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奉献,只为人活一口气
【编者按】值此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如皋文学网》发布何松明撰写的报告文学《倾情奉献,只为人活一口气》,敬请关注。
倾情奉献,只为人活一口气
王洪武,我国呼吸内镜介入诊疗领域的领军人物,秉承医学报国医学报恩的初心,从美丽的青岛海滨走来,从医学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到海军总医院再到解放军总医院,最终扎根在应急总医院呼吸内镜中心。他在呼吸科临床第一线栉风沐雨30载,以学者的敏锐和军人的博大,瞄准国际呼吸医学前沿阵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打造了一支蜚声国内外的呼吸内镜介入治疗团队;以一腔天使情怀,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呼吸道梗阻性疾病急诊绿色通道;开设了“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高级研修班”,手把手帮扶基层医院呼吸及肿瘤介入治疗技术的推广。一路走来,王洪武教授在行医路上摒弃浮华、躬耕不辍,谱写了一曲大医精诚的生命华章。2019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年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上,授予他的“优秀呼吸医师”称号,是对他最真实贴切的褒奖。
提出肺脏介入医学体系“123”创新理论
王洪武教授长期从事呼吸病及肿瘤的治疗和研究,擅长肺癌、肺结节病、肝癌、食管癌、胰腺癌等方面的诊断与治疗。作为国内最早提出腔内肿瘤及实体肿瘤分别采用内镜治疗为主和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为主微创治疗理念的专家,王洪武教授深知,肺癌的治疗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是呼吸科医师的终极攻击目标。单纯的放疗和化疗,对肺癌来说治疗效果都很难理想。
在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中,王洪武教授独辟蹊径,通过呼吸内镜介入治疗这一处于医学前沿的医学手段,高屋建瓴的提出了肺脏介入医学体系“123”创新理论。所谓“123”理论,简言之1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介入治疗体系;2是倡导双靶区治疗理念;3是遵循“三定”原则——定位、定性、定期。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同。
肺脏介入医学体系包括呼吸内镜技术和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和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为了践行他的这套理论体系,王洪武从解放军总医院博士毕业后,选择了条件相对简陋然而却是以呼吸病治疗为特色的煤炭总医院落脚。在医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一手创立了专用的气管镜手术室、CT介入治疗室和导管室;组建了国际上最大的气管镜介入治疗团队(由20余人的气管镜医师和护士,10余人的麻醉师和护士),配置了硬质镜、20余条电子支气管镜和2台胸腔镜,全面展开了各种内镜及腔镜下的诊治技术,将肺脏介入医学体系中所包含的呼吸内镜技术和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和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完美融合。先后开展了氩氦刀、射频、放化疗粒子植入和血管介入等多项技术,迄今已完成25000余例支气管镜(包括5500余例硬质镜)介入治疗,气道恶性肿瘤4000余例,良性气道病变3000余例的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提出“海陆空”联合治疗晚期肺癌
众所周知,呼吸科最棘手的疾病莫过于肺癌,目前,临床上对肺癌采用的传统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只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很多医学专家对肺癌的诊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其中,军人出身的王洪武教授独树一帜,以军事思想融入医疗实践。他将肺癌病灶比作敌人,选择了“斩首行动”的战略,即:集中优势兵力,"海陆空"联合作战,精准清除病灶。
所谓建立“陆海空”联合诊疗:即对气道内肿瘤,通过气道(陆路)进行内镜介入治疗;对富血管的肿瘤或有血管堵塞时,通过血管(海路)进行介入治疗;而对发生于肺内或其他部位转移的实体肿瘤则采用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空路)进行治疗)。
他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根据纵隔内肿瘤和肺内周围型病变的部位、大小,采取不同的整合治疗方案。特别是气管镜介入治疗与影像引导下介入治疗联合应用的整合治疗理念:对晚期肺癌, 要采取分层整合治疗的方法;中央型肺癌采用气管镜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案;而周围型肺癌采用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将“陆海空”联合诊疗的战略完美贯穿于肺癌治疗的全过程,在“斩首行动”中大获全胜。
首创中央型气道的八分区方法
2014年,在第十八届世界介入支气管镜及食管镜会议上,王洪武教授提出了中央型气道的八分区方法,这是国际呼吸病专科学界首次出现的新理念,引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
大会上他报告了1002例恶性气道病变的分析,发现最常见的部位是3区、5区和7区,最常见的病变类型是鳞癌,病变在气管内常表现为混合型,常常很难定位。而八分区方法弥补了既往五分区方法的不足,便于气道内肿瘤的准确定位(类似气道内的GPS),且通过大数据,可发现气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好发肿瘤。
