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内容

好人生儿——吴兆华

季健2年前 (2023-05-28)散文随笔3074

吴兆华

 

酒店三楼中厅高朋满座,人声喧嚣,满满的摆了4桌酒席。今天是陈如庆69岁生日,他家双方兄弟姊妹多,再加上第二代第三代的到来和成长,家族人丁兴旺,来自大江南北的亲戚们,能相聚一起为大哥庆寿,自然欢乐无比,气氛热烈。在大家兴高采烈敬酒的时候,如庆孙女给爷爷送上一幅自己书写的寿联,恭祝爷爷“寿比南山松,福如东海水”,将气氛推向了高潮。然而这时老寿星却双手遮面,哽咽着慢慢坐下去,呜咽不语……大家心照不宣,活动继续进行。

今天是癸卯年正月初九,如庆叫我表姑父,年前他就通知了我们。农村人重礼数,一般请人吃饭至少要提前三天邀请,他太客气了。

“生儿”是如庆的小名,家里人和至亲还习惯地叫他“生儿”,反倒觉得亲切。他年前通知我们时没有说明活动主题,只是邀请我们参加,当时我善于记事的妻子低头闭目一想,“生儿过生日”,他一语中的。

生儿是一个苦命的孩子,6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六十年代每年冬天农村都有河工任务,生产队里会分派人去挑河,他父亲就是在河工挑河时意外去世的。当时,有的说是饿死的,有的说是病死的,也有的说是累死的,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二三十岁的壮年突然死了,反正不是正常死亡。在那困难时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命不值钱,就是非正常死亡也没人去追究。父亲去世后,年轻的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妹妹艰难度日。那是挣工分糊口的年代,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生活之艰难,度日之困苦,可想而知。两间破茅草屋,四壁都是芦材帐,外面可看见里面,透气漏风,外面大风大雨,里面小风小雨。

生儿是长子,面对家庭的艰难,他勇敢地协助妈妈分挑家庭重担。十二岁就学着下地做农活,一般农家孩子开始学农活,总是先做些轻微的活计,如,拾棉花,除草,打药水什么的,而他却总是混在男人堆里跟着劳力们干,锄地,挑河泥,挖墒沟,挑大粪。看着他艰难的动作,大人们总说,你还小,慢慢来。他总是不言不语,埋头干活。他生性聪明,他家旁边有一所耕读小学,他父亲在的时候,他也去听了几天课,他对人有礼貌,记忆力好,爱读书,书本上的故事,他也能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听,老师很喜欢他。父亲去世后,他就不肯再上学,坚持下地干活挣工分。年底女老师专门到家,给他补课,劝说母亲,你家孩子聪明,是个读书的料,不上学可惜了。但是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不敢继续读书。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那天晚上,他家突然失火,上门补课的老师丢下书本奋力救火,但两间茅屋顷刻化为灰烬,虽然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但没有了“家”,全家人一下子跌入了沟底。船漏偏遇顶头风,邻居们出于同情,纷纷相助,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里临时居住。这个“年”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十多年以后的一个大年三十夜,他买了几样礼品,专门去看望当年的耕读老师,感谢自己幼年的恩师。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晃生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米七八的身材,矫健匀称的体魄,坚强乐观的性格,热心助人的品质,赢得了不少姑娘的青睐,村邻们也暗暗为之高兴。可是几位姑娘一来“看人家”(农村相亲的习俗),破旧的茅屋,简陋的家当,四口之家的负担,连每人一张小凳子也没有,就把姑娘吓跑了。现实的困境阻挡了爱情的发展。

他发誓要学一项手艺。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开拖拉机。记得,六十年代后期,经常看到他,起早贪黑开着拖拉机在生产队里耕田耙地,一身泥水一身土。那时农村拖拉机还不太多,他成了生产队里忙人。队里不管什么人,只要有要求,他总是笑脸相迎,有求必应,而且,事情做得让你满意。他心地善良,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的承包地,不要人家开口,他主动耕好耙细,不收一分钱,人家感激不尽。他在队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后来他除了农耕以外,又搞起了运输,主要是为盖房起屋的人家拉楼板,黄沙,水泥。由于他为人热情,侠义肝肠,他的朋友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在本大队还带起了几个徒弟。再后来竟当上了大队机电组组长,全大队十几辆拖拉机都由他安排,听他调动。

那时候农村几乎没有私人汽车,运输主要靠拖拉机,所以他们的活儿还不少,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全大队都知道“生儿”,周边的村邻有事也会找到他。

他为人诚信,做事踏实,有始有终,同事们乃至各生产队队长都很相信他,有事总愿意和他商量交给他去办,他成了生产队长们工作的得力助手。几位队长听人说“生儿”几次谈朋友都泡汤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商量后决定帮助他盖几间房屋,好让他早点成家。不久,十几个生产队以调换水稻种子的名义,支持他建房,他100斤,你200斤,先后将稻子送到他家里。建有砖窑的几个队,送来最好的砖瓦。不久,他家盖起来三间瓦房。虽然是平房,但它是朋友们热心相助的结晶,是众人相帮的果实,是各个生产队对他高度信任的见证。有了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半年后生儿终于成家了。至今回想起来,他仍然热泪盈眶,感激不已。

