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生儿——吴兆华
好 人 生 儿
吴兆华
酒店三楼中厅高朋满座,人声喧嚣,满满的摆了4桌酒席。今天是陈如庆69岁生日,他家双方兄弟姊妹多,再加上第二代第三代的到来和成长,家族人丁兴旺,来自大江南北的亲戚们,能相聚一起为大哥庆寿,自然欢乐无比,气氛热烈。在大家兴高采烈敬酒的时候,如庆孙女给爷爷送上一幅自己书写的寿联,恭祝爷爷“寿比南山松,福如东海水”,将气氛推向了高潮。然而这时老寿星却双手遮面,哽咽着慢慢坐下去,呜咽不语……大家心照不宣,活动继续进行。
今天是癸卯年正月初九,如庆叫我表姑父,年前他就通知了我们。农村人重礼数,一般请人吃饭至少要提前三天邀请,他太客气了。
“生儿”是如庆的小名,家里人和至亲还习惯地叫他“生儿”,反倒觉得亲切。他年前通知我们时没有说明活动主题,只是邀请我们参加,当时我善于记事的妻子低头闭目一想,“生儿过生日”,他一语中的。
生儿是一个苦命的孩子,6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六十年代每年冬天农村都有河工任务,生产队里会分派人去挑河,他父亲就是在河工挑河时意外去世的。当时,有的说是饿死的,有的说是病死的,也有的说是累死的,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二三十岁的壮年突然死了,反正不是正常死亡。在那困难时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命不值钱,就是非正常死亡也没人去追究。父亲去世后,年轻的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妹妹艰难度日。那是挣工分糊口的年代,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生活之艰难,度日之困苦,可想而知。两间破茅草屋,四壁都是芦材帐,外面可看见里面,透气漏风,外面大风大雨,里面小风小雨。
生儿是长子,面对家庭的艰难,他勇敢地协助妈妈分挑家庭重担。十二岁就学着下地做农活,一般农家孩子开始学农活,总是先做些轻微的活计,如,拾棉花,除草,打药水什么的,而他却总是混在男人堆里跟着劳力们干,锄地,挑河泥,挖墒沟,挑大粪。看着他艰难的动作,大人们总说,你还小,慢慢来。他总是不言不语,埋头干活。他生性聪明,他家旁边有一所耕读小学,他父亲在的时候,他也去听了几天课,他对人有礼貌,记忆力好,爱读书,书本上的故事,他也能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听,老师很喜欢他。父亲去世后,他就不肯再上学,坚持下地干活挣工分。年底女老师专门到家,给他补课,劝说母亲,你家孩子聪明,是个读书的料,不上学可惜了。但是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不敢继续读书。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那天晚上,他家突然失火,上门补课的老师丢下书本奋力救火,但两间茅屋顷刻化为灰烬,虽然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但没有了“家”,全家人一下子跌入了沟底。船漏偏遇顶头风,邻居们出于同情,纷纷相助,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里临时居住。这个“年”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十多年以后的一个大年三十夜,他买了几样礼品,专门去看望当年的耕读老师,感谢自己幼年的恩师。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晃生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米七八的身材,矫健匀称的体魄,坚强乐观的性格,热心助人的品质,赢得了不少姑娘的青睐,村邻们也暗暗为之高兴。可是几位姑娘一来“看人家”(农村相亲的习俗),破旧的茅屋,简陋的家当,四口之家的负担,连每人一张小凳子也没有,就把姑娘吓跑了。现实的困境阻挡了爱情的发展。
他发誓要学一项手艺。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开拖拉机。记得,六十年代后期,经常看到他,起早贪黑开着拖拉机在生产队里耕田耙地,一身泥水一身土。那时农村拖拉机还不太多,他成了生产队里忙人。队里不管什么人,只要有要求,他总是笑脸相迎,有求必应,而且,事情做得让你满意。他心地善良,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的承包地,不要人家开口,他主动耕好耙细,不收一分钱,人家感激不尽。他在队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后来他除了农耕以外,又搞起了运输,主要是为盖房起屋的人家拉楼板,黄沙,水泥。由于他为人热情,侠义肝肠,他的朋友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在本大队还带起了几个徒弟。再后来竟当上了大队机电组组长,全大队十几辆拖拉机都由他安排,听他调动。
那时候农村几乎没有私人汽车,运输主要靠拖拉机,所以他们的活儿还不少,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全大队都知道“生儿”,周边的村邻有事也会找到他。
他为人诚信,做事踏实,有始有终,同事们乃至各生产队队长都很相信他,有事总愿意和他商量交给他去办,他成了生产队长们工作的得力助手。几位队长听人说“生儿”几次谈朋友都泡汤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商量后决定帮助他盖几间房屋,好让他早点成家。不久,十几个生产队以调换水稻种子的名义,支持他建房,他100斤,你200斤,先后将稻子送到他家里。建有砖窑的几个队,送来最好的砖瓦。不久,他家盖起来三间瓦房。虽然是平房,但它是朋友们热心相助的结晶,是众人相帮的果实,是各个生产队对他高度信任的见证。有了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半年后生儿终于成家了。至今回想起来,他仍然热泪盈眶,感激不已。
成家的欢乐,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善行。生产队里有一家五保户,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孤身女人,叫蒋领英,就住在生产队大场旁边的一间小屋里,平日孤苦伶仃,队里有人总喜欢和她开玩笑,叫她“呆领候”“蒋领候”。一年除夕,天下着大雪,生儿回家较晚,一到家就从家里拿了一包糕点,冒着风雪来到两里路外的供销店,敲开了店门,王经理惊讶地问,天这么晚了,你冒着大雪来有什么急事?他拍拍身上的积雪说,队里有个五保户老人,每年过年我总给她送点食品,她牙不好,我带来一包京枣,想换一斤饼干给她送去。王经理听后很受感动,马上递上一包饼干,说不要换,送给你,再给你一包红糖,你一并送给她,你人太好了,菩萨心肠。平时,生儿总是隔三差五的给她送些油盐,火柴,火油等生活必需品。难怪“蒋领候”逢人便说,陈如庆像是我的干儿子。
长兄如父。父亲去世后,面对家庭的困境,他母亲又找了一个伴,且生了一男一女。生儿像父亲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弟妹们。从他们的生活,学习,学艺,成家,都事事处理得当,就连他们的下一代——外甥,侄子们的成长他也是关心入微,为他们的日常琐事而操劳,为他们的进步成长而喜悦。天有不测风云,去年他苏州的大妹妹患胰腺癌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他一下打懵了。因为一年前他妹夫就是患胰腺癌去世的。得到这消息后,他立即前往苏州,带着妹妹寻医问药,东奔西走,不惜代价,看了西医看中医,看了中医找偏方,陪妹妹治疗几个月,效果不大,后来听说河北邯郸市有医生专治此病,他又立即带着妹妹奔赴邯郸,在那里治疗了两个月,各种办法都用上了,还是无力回天。他承受着失去妹妹的巨大悲痛,坚持按照当地习俗体面的办完后事,并安抚好外甥女,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苏州。前文所述,他在酒席上触景生情,想起了不久前去世的妹妹,如若妹妹健在,兄妹齐集,今天又该是怎样的一番喜庆场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儿也融入了经济发展的大潮,由于他聪明好学,刻苦专研,其专业技术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不但能参与某些工程的施工,还能单独接受完成一些工程。他不仅成功地挑起了家庭重担,而且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家庭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写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如城东皋桥上的一则联语: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生儿,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