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夜校扫盲班——万元坤
回忆夜校扫盲班
万元坤
我的母亲叫郭萍,这是解放后户藉登记时取的名字。她出生在镇江,年轻时随父亲迁居如皋。受旧社会“重男轻女”、“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的影响,她没有上过学,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 1954年,国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这一年的6月,如城镇开办了扫盲夜校。听到这个消息,母亲迫不及待的报名参加。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多苦多累,母亲从不间断。夜校办在附近的志雅楼,那里有个茶座,下午是说书先生的书场,入夜,一盏汽油灯高高挂在书场的横梁上,照得书场里通亮。一个别样的“大教室”里人坐的满满的。其中,有一些是我这样来陪学的孩子。
母亲学习认真,听老师讲课时,绝对不允许我这个“多动症”挤坐在她的身旁,而是让我自由活动,于是,我便加入了陪读的“儿童团”,常玩的游戏是捉迷藏。
老师在教台前认真的讲,母亲在小本本上认真的记,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从不马虎。经过扫盲班几个月的学习,母亲会认会写了几百个字。
要不是正赶上要去南通市一个服装店学习服装加工,母亲是不会中途停学的。
那时的我,因为母亲去了南通,一个人留在家中,每到晚上,觉得特别的不自在,心里惦记着的是那些已经与我熟识的、仍在陪读的孩子,而他们也惦记着我这个“孩子王”。于是我依然隔三差五的去到扫盲班,有时还会提前去,帮助揩黑板。一次,我遇见了锦锈街道(居委会)的书记童率仁,他知道我在京江小学己读高年级,让我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几个字,画几幅画给他看看,我写了也画了,结果让我出乎意料,他交给了我一个“小”任务,让我当起了真正的“陪读员”,在老师讲完课后,专门为几位学得差的学员当辅导。住我家隔壁的居民组长叫王兆珍,长的胖点,上课时常打呵欠,她平时对我和我家特好,我乐意当她的辅导。有时她带我回到她的家中,留我住在她家,我就在小油灯下,继续当她的辅导员。母亲从南通学艺回家后,兴奋的告诉我:多亏在夜校扫盲班学了几个月,在南通学缝纫,做栽剪打样才方便了很多。1956年,合作化高潮,母亲进了如皋服装厂,成为如皋第一代懂得使用缝纫机加工服装的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