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让我喊来村支书陈书记,从铺板下面拿出角票和块票,颤巍巍地将钱交给了村支书,作为他最后一笔党费。随后,他安然离世了……

继父逝世后,村党支部送来了花圈和一面党旗。在去火化的途中,不少村民和生前好友来到灵车路过的地方挥泪送别。继父不是一个国家干部,但他是一名不拿国家薪金的老共产党员,虽已离世多年,他不为人知的生前事迹和不渝初心,成为激励我奋勇前行的不灭灯塔!


(杨兆成)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67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手心里,文字的温暖

手心里,文字的温暖

多年前的那个阳光明媚、菜花惊艳的下午,我们在文字里相遇。 依然清晰地记得,办公室里一群同事最初读你论你的情形,那么欣喜而激动。一整个下午,你成为我们所有语文老师议论的话题。我们开玩笑地说,你就是那个蹲在地上执着捻着花生的女人,捻起了幸福的点...

《传承者》序

《传承者》序

《传承者》序丁  捷传承,从来都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存在;传承者,背对潮流,特立独行,在固执而寂寞的行走中,苍老着青春,燃烧了韶华,却难得有人为之喝彩。只有岁月历练者,跋涉了桑田,阅尽了沧海,才能拨开世俗的厚尘,顿悟并发掘其中的奇巧与...

芦苇花开

芦苇花开

芦苇花开戴林萍我本不想写它,因为我们农村到处都能见到它。大河小河边,沟沟塘塘边,甚至灌溉渠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每天我从二案到石庄,能走小路绝不走大路。因为我讨厌大路的喧嚣,喜欢小路上不经意闪现的美景。所以我是朝也看它,暮也看它,朝朝暮暮都看...

东北壮游

东北壮游

东北壮游渔樵耕夫   谢通旅游专列十八个车厢,满载着上千人的旅游大军。火车从江苏常州出发,拉开东北五省游的序幕,跨长江,过黄河,闯关东,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去撒欢,到中俄蒙边境去遛弯儿、、、、、、东北壮行钢铁洪流机声隆,旅游...

淮安情结

淮安情结

淮安情结渔樵耕夫   谢通淮安,一直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因为那是一代伟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踏上淮安的土地,急于寻访周总理的故居,却在无意中撞上了总督漕运部院。这是旧时代主管航运的官府衙门,外观显得相当气派。门前两...

看戏

看戏

看  戏陈彦记得小时候,村称之为大队。父亲在邻大队做老师,我便在那儿上一年级。一次放学,父亲说要参加晚上的政治学习,让我先回去。排队刚出校门,大伙儿就像从笼子里钻出来的小鸟,叽叽喳喳,撒了欢儿向前跑。有的没有书包,夹着两本破书直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