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初人”到“石初人” ——冒国军
从“实初人”到“石初人”
冒国军
印象中,有过两次去石庄初级中学的经历。
一次是2003年5月,参加南片语文中考复习研讨。彼时,我在场南初级中学任教。当初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校门外那片“蒹葭苍苍”的水塘。
一次是2013年7月,受市局人事科委派,参加对当年提拔干部及任期满一年干部的考察考核。走的匆匆,但拔地而起的几栋建筑让我对石初有了“旧貌换新颜”的感触。
机缘巧合,今年组织上调我从实初到石初任职。我是个很相信缘分的人,缘分既然来了,就应该好好珍惜。
2023年7月31日上午10时48分,请允许我如此准确地记录下这个时刻。在镇中心初中报到后,我第一次以“石初人”的身份踏进了石初的校园。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要用唯一恰当的词来写作。然而,那一刻,我词穷了,我无法用一个准确的词汇描述我的心情。
站在大门前,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墙,墙上有几行文字。阳光下,它们显得那样醒豁,那样熠熠生辉:
我们的愿景:
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充满向上的精神与教育的智慧;
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乐趣;
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教育的幸福和职业的尊严!
我们的寄语:
亲爱的同学:愿你在石庄初中的这段青春时光里
做一个热爱生活、志趣高雅的少年;
做一个写满善良、尊师敬亲的少年;
做一个勤于思考、自省自觉的少年;
做一个拥有理想、奋力追梦的少年。
尽管烈日炎炎,我还是逐字逐句品读了上面这些话。我的内心开始澎湃,思绪翻涌。近些年来,通过夏琪凤校长的朋友圈分享,我对石初的高品质内涵发展还是赞叹不已的:文化建设立根铸魂,课程改革卓有成效,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办学成果蜚声江海。我看到,民俗文化皮影戏走进了校园,丰富了师生生活;我看到,植树节种下的不只是树苗,还有立德树人的梦想;我看到,读书月实践活动,经典涵育的是宽阔的胸襟和复兴民族的理想……我们常常说,听其言,观其行。石初人将办学的愿景公开,这是敢干事的勇气;石初人更是将办学的目标付诸实践,开出绚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这是干成事的智慧。这些就是我未来一起共事的兄弟姐妹们创造的辉煌啊!这是一群怎样的石初人啊!
忽而,一声青翠的鸟鸣将我从遐思中唤回。循声而去,是一株绿意正盛的柳树,是柳宗元笔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景象。一座用太湖石堆叠的假山矗立池畔,石头姿态万千,有的像如意,有的若祥云,最顶端的一块颇有“鲤鱼跃龙门”的意蕴。四盆金钱草翠得仿佛要滴出绿来,想起了一个词“滴翠”。池塘里还精心装点了仙鹤、海豚等装饰品。
记不清是哪个教育家曾经说的:校园里一定要有假山、池塘,不管面积是大还是小,必须要有。起初,我不理解这句话。到实验初中工作,校园里有一片涤心池,每当心烦意燥的时候,走近它,看鱼翔浅底,云卷云舒,听雨洒合欢,鹤声清亮,心就倏忽地静了。而今,这大热的天,在柳阴下,吹拂着清爽的风,一路开车的疲惫似乎也消失殆尽了。
让学校里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情感陶冶法,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梅竹兰菊“四君子”墙,还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墙;无论是“树人楼”,还是“躬实楼”的楼名命名;无论是“少年中国说”,还是优秀生表彰橱窗……石初人是深谙“以文化人,景能怡人”的道理的。
沿着操场往大门走,我的内心亦如着火红的跑道一样,我知道未来要走的路需要火红的激情,也需要踏实的进取。脑海里想起了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走好人生每一步”。
临近大门时,遇到当日值岗的保安,攀谈几句。我忽然发现,他的言语中有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我们学校怎样怎样”“我们夏校怎样怎样”“我们的老师怎样怎样”……当“我”与“们”紧密连缀的时候,这个词汇就有了一种特别温暖的意义。毕竟这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极高的词汇。
记得有人开玩笑说,当你想要了解一所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先去看看它的厕所。然而,我却以为,当你想要真正了解一所学校的时候,可以和他的校工聊,不管是保洁,还是保安。当他的眼中有光,话中有情。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就不言自明了。记得在实初的日子里,这眼神、这话语是常见的。而今在石初又一次见到,又一次听到,倍感亲切。我深知,不管是实初人,还是石初人,都是教育人,都是一家人。 当辞别保安返程时,远处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那鸟鸣声也是青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