成家的欢乐,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善行。生产队里有一家五保户,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孤身女人,叫蒋领英,就住在生产队大场旁边的一间小屋里,平日孤苦伶仃,队里有人总喜欢和她开玩笑,叫她“呆领候”“蒋领候”。一年除夕,天下着大雪,生儿回家较晚,一到家就从家里拿了一包糕点,冒着风雪来到两里路外的供销店,敲开了店门,王经理惊讶地问,天这么晚了,你冒着大雪来有什么急事?他拍拍身上的积雪说,队里有个五保户老人,每年过年我总给她送点食品,她牙不好,我带来一包京枣,想换一斤饼干给她送去。王经理听后很受感动,马上递上一包饼干,说不要换,送给你,再给你一包红糖,你一并送给她,你人太好了,菩萨心肠。平时,生儿总是隔三差五的给她送些油盐,火柴,火油等生活必需品。难怪“蒋领候”逢人便说,陈如庆像是我的干儿子。

长兄如父。父亲去世后,面对家庭的困境,他母亲又找了一个伴,且生了一男一女。生儿像父亲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弟妹们。从他们的生活,学习,学艺,成家,都事事处理得当,就连他们的下一代——外甥,侄子们的成长他也是关心入微,为他们的日常琐事而操劳,为他们的进步成长而喜悦。天有不测风云,去年他苏州的大妹妹患胰腺癌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他一下打懵了。因为一年前他妹夫就是患胰腺癌去世的。得到这消息后,他立即前往苏州,带着妹妹寻医问药,东奔西走,不惜代价,看了西医看中医,看了中医找偏方,陪妹妹治疗几个月,效果不大,后来听说河北邯郸市有医生专治此病,他又立即带着妹妹奔赴邯郸,在那里治疗了两个月,各种办法都用上了,还是无力回天。他承受着失去妹妹的巨大悲痛,坚持按照当地习俗体面的办完后事,并安抚好外甥女,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苏州。前文所述,他在酒席上触景生情,想起了不久前去世的妹妹,如若妹妹健在,兄妹齐集,今天又该是怎样的一番喜庆场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儿也融入了经济发展的大潮,由于他聪明好学,刻苦专研,其专业技术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不但能参与某些工程的施工,还能单独接受完成一些工程。他不仅成功地挑起了家庭重担,而且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家庭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写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如城东皋桥上的一则联语: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生儿,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好人!


稿酬说明 | 投稿说明 | 原创说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如皋文学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xrgwxw.com/post/70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婚礼上的反诈警察

婚礼上的反诈警察

婚礼上的反诈警察邓 兮 阿桑终于抽出一天时间来结婚了,婚礼前夕我问他,你想好了典礼上要说什么了吗?他拍着胸脯说,早就想好了,绝对和别人不一样。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婚礼这一天,我和阿桑站在台上,司仪问他,新郎,你有什么话要...

烟火南门桥

烟火南门桥

 烟火南门桥邓兮童年记忆里的菜市场杂糅着许多的印象,有些吵闹凌乱,也有些多姿多彩。孩童时期常常被大人带着去买菜,听着里面的吆喝声、讲价声,看着各式各类的蔬菜、肉类、鱼类,只觉得新鲜好玩,未曾想过要和这个地方深深结缘。南门桥是母亲最...

忆任储尧老先生二三事

忆任储尧老先生二三事

忆任储尧老先生二三事苏东伟微信朋友圈内看到文定雉水先生发的图片,是原先新民初中的老师们最近聚会时所摄。看着一些已经满鬓苍白的老师,已经无法与他们的名字一一对应。问及曾经的化学老师任老先生近况时,先生不无伤感地告诉我,老先生已于前年驾鹤西去!...

立春

立春

立  春任小萍春节遇上立春,顿觉头顶上的太阳大了很多,风也柔和了一些。走出家门,除了看那依旧绽放着的腊梅花儿暗暗地送着芳香,就是看那结满了串串红果笑弯了腰的南天竹。关于腊梅花,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的赞美之词,而南天竹也因它鲜红的果实...

看戏

看戏

看戏陈煜记得小时候,村称之为大队。父亲在邻大队做老师,我便在那儿上一年级。一次放学,父亲说要参加晚上的政治学习,让我先回去。排队刚出校门,大伙儿就像从笼子里钻出来的小鸟,叽叽喳喳,撒了欢儿向前跑。有的没有书包,夹着两本破书直往前冲;有的一手...

不睡觉的“大白”

不睡觉的“大白”

不睡觉的“大白”钱孝诚伴着“呜——”的声音,一辆大巴打破了小区的宁静。里面,一位位医护人员走了出来,羽绒服外裹着洁白的防护服,活像动画里的大白,在黎明的微光中显得格外明显。我在凌晨起夜时,这一幕映入眼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疫情如同一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