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无关风月 ——美国电影《如晴天,似雨天》观后感
此情无关风月
——美国电影《如晴天,似雨天》观后感
作者:陈曦霞
下雨天,小红书为我推荐了一部2015年美国发行的文艺片《如晴天,似雨天》。看片名,很应景;听电影的背景音乐,悠扬缓慢而深沉,我喜欢。
该影片主要讲述了在一个夏天,工作和爱情都双双失利的贫穷音乐家埃莉诺为了生计去给一个小男孩当保姆照顾他,出乎意料的是小男孩是一位音乐小天才,后来,在两人的相处之下彼此找到自我的故事。
男主与女主身份相差悬殊,年龄也不在一个层级。一个是12岁的小男孩,一个是20岁左右的成年人;一个是家境优渥的贵公子,一个是居无定所的落魄女;一个是在学校中思考人生的小大人,一个是因为贫穷辍学打工的底层人。他们之间本是无法相遇的,然而在命运的安排下,她成为了他的保姆。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理解,相知相伴,走过了几个月。
雷吉是我,或者是许多父母、姨母喜欢的天才少年。他长相帅气,天资聪颖,几个月大就可以读书,课堂上的知识他早已融会贯通。他小小年纪就拉得一手出色的大提琴,还会演奏自己创作的曲目。如此天赋异禀的他还有着成年人都不及的眼界和心胸,但是也有着旁人无法理解的苦闷——那背着等同于他身高的大提琴在路上踽踽独行的小小身影,展现的是他不同于其它小孩的早熟的孤独。
影片里,男女主人公对话里,有两句话估计很少有人会注意——当埃莉诺从鸡飞狗跳的家里带着雷吉逃出来后,他问她:“你为什么要离开家?那里有你的家人。”她平静地转头看了他一眼,回答:“你已经说出了答案。”
原生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充满戾气的亲情,失败的爱情,因穷困而不得不中断的音乐梦……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埃莉诺”因原生家庭的桎梏而挣扎、窒息。原生家庭里的父母一直在等子女的报恩,而子女则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逃离了原生家庭的埃莉诺最终选择回归家庭,选择在那个起点的地方重振旗鼓,慢慢治愈属于成年人的苦痛。这份自愈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能有。
看似一个保姆在照顾着一个小男孩,但实际上却是两个人的惺惺相惜,互相陪伴和治愈,一个敞开了心扉拥抱阳光和微笑,一个坚定目标重新追逐梦想。即使相逢恨晚,即使相处不长,但是有些人的一次遇见,便足以惊艳了时光,带来了全新的阳光和希望。
雷吉和埃莉诺分别的那段剧情我观赏时有着各种猜测: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告别?拥抱?他们会有怎样的拥抱?亲吻?会有怎样的亲吻?
是的,他们拥抱了。年龄、身高差的男女主人公,埃莉诺不是弯下腰,而是直接跪下来,拥抱了雷吉。那是一种心灵的平等。是的,他们亲吻了。埃莉诺先是亲了雷吉的额头,又轻轻吻了一下雷吉的唇。这是一场绝世的精神恋爱,除去了性欲和世俗,只有纯爱的刻画。
埃莉诺和雷吉之间的情感是革命的友谊,但是却又超越友情,纯粹而真挚,表达了一种感情:世事纷扰,总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带来安慰和恬静;人生孤寂,总有那么一个人与你携手共进一段旅程。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然而,你依然是我在人生旅途中最独特的风景。
雷吉创作的音乐如同这部电影的名字:如晴天,似雨天。音乐整个基调有一抹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典雅而矜贵,却又如秋日的暖阳,和煦且豁然。曲终人散是中国式的离别,而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拥抱后的阔别,却是一段隔空合奏。雷吉曾说艺术作为一种语言已经灭绝了,他放弃练大提琴,放弃了音乐。而当听到埃莉诺被迫放弃音乐梦想的遭遇,他们约定不放弃音乐。他们在音乐的道路上互相砥砺。合奏中,大提琴声中的前奏悠扬又有一抹柔情,短号的进场高亢又收放自如,在这段音乐中,那段美好的记忆在音乐的衬托下优美而惬意,影片结束,留下了我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我想,或许这就是这部影片最美好的结局。生活如晴天,似雨天,有些相遇,遇见一次便是最美好的回忆,有过一次,便是生命中的美好。此情无关风月,总有一天我们会挥手别离,可是无论身在何处,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惺惺相惜。
有网友点评:这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的电影。我不一定会二刷三刷,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抱定了认真欣赏的态度去观赏这部影片的。我确定,如果是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下或者无片刻闲暇与悠然,我是无法体会到这部电影的美的。我体会到了,并且记住了那些触动我的小细节,并会将它安放在心灵的那一方悠然净土上,细细品味,足矣。