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如皋的街头,与如皋的历史文化迎面相遇 ——刘晓苏
走在如皋的街头,与如皋的历史文化迎面相遇
刘晓苏
走在如皋的大街上
不经意间就会看到一片古迹遇见一个古人
即便是眼前的这条大司马路
也是为了纪念三国鼎立时东吴的大将军吕岱
孙权称他既有文韬武略之谋又有忠诚勇武之节
他平定风起云涌的山越势力解除东吴的心腹之患
他剿灭士燮兄弟的割据力量恢复对岭南的实际控制
他开启了中国与越南柬埔寨以及南海诸国的正式交往
80多岁他仍然在接待宾客处理公文比廉颇还要繁忙
93岁他被孙亮任命为大司马成为东吴的第一重臣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简朴他闻过则喜虚怀若谷
他是第一位被写入历史写入《三国演义》的如皋名人
站在大司马路上环顾四方我禁不住感慨
如皋是一片怎样的沃土养育出这精忠报国的一代战将
虽然东吴的历史已过去了1700多年
但在林梓镇吕岱的墓前两只赤眼石兽仍然在守护
守护着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如皋人
走在如皋的大街上
在安定广场见到了胡瑗先生的高大雕像
我像一个小学生在他的面前恭敬站立.
听他讲解《周易口义》、《春秋口义》和《论语说》
北宋时欧阳修范仲淹将儿子送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
他创立的“湖学”吸引“四方之士云集受业”
他是国子监的主讲教授是当朝太子的导师
他的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切磋交流因为师生平等
他倡导“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
他亲率学生游历千里江山感受潼关险峻与黄河激荡
他第一个实施分科教学并推广普及教育
他对学生要进行“德、智、体、乐”的全面考察
他要为国家培养的是“致天下之治”的人才
他是北宋的“一代宗师”是“真先生”是“孔孟再世”
王安石称他是天下豪杰中的豪杰
苏东坡则感叹他教过学生没有人会不想念他
当他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不得不离京休养时
一路相送的人群竟然排出了百里之远
站在安定广场我知道如皋是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
而胡瑗则是被称为“如泰山特屹于诸峰”的如皋人
走在如皋的街头
总是会身不由己地去东大街走一走
当我脚踩着南宋时铺设在街心的麻面石板
踩在 800 年的岁月留下的车辙和马蹄印上
我相信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如皋的历史
我会拐进大街北侧的大刘巷和小刘巷
去看看斑驳的如意门和屋檐上灰色的蝴蝶瓦
我还会拐进只有一人宽的蜿蜒曲折的秀女巷
去看那古老的庭院里栽种的腊梅枇杷和白玉兰
我会在那久违的庭院里久久地徘徊流连张望
我会想起童年冬天的瓦檐上挂满晶莹的冰棱
想起母亲会摘几枝腊梅插在家中的瓶子里
会买几个青绿的香椽放在每个人的床头
于是整个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的冬天
如皋人的生活中弥漫着梅花与香椽的芬芳
走在如皋的街头
一阵海风突然吹来了豆大的雨点
于是我在雨中去探访冒辟疆的水绘园
去看雨雾微茫中洗钵池的波澜不惊
去听雨水落入池中时的天籁古韵
恍惚之中我会不会回到明代末年
看到吴伟业王士禛正渡江渡河而来
于是我们沿着护城河在雨中一路同行
在水明楼上看冒辟疆与诗人们吟咏诗篇
然后静听董小宛的古琴弹奏《平沙落雁》
14岁时冒辟疆就被董其昌称之为初唐王勃
面对着明朝的江河日下太监弄权朝纲倾颓
他与复社成员抨击阉党希望挽救国家于危亡
面对友人以“天际朱霞,人中白鹤”特荐他
即便穷困潦倒卖字度日他也不接受清政府的诏征
毛泽东感叹:只有冒辟疆“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站在如皋的迎春桥上
我读到300年前祖先刻在石栏上的箴言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我想起张謇的同科进士如皋人沙元炳
在家乡办学校办实业为如皋人点亮了第一盏电灯
我想起了神探李昌钰的如皋母亲
她在困顿之中将 13个子女培养成博士
她对儿女最重要的一句嘱咐是“待人要好”
这流淌在如皋人血脉中的文化传承
是如皋挤身于世界长寿之乡的根本之一
何其有幸我也是一个如皋人
是那片土壤里生长出的小小禾苗
在那片水边的高地上只要踮起脚尖
就能看到黎明时分东海升起的一轮旭日
看到黄海与东海迎面相遇时的波光粼粼
如果打开家门就能看到浩荡的长江
从这里开始它奔向大海的冲刺旅程
站在如皋中山钟楼矗立的十字路口
我看到今天的如皋正以青春的脚步一路奔跑
展现着民族复兴路途上的中国气象与中国信心
2023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