王洪武教授提出的中央型气道的八分区方法,将主气道分为I区、II区、III区;隆突是IV区;右主是V区;右中间段是VI区;左主是VII区;左中间段是VIII区),因病施治。对于接近隆突附近(II区、III区、IV区、V区、VII区)的瘘口,宜选用分叉支架,而对VI区、VIII区则宜选用食道支架或定制小的分叉支架,同时加强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可很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
中央型气道的八分区方法简单、易懂,又不易漏缺。根据病灶所在位置,可分为管内、管壁、管外和混合型四种类型。根据病变侵犯部位,又可分为局限型(只侵犯一个区)和弥漫型(侵犯2个区以上)。这一新型分类方法,既可准确定位,又可协助定性,对确定气管镜下治疗策略有极大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气道支架的选择。通过对91例次瘘口的治疗探索,发现对接近隆突附近的瘘口,宜选用分叉支架,而对六区、八区则宜选用食道支架,这与传统只放食道支架的治疗原则也有很大的不同,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提出双靶向治疗的理念
双靶向治疗的理念,即生物靶向与分子靶向的整合治疗。通过生物靶区解决局部的肿瘤病灶,通过基因检测及基因突变的情况来解决分子靶向的问题。双靶区治疗采取物理或生物靶区(局部治疗)与分子靶区(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近八成肺癌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失去传统治疗时机。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上,王洪武教授积极倡导双靶区治疗——通过生物靶区解决局部的肿瘤病灶,即通过“海陆空”联合作战的方式来解决生物靶区的问题;通过基因检测及基因突变的情况来解决分子靶向的问题。
常用的气管镜下治疗方法有热烧灼(激光、射频、微波、高频电刀等)、冷冻、内支架置入、光动力治疗等。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治疗有靶向物理治疗(冷消融治疗、热消融治疗等)、靶向放射治疗、靶向化学治疗及靶向血管介入治疗。对不能外放疗的患者可施行近距离放疗(放射性粒子植入),对不能耐受全身化疗的患者可行局部药物注射或缓释化疗药物植入。
王洪武教授认为:对晚期肺癌采用双靶向治疗,不是以治愈为目的,而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疗效。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肿瘤,减轻瘤负荷,改善患者症状,延长其寿命。 而减瘤负荷是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为了减瘤负荷。传统的治疗如手术、放疗都是局部治疗,而化疗、分子靶区药物、免疫治疗及中医药等即为全身治疗。对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行微创靶区治疗,如靶区物理治疗(冷热消融治疗、内镜下介入治疗)、靶区放射治疗、靶区化学治疗及靶区血管介入治疗。
王洪武教授是一个开拓型的医学专家,从不会囿于陈见,固步自封。在呼吸病及肿瘤门诊和临床,气道恶性肿瘤及良性气道狭窄的病人前来就诊时,无一不是气道梗阻、危急万分,自我感觉生不如死。这个时候,能够快速有效地清除病人的气道梗阻,比什么都重要。而通过气管镜快速进行介入治疗,切除肿瘤、放置支架,疏通气道,就是身为呼吸科医师的王洪武教授致力打造的利器。多年来,王洪武教授潜心钻研呼吸内镜介入技术,力求快、准、稳的解除病人痛苦。
功夫不负苦心人,无数次的实践和改进,王洪武教授成功创造了“王氏硬镜插入法”,提出了"555”理论——5分钟麻倒,5秒内插入硬质镜,停止手术后5分钟拔管,至今国际上无人突破这一时间。王洪武教授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高位气道梗阻可以应用硬质镜治疗,使传统的硬质镜禁忌证改为适应证, 大大拓宽了硬质镜临床应用的范围,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赞誉。
运用“王氏硬质镜插入法”进行呼吸内镜检查和治疗,造福了无数气道恶性肿瘤和气道良性狭窄的患者。在过去进行普通的气管镜检查,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呼吸科医师,进镜时间少则也需几分钟,多则需要十几、二十分钟,整个过程病人十分痛苦,气管紧张痉挛,很容易导致治疗失败,操作医生也是小心翼翼,万分紧张。
“王氏硬质镜插入法”,应用软镜直接引导硬镜插入,可在5秒钟内快速插入硬质镜,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为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不适。现场观摩过王洪武教授的操作治疗,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王洪武教授的手下,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操作是一种艺术,眨眼之间,一切呵成,流畅快捷,病人尚未有感觉,气管镜已经插入到位。
为造福了无数气道恶性肿瘤和气道良性狭窄的患者,王洪武教授以军人的博大胸襟积极促成“王氏硬镜插入法”在全国应用推广。在门诊临床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王洪武教授和他的团队坚持每月分别主办一次“全国基层医院支气管镜巡讲班”和“手把手高级培训班”;在丁香园等平台主讲“支气管镜系列讲座”,每两周更新一次;每月面向全国直播一次专家查房和现场手术;王洪武教授还利用业余时间著书立说,不遗余力积极推广“王氏硬镜插入法”及其新的治疗理念。发表论文220篇,主编专著18部,获部属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首三十载行医历程,王洪武教授感触最深的是“时间”。时间不等人,时间不留人,留给肿瘤患者的时间很紧张,留给呼吸道肿瘤患者的时间更紧张,而对于呼吸科医师来说,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从病魔手中抢夺生命,是为之奋斗终生的最高境界。“性命相托,永不言弃”,为了患者,王洪武教授表示,将一如既往的求索、求索……
(文:何松明 编辑:陈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