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 食 ——陈刘平
扁 食
陈刘平
吾乡自古以来就有一道美食,名曰:扁食。比南方的馄饨、四川的抄手、广东的云吞略大,比北方的饺子稍小。形如元宝,状似簸箕,因此而得名。扁食虽小,内涵丰富。其馅料可荤可素,可有荤有素。荤者可用猪、牛、羊、鱼肉、虾仁、蚬子、油渣、鸡蛋等,素的可用白菜、韭菜、豇豆、酸菜、芹菜、菠菜、蕃瓜头儿、苋菜,冬瓜,洋葱,茭白等,或两两搭配或群英荟萃,视个人的口味和时令而定,有无限可能,不拘泥于哪一种固定模式。小小扁食皮子仿佛可包万物,大肚能容天下美味。可为主食以果腹,可作佳肴以佐酒,越喝越有。
此物虽美,然旧时因物质条件所限,却也不能常有食之,仅逢年过节才狠下决心,偶尔尝个鲜,且不能随心所欲,敞开了肚皮一饱口福,只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因此,每每食之,均感觉余味饶舌,三日不去。
待经济状况稍好后,也只有等到下雨天、星期日,趁合家老小都在家,大家一起擀皮子、拌豆馅、包扁食,打打牙祭过过嘴瘾。其胜状不亚于今天能吃上一顿生猛海鲜大餐。乡民淳朴,每逢此时总要额外多包上一些,下好捞起用盘子装着送给左邻右舍一起分享,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小孩子就更夸张了,一吃扁食就端着往外跑,跟小伙伴炫耀,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来说就方便太多了,随时想吃,都很便捷。菜市场称点肉,随手让店家用绞肉机搅成肉糜,买几斤皮子,回家割一把嫩韭菜洗净切碎挤干水分,老娘用大钵头把这些都和在一起,放入葱末姜汁、盐、味精、食油等拌匀,大家一起动手,把馅料放在筛子的正中央,包好的扁食顺着筛子的内框一一排放整齐,渐渐往圆心靠拢,七手八脚地不一会儿就包满一筛子,宛如一副精美的图案,令人不忍破坏。此时,不会包扁食的老爷子早已烧透一锅面汤,把扁食轻轻放入,用铲刀反叩锅沿往锅底缓缓推之,防止粘底。架大火烧开,直到胖嘟嘟的扁食慢慢浮上水面再稍微养一会儿即可。一般人家都会用笊篱抄起,然后用盘子盛放,盛不下的可摊在灶面的瓷砖上。吃的时候,根据各人所好佐以香醋、酱油、辣椒酱等。心急的小孩早就烧虾等不到红,直接用手抓着往嘴里塞,哪怕被烫得嘴直咧也不管不顾,生怕迟了就轮不到他了。不一会儿功夫就风卷残云般的一扫而光。眼睛还不时的往锅里瞟,真是吃着碗里的还望着锅里的,得陇望蜀。父母亲在旁边哪怕自己一个都不曾尝到也笑眯眯的看着孩子们大快朵颐,仿佛那时候才是他们最有成就感的状况,再苦再累也值了。尽情的享受着这并不多见的欢乐时刻。
当然,现在还有更方便的,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外卖,立马就有人送上门来,既方便又快捷,有的口味还可以,但更多的是批量生产的,非人工所为,更吃不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就是聊以充饥罢了,上不了台面,也体验不到亲情。只是不得以而为之。
小小的扁食在有的人眼里仅仅就是一道食品,可有可无,但它在我心里却是永远都不可抹去的回忆,是妈妈的味道,是游子心中不可替代的乡魂,更是见证了家乡日新月异、天翻地覆变化的载体,是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的具体表现。
我爱扁食,料大家亦如是。
作者简介:陈刘平,笔名:从头越。乡镇某部门副职,已在乡镇扎根27年,爱好文学,尤其对书法情有独钟,业余以书文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