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四间新瓦房——吴国忠
我家的四间新瓦房
吴国忠
1981年,我刚上高中,家中两个哥哥都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仅凭三间茅草屋是不行的,好在79年和80年生产队工分分配高了些,三个一等劳力,一个五等劳力,除去交生产队的,两年挣得了500元,加上以前的积累,已把建房子的红砖、青砖、红瓦准备的着不多了,因为长江公社砖瓦厂的一个负责人与父母相熟,买不起好的标准,是买个一种按体积算钱的碎半砖,一样的用,记得是9元一个立方,可以抵两叁垛用,就是多费点工,多抹些石灰拌黄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际上总的算下来,并没有便宜多少,似乎是买的便宜草,烧了夹底锅。
红砖红瓦房,鲜有前墙用青砖显摆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是沿江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在这种房子基本见不到了,可能在偏远的乡下的楼房边还偶尔会看到,因为宅基地宽敞,建了新的,老的留着放放农具和杂物,也可能是为了一份念想。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长江公社(现称“乡镇”)都建起了三坐轮窑(砖瓦厂)。轮窑厂生产的砖瓦都是红砖红瓦。红砖的规格是11.5×5.5×24厘米;红瓦,又称红平瓦、大平瓦、洋瓦,规格约为26×38厘米,有长江公社砖瓦厂、二案砖瓦厂(国营)、二大队砖瓦厂,还有中心沙养殖场砖瓦厂,在全县公社中算是多的了。事实也证明,砖瓦厂的建立,一方面带来了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农民建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更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带了个好头。
70年代中期,农民建设三间红砖红瓦房又需要多少钱呢?我亲身经历,只需要一两千元钱。其中,红砖约一万三千块,每块3.5分钱,需550元(这是最大的一笔开支);两根水泥中柱40元(中柱两边的大插及壁柱用家中的杂木,无须花钱);9根水泥桁条约120元;杉木椽子约150元;旺砖3000块(每块两片),约160元;红平瓦1600片,每片1毛钱左右,约160元;石灰1.5吨,约75元;建房人员工资80~100元之间(主要是木、瓦工工资,每天一元。小工,农民之间互相伴工,无须付钱,有帮工,有还工);招待费用100~180元。加上其他乱七八糟的费用,总体费用也就在1500元上下。四间红砖红瓦房建筑面积在98~100平方米之间,总造价2000元,也就是每平方米的造价在20元左右。
可就是每平方米20元造价的房子,一般纯农户也很难建得起,只有家中劳力多的家庭,节省了几年才能建得起三间像模像样的红砖红瓦房。有俗语说:喝了几年薄薄儿粥,砌了四间大瓦屋。农家建了大瓦屋,亲戚们都要来祝贺,那时时兴说鸽子,吃上梁酒。房子竣工时,瓦工头要说上几句吉利话:新砌华堂喜洋洋,多福多寿喜满堂。喜得爹爹多富贵,喜得奶奶福寿长,喜得相公高官做,喜得姑娘嫁个状元郎,匠人还会在梁上往下抛主人家提供的圆子、馒头、笼糕和小粽子,下面会有很多人抢,既填饱肚子,又图个热闹。
我家把房子建好了,两个哥哥就相继经媒人介绍娶亲成了家,当时没有几间瓦房子,儿子想找媳妇难如登天。后来四间瓦房子,分给了两个哥哥,每人两间,我和父母仍住在三间老茅草屋,直至1989年我借债建三间五架六起红瓦房子为止。帮我每人还六百元债务的也赖掉了,我刚工作工资低,还得结婚养女儿,独自还了五年,想来心酸。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多数农民把外出挣得的钱首先用在建房上。拆去红瓦房,建起新楼房。从排列式、组合式,到飞檐翘角的古典式、现代气息的西洋式,我们长江公社大部分人家已拆迁搬进了政府的安置房,五层至18层的,早的没有电梯,现在都是电梯房子了。从此,红瓦房子只有在留存照片和梦中